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对滇重楼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浓  张杰  潘兴娇  杜慧慧  郭冬琴  丁博  袁颖  杨敏 《中草药》2017,48(23):4970-4978
目的初步探索接种不同外源性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幼苗内源激素水平变化规律。方法以灭菌土壤为生长基质,于室温盆栽条件下对滇重楼新鲜种子与28种AM真菌共培养后采样,采用HPLC测定和比较分析各处理组滇重楼根茎和须根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量。结果接种外源性AM真菌能提高滇重楼幼苗菌根侵染率和成苗率,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根茎和须根中ZR、GA、IAA、ABA 4种激素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但具有偏好性。与对照组相比,整体上接种AM真菌处理组根茎中ZR、GA量呈现增长的趋势,IAA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而ABA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接种AM真菌处理组根茎中ABA/ZR、ABA/GA、ABA/IAA值呈现减少的趋势,但须根与根茎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AM真菌能促进滇重楼幼苗的存活率,且不同AM真菌菌株影响滇重楼内源激素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安徽省宣城市宣木瓜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方法: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处理根样并研究其浸染状况;用湿筛沉淀法分离宣木瓜根际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并进行孢子计数和种类鉴定.结果:宣木瓜可被AM真菌浸染形成典型AM;初步分离鉴定出隶属4属的18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 11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3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 1种.结论:宣木瓜根际土壤AM真菌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真菌为宣木瓜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田间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对丹参生长及质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来进行研究,使用HPLC测定丹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通过形态观察并计算根部发病率,并结合方差统计学方法对各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连作丹参根部病害的发生率,其中AMF与哈茨木霉菌合用效果更佳,比CK组降低了61.50%。几种处理对丹参生物量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都能提高丹参根部各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都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P<0.05),其中AMF对丹酚酸B促进作用最明显,提高了27.97%;接种AMF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P<0.05),其中丹参酮I约提高了70.14%;丹参酮ⅡA约提高了51.42%。另外,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均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隐丹参酮的含量,提高了约30.67%。从而得出单独接种AMF以及AMF+哈茨木霉能够有效减低连作丹参病害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连作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杨玲  杨敏  郭冬琴  潘兴娇  张杰  张蓝月  周浓 《中草药》2020,51(13):3535-3544
目的研究混合丛枝菌根(AM)真菌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室内盆栽法,分别将滇重楼种子、1年生苗、2年生苗接种混合AM真菌,于灭菌土壤基质中进行共生培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混合AM真菌对不同时期,不同种源的滇重楼根状茎和根中内源激素ZR、GA、IAA、ABA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尽相同。整体上,与对照组比较,野生种源和栽培种源滇重楼根状茎和根的ZR和GA内源激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ABA含量均呈减少趋势。滇重楼根状茎和根中IAA/ABA、GA/ABA、ZR/ABA增大。结论 1年生苗期接种S2、S6型混合AM真菌,对促进滇重楼幼苗根状茎和根生长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与栽培丹参形成共生体后产生诸多有益的作用,如提高药材产量、促进有效成分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等,然而施用杀菌剂是否会影响菌根效益,目前相关研究甚少.基于此,该研究以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强度、丹参生长以及有效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研究4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多菌灵、多抗霉素、甲基拖布津、代森锰锌)对菌根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不同酸碱度对丹参菌根效应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丹参菌根化栽培的最适酸碱度,为丹参菌根化栽培提供指导。该实验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分别设置接种菌剂处理组和不接菌剂对照组,并于处理后60 d测定各处理组丹参植物的侵染指标、生物量、有效成分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球囊霉GV在栽培基质p H 5-9均能与丹参形成比较好的侵染(F〉94.00%;M〉69.45%;m〉73.66%),均可以促进丹参生长,且在p H 8的弱碱性环境中菌根对丹参生长贡献率最高,菌根对地上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倍,对根地下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倍;而未接种菌剂时丹参在弱酸、中性条件下生长更旺盛,说明菌根可以改变丹参对环境的适应性。另外,在弱酸性和p H 8的件下,接种菌根都能显著性地提高丹参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的积累量,其中在p H 8的条件下增长幅度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6.59,5.03,2.20倍。因此作者认为,采用地表球囊霉GV进行丹参菌根化栽培最适宜的p H为8。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对半夏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对半夏叶形指数、繁殖系数、产量及化学成分等的影响.方法:半夏生长期间常规测量叶长、叶宽、株高及叶柄直径(茎粗)直至倒苗,计算叶形指数;收获块茎后,测量并计算块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生物碱含量.结果与结论: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产量,提高繁殖系数;接种AM真菌提高半夏叶形指数,使叶片趋向竹叶型,推迟半夏倒苗时间;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1批处理(gm+gi 1)对提高半夏块茎鲜重、干重及繁殖系数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接种时间越长对提高半夏块茎产量和繁殖系数效果越为明显.