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朱显丰  周晓伟 《浙江医学》2019,(14):1518-152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对眼球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1例99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镜配戴组30例57眼(治疗组)和单焦点框架眼镜组21例42眼(对照组)。治疗组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白天残余屈光度用框架眼镜矫正;对照组仅常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复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角膜点染率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戴镜1年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和角膜点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展且对眼球表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月30日期间某院接收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100例200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将2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眼轴增长率、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镜1周内、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眼轴增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配镜后的角膜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和屈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对青少年轻中度近视进行较好地控制,有助于裸眼视力的提高,矫正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安全性与戴框架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观察,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02例(191眼),单眼17眼,双眼87眼,近视眼患者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半年、2年进行复查。观察患者戴镜后的视力改善情况及配戴前的比较,所有观察病例均以配戴自身设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均优于配戴前,戴镜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复查膜前表面HK/HV值明显优于戴镜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变化配戴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角膜上皮点染水肿及印痕配戴占7.34%、6.58%及9.09%,其中反复出现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近视度数,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中、小学生(8周以上)近视度数的发展,部分学生近视度数还有所下降,但是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对比分析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对近视的控制的临床效果,探讨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的92例(184眼)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各46例(92眼)。角膜塑形镜组配戴夜型戴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组配戴普通框架型眼镜。观察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组的戴镜时间为8 h左右,测得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周内以及1、2、6、12个月患者的角膜曲率、视力、眼轴增长量、裸眼视力的结果,同时记录框架眼镜组46例青少年中度近视患者相应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配戴1周内以及1、2、6、12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框架眼镜组(P0.05)。配戴12个月后,角膜塑形组的眼轴增长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P0.05)。配戴12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的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均显著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角膜上皮点染发生率为27.17%(25/92),高于框架眼镜的4.35%(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控制轻中度近视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是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到门诊复查,尽量避免验配过程中的风险,通过严谨的验配技术能够确保戴镜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136眼),年龄8~16岁,比较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平均屈光度下降(P<0.05);患者的非接触眼压降低(P<0.05);眼轴长度较佩戴前变化不大(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镜1周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P<0.05),其后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厚度较佩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厚度较佩戴前减小(P<0.05),其后3、6个月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使用角膜塑形镜患者随访2年,随访其角结膜,并检测球柱镜度数及眼生物学指标。结果:戴镜后与戴镜前比较患者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角膜平均曲率(平均K值)变平坦,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前提下,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安全地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郭元晖 《西部医学》2007,19(4):653-653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O rtho-K)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方法31例(62眼)近视及散光的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同时将20例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作为对照,4年内每半年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屈率、眼轴长度。结果3年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OK”镜组为(0.25±0.25)D;框架眼镜组为(1.50±0.25)D。二者差异有显著性(t=19.69,P=0.000)。4年后大部分配戴“OK”镜组未继续配戴改为框架眼镜,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0.25±0.25)D。结论“OK”镜在一定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阻止眼轴增长,改变角膜曲率,从而起到阻止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OK”镜未继续配戴在一段时间近视屈光度又恢复至从前并有发展,故“OK”镜仅能控制近视的增长,不能作为彻底治疗近视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随访的近视度数<-6.00 D的50例患者(100眼)进行矫治.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者配戴前和配戴3、6、12、24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稳定提高;角膜曲率平均K值均减小(P均<0.01).左右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眼轴长度略增加,但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能够有效提高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有效、安全地减缓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短期疗效。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光眼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戴镜治疗期间角结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均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央角膜厚度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3例(6.81%)并发症,而观察组出现5例(11.36%)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较单光眼镜可明显延缓青少年近视患儿裸眼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的下降趋势,减慢眼轴长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皮细胞密度变化与佩戴单光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视眼有极高的发病率,文中通过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190只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眼压、屈光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屈光度降低(P<0.05)。