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皆从其说。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管氏两仪生化六法的源流,论述管氏两仪生化六法的适应证与手法操作,分析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子午捣臼、龙虎升降、凤凰展翅针刺手法的学术特点,结合典型病案举例,阐述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两仪生化六法的手法特点和临床应用,探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手法针刺通里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阳中隐阴组、阴中隐阳组和烧山火组,每组各35例,3组患者均接受语言康复训练,阳中隐阴组给予阳中隐阴针刺手法治疗、阴中隐阳组给予阴中隐阳针刺手法治疗,烧山火组给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3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治疗6周后,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评价神经功能,并采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阳中隐阴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阴中隐阳组为71.43%(25/35),烧山火组为74.29%(26/35)。阳中隐阴组疗效明显优于阴中隐阳组与烧山火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组患者的NIHSS、mRS、CFCP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阳中隐阴组在改善NIHSS、mRS、CFCP评分方面明显优于阴中隐阳组与烧山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通里穴呈现虚损状态,阳中隐阴针刺手法刺激通里穴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郭翔  陈美仁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89-489,493
以阴中隐阳针法配合摩腹治疗小儿食积56例,痊愈4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提示针灸推拿手法相结合对小儿食积的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7.
宋光虎 《中国针灸》2003,23(6):375-375
《金针赋》首次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称为治病八法。这些手法是后世针刺补泻手法的主要内容 ,但是这些手法不容易掌握。比如在“足三里”穴上做“烧山火”手法 ,可刺 1 5寸 ,按照《刺法灸法学》一书中所说 ,把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等份 ,每层 0 5寸 ,“三进一退” ,可是我们无法估计每次进了多少寸 ,每次退了多少寸。初学针灸的学生或者初入临床的医生 ,往往不容易把握针刺深度。比如刺“肩井”穴 ,刺之前估计可刺入 0 8寸 ,此时按理论可选用 1寸以上的毫针 ,但是刺浅了很可能达不到效果 ,刺…  相似文献   

8.
探讨应用"四冲穴"阴中隐阳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中医理论基础,主要从关冲、中冲、太冲、兑冲(即神门)归经及穴位功效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价值。手法的选择为阴中隐阳法。从《内经》、《针灸大成》探析理论渊源,进一步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治疗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提供中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李东垣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叙述:从阳引阴有两说: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于属于阳的背俞穴,宜针泻背俞,从阳引阴邪外出;另一种是指上热下寒证,病由下焦阴虚火旺,逆于上焦阳分所致,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期脾胃论专家李东垣在针灸理论方面发挥《内经》古义,结合脏象、经络、腧穴理论阐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经,在针灸治疗方面亦全现重视脾胃学说理论,以针灸方法或针药合治风、阴臭、血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理论及临床经验。其中《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详细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局部、远道、辨证、多部位发病等方面探讨《阴受病发痹》中痹证的取穴规律,并从针刺深浅、针刺方法、留针时长、针具选择、药熨方法、时间相关等方面浅析痹证的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3.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照海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部  侯凤琴 《中国针灸》1998,18(5):287-288
照海穴又称阴跷、漏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据文献记载,其主治有目痛引眦、视如见星、少腹偏痛、咽喉干痛、偏枯、癫痫、癃闭、便秘、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胎衣不下、失眠等病症,应用极广。笔者多年来宗前人之旨,以独取照海、或加配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 穴性探讨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云:“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针(或灸)药并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等方面论述甚详。现将《伤寒论》中有关针灸腧穴方面的内容。初探如下:1 具体针灸腧穴与应用《伤寒论》中提到的正式喻穴有7个。其中三阳篇出现6个,三阴篇只在厥阴篇中见到1个。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46-1748
目的:探讨"四冲穴"阴中隐阳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四冲穴"阴中隐阳法,共4周。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WAB、AQ评分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的WAB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尤其在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这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冲穴"阴中隐阳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失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浅析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郑少祥“胀取三阳,飨泄取三阴”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它不仅是针灸治疗的二个重要原则,并阐明了依据病机变化取穴的规律。其用意之深,立法之妙,确有探讨的必要,故笔者试就学习体会,浅析如下:胀取...  相似文献   

18.
郭翔  陈美仁 《中医药导报》2002,8(8):489-489
以阴中隐阳针法配合摩腹治疗小儿食积 5 6例 ,痊愈 46例 ,好转 7例 ,无效 3例 ,提示针灸推拿手法相结合对小儿食积的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以黄龙祥教授校注的《针灸甲乙经》为底本,记载不孕诊疗的主要章节为《妇人杂病第十》,全书辨经论治不孕以督脉、任脉及足三阴经为主,循经取穴以上髎、神阙、阴交、石门、关元、中极、商丘、曲泉、阴廉、涌泉、筑宾穴为主。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