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且接种菌剂的处理生物碱及鸟苷含量大多高于赫章县栽培半夏;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2批处理(gm+gi 2)对增加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且在半夏生长中期进行接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滇重楼丛枝菌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滇重楼根部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情况及根际土中AMF孢子的种类与数量.方法:采用Phillips和Hayman染色法挑选滇重楼丛枝菌根.同时,采用Gendemann的湿筛倾析法获得AMF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丛枝菌根真菌能侵染滇重楼根系并形成典型的丛枝菌根(AM),侵染率在35.3%~98.6%,且侵染强度较强.从滇重楼根际采集的10个土样中共分离出24种AMF,Acaulospora属11种,Glomus属7种,Gigaspora属3种,Scutellospora属3种,分别是附柄无梗囊霉、双网无梗囊霉、凹坑无梗囊霉、孔窝无梗囊霉、浅窝无梗囊霉、光壁无梗囊霉、柯氏无梗囊霉、多果无梗囊霉、波兰无梗囊霉、瑞氏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白色球囊霉、双型球囊霉、沙荒球囊霉、草莓球囊霉、纯黄球囊霉、微丛球囊霉、凹坑球囊霉、微白巨孢囊霉、珠状巨孢囊霉、分支巨孢囊霉、美丽盾巨孢囊霉、透明盾巨孢囊霉、吉尔莫盾巨孢囊霉.其中,双网无梗囊霉是滇重楼的优势种.结论:AMF是滇重楼丰产栽培中的一种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借鉴丛枝菌根(AM)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运用成果,作者来探讨AM在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总结了药用植物病害的类型、病害对植物的影响和生产中常用的预防治理方法.对于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造成的不良后果,AM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植物的关系、接种AMF的环境和时间及AMF的接种技术等都会影响到AM在防治药用植物病害中的作用.所以在实践生产中要选择适当的条件进行接种,使AM在防治药用植物病害中发挥最大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真菌对掌叶大黄产量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丛枝菌根(AM)真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对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产量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对照试验,设不接种AM组为CK组,设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组,每处理组重复15盆,每盆播种掌叶大黄种子10粒,出苗后间苗3株。采用文献方法计算菌根侵染率和浸染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比较施加AM真菌后,掌叶大黄生物量、蒽醌类组分的变化。结果:AM组与CK组的侵染率分别为(96.96±1.57)%和0,侵染强度分别为(62.07±3.40)%和0;与CK组比较,AM组根和根茎产量提高了(42.96±2.12)%,总蒽醌类平均值提高了12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LC分析结果表明,AM组与CK组掌叶大黄蒽醌类在含量和成分间的比例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接种AM真菌处理并未导致掌叶大黄有效成分的根本改变。结论:接种AM真菌后,能明显促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生长发育,增加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在试验期间未造成掌叶大黄质量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丹参主产区涉及的8个省20个采样点丹参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种属构成、侵染情况、种类组成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根围AMF种类丰富,共分离出7属27种AMF,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管孢囊霉属Funneliformis、两性囊霉属Ambispora、根生囊霉属Rhizophagus、和平囊霉属Pacispora、近明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无梗囊霉属(9种,33.3%)、球囊霉属(8种,29.6%)两属是优势属;光壁无梗囊霉A.laevis(90%)、木薯根生囊霉R.manihotis(80%)、双网无梗囊霉A.brieticulata(75%)、疣状无梗囊霉A.tuberculata(70%)等4种AMF是丹参根围的优势种。丹参普遍受AMF侵染,但侵染强度不高,侵染率10.92%~25.93%。各主产区之间的AMF物种组成相似性系数为0.20~0.57,相似性普遍较低。丹参根围AMF种类总体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同产区的AMF物种分布存在相似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丹参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酚酸类成分是丹参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治疗。该文对丹参酚酸类化学成分和近十年国内外药理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其研究和开发前景,以期为丹参酚酸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萌发与贮藏特性,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和种子长期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形态结构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和显微结构并拍照;萌发特性研究考察丹参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最适宜温度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贮藏特性研究考察不同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下种子活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结果:1丹参种子在15~35℃均萌发较好,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15/25℃,20/30℃的变化温度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温下光照可抑制种子萌发;2低温贮藏效果优于室温贮藏;较高或较低的含水量会导致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丹参种子的最佳贮藏含水量为5%,贮藏温度为4℃。3丹参果实的果皮由黏液细胞层、薄壁细胞层、单层石细胞、厚壁细胞层组成。吸水后黏液细胞膨胀、破裂,释放出胶状黏液质。结论:丹参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可在大部分地区种植,育苗时可采用变温方法快速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是丹参种子贮藏中需要严格控制的重要指标,最适宜贮藏方法为低温干藏。丹参种子迅速而大量吸水的特性与黏液细胞层有关,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种子保持水分、抵抗干旱,但不利于种子贮藏。  相似文献   

14.