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所测眼压降低(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act tonometer,DCT)所测眼压与戴镜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NCT测量数值降低,但不会引起眼压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青少年近视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改善视觉质量的重要方法。文中主要分析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为64例120只眼,年龄7~20岁,平均年龄(10.21±2.62)岁。屈光度为≤-6.00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角膜塑形镜组按屈光度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A组(≤-2.00D)36只眼;B组(-2.25D~-4.00 D)52只眼;C组(-4.25 D~-6.00 D)32只眼。对照组患者60例120只眼,为视力正常者,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0.43±3.01)岁,裸眼视力≥1.0。所有患者均行CS值测定,对各组患者空间频率、组间及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少年近视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②角膜塑形镜组的各亚组间仅在中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个不同屈光度的亚组戴镜后的CS值较戴镜前有提高,但与各空间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会造成全频区CS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从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近视眼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开展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分别观察其戴镜前、戴静后1d、戴镜后7d、戴镜后30d等时段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从而判定其临床视力改善情况,同时分析其临床护理方向。结果佩戴角膜塑形后视力及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戴镜后1d、7d、30d时视力情况相较于戴镜前明显提升,屈光度相较于戴镜前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显著,通过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巩固角膜塑形镜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视力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阿托品眼用凝胶与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眼屈光度和眼轴进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就诊的近视眼患者86例(170眼),告知家长方法细则并取得知情同意后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框架眼镜组47例(94眼)、角膜塑形镜组23例(44眼)、阿托品眼用凝胶组16例(32眼)。观察1年后各组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阿托品组、角膜塑型镜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1);在治疗前后屈光度的差值方面,阿托品组、角膜塑型镜组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1)。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值低于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型镜组(P<0.01)。结论 1%阿托品眼用凝胶与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儿童近视眼屈光度进展;在1年观察期内,前者在近视眼轴发展的控制上效果更佳,而两者远期疗效的差异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配戴OK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年龄、性别、戴镜前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戴镜前后角膜屈光度等各项指标进行考察,2年后与戴镜前作比较。定期观察并发症并加强检查、心理护理、取戴镜、镜片清洁、并发症等环节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矫正视力(0.65±0.21),且角膜平均屈光度由(-3.75±1.31)D降到(2.15±1.18)D,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角膜溃疡、白斑、浑浊等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近视眼患者戴OK镜2年配合系统护理措施,对其裸眼视力提高,屈光度降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5,(26):3649-3651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门诊就诊的10~14岁等效球镜度在-6.00~-8.00 D 的青少年53例(106只眼),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联合配戴者23例、单纯配戴框架眼镜组30例,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6、12、18、24个月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眼轴长度的变化;同时比较戴镜前及2年后两组的等效球镜度。结果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戴镜2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7.28±0.57)D,框架眼镜组2年后为(-7.80±0.68)D,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框架眼镜组2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29±0.22)、(-1.07±0.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眼轴增长分别为(0.12±0.04)、(0.37±0.1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能有效减轻高度近视患者的近视增长及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2个月后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膜曲率和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与初始(基线)检查时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曲率和角膜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天津市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3年且配戴3年以上后有停戴≥2个月的患者31例(62眼),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主觉屈光度(包括主觉验光散光即总散光)及角膜中央3 mm、中央8 mm曲率及角膜屈光力并进行分析。31例患者平均年龄(11.42±0.95)岁,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平均为(56.45±14.70)个月,停戴时间平均为(3.68±2.26)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相对检验进行戴镜前后角膜形态的比较。结果 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左右眼主觉散光、3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及8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均比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2个月及以上后,角膜平坦曲率和屈光度未能恢复至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12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配戴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完成随访病例。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埘光度眼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地形图提示镜片定位良好,未见明显镜片中心偏移现象。有2例(411)数7化角膜塑形镜西亡戴者因配戴手法不当引起点状角膜上皮脱落,均予停戴及局部眼药水治疗恢复正常并继续使用;2例(4眼)患者外因导致镜片破损而更换同型号镜片。结论数字化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减低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快速可逆的治疗近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