ICP-MS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硝酸为消解体系,经微波消解丹参提取物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钠元素含量,为校正响应信号的变化及消除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的影响,选用铬元素作为内标溶液.结果:钠元素在0.00~10.00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以杨树叶为工作标准物质测定回收率,平均回收率90.4%,RSD 3.8% (n =6).结论: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良好,可用于测定丹参提取物中钠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石灰添加量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该药材的栽培和自毒作用缓解提供参考。方法:添加不同梯度的生石灰,以生长指标、产量及丹参素、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等7种活性成分含量为指标,探讨石灰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各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5 min,25%A;15~16 min,25%~40%A;16~18 min,40%~50%A;18~55 min,50%~75%A;55~56 min,75%~25%A),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添加石灰对丹参生长和生物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石灰添加量的增加,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显著地负相关趋势,丹酚酸类物质先升高后降低;丹参酮类物质先降低后增加。在连作土中按60 g·m-2添加石灰和在新土中按45 g·m-2添加石灰均能使丹酚酸类成分显著增加,丹参酮类成分显著降低;而当石灰添加量提高至75 g·m-2时,这两类成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添加石灰未对丹参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会产生显著影响;但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竞争性变化趋势,这可能与p H对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5个不同地域丹参为材料,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些内生真菌与丹酚酸B、咖啡酸等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极显著相关(P <0.01)。  相似文献   

17.
疼痛是现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疼痛的主要方式之一。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在治疗疼痛时常伴有许多副作用,镇痛效果仍不太理想。丹参是常见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其具有“通经止痛”的功效。通过文献挖掘发现,丹参具有悠久的治疗疼痛的历史。现代药理学对丹参的镇痛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丹参具有良好的镇痛药理活性,且其镇痛具有多靶点、多机制、副作用小的特点。本文通过系统检索和挖掘丹参镇痛研究文献,综述丹参镇痛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和相关成分,发现丹参镇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分别为调节外周神经元和脊髓中与疼痛相关的因子、受体及信号通路,丹参镇痛的成分主要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酚酸C和丹酚酸A,两种丹参酮化合物都含有邻醌型结构母核,三种酚酸类成分则都含有多个酚羟基。论文为丹参镇痛作用的临床应用、镇痛方案的提出以及相关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18株丹参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潜在性致病作用的内生真菌,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探究。方法:采用内生真菌与组培苗共培养方式,根据组培苗的发病情况筛选出潜在性致病作用的内生真菌,测定活体外和活体根内的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细胞壁降解酶(CWDE)活性的变化。结果:在活体外,PG,PMG,木聚糖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到后期基本不变,Cx,β-G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在活体内,9株潜在性致病内生真菌均能在组培苗根部组织产生细胞壁降解酶,但不同菌种差异较大。其中7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Cx,β-G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6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PG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9株菌接种的组培苗根部PMG以及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的根部(P0.05)。结论:Cx,β-G和PG,PMG以及木聚糖酶在潜在性致病内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各潜在性致病内生真菌的作用环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丹参柯巴基焦磷酸合酶基因家族新基因CPS4的原核表达体系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对2种原核表达菌株进行比较。对诱导条件,包括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浓度、诱导时宿主菌的密度(A600)和诱导时间进行正交试验。利用HisTrap HP蛋白纯化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Escherichia coli Tuner(DE3)表达菌株能诱导产生更多的可溶重组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诱导时宿主菌的A600值0.7,IPTG浓度0.2 mmol·L-1,诱导表达时间10 h。HisTrap HP蛋白纯化柱纯化时梯度洗脱能得到纯度高的重组蛋白。结论:利用此优化体系可得到足量用于后续研究的重组蛋白,为其他二萜类合酶基因的原核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