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资料和方法 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 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速率一组为3.0 ml/s,另一组为4.0 ml/s.将获得的图像传人Wizard工作站进行MIP、VR、SSD、VE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24例有DSA对照.每一病人做两次血管成像,一组一次全部成像,另一组为分三段成像.结果注射速率为4.0 ml/s血管增强效果及重建图像质量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者.分段重建显示血管明显优于一次成像.结论正确的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选择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影像及临床治疗资料,对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薄层网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的CTA图像均明确显示责任血管.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可发现病变、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三种重组方式,分析三种重组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同期30例患者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本组肝动脉变异率为32%;VR与MIP对肝动脉2级以下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上有明显差异(P<0.05),MIP优于VR;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MIP与DSA在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上完全一致,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上有差异(P<0.05),DSA优于MIP;VR与MIP在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有5种变异类型,变异率为27.8%。正常组肝静脉Ⅰ型80例(95%),Ⅱ型4例(5%),7例(8.3%)可见右后下肝静脉。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血管、肝血管性病变及富血管性肿瘤性病变,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准确信息。VR、MIP与MPR三种重组技术结合使用在肝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并不亚于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最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mm螺距0.9组、层厚1.0mm螺距1.5组、层厚2.0mm螺距0.9组、层厚2.0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2.25,4.13,2.89,P<0.05)。高压注射器以6.0ml/s双筒依次团注70ml对比剂和50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最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mm,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ml对比剂(370mgI/ml浓度)后50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Hu时再延迟7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融合技术评价胃周静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CTA资料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A显示胃周静脉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为100%(53/53),胃左静脉为90.57%(48/53),胃右静脉为73.58%(39/53)、胃后静脉为50.94%(27/53)、胃短静脉为94.34%(50/53)、胃网膜左静脉为92.45%(49/53)及胃结肠干为71.70%(38/53);术前CTA预测胃周静脉的准确率为92.31%~100%、敏感度为90.91%~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胃周静脉,采用融合技术能将胃周静脉、胃周动脉及胃相融合,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因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接受颈部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的100例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 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其反转像(Inverse-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特征.结果 100例共显示201支甲状腺上动脉.其腺体支共7种分支类型,左右各一支(L_1R_1)最多见(37.37%),非腺体支共5种分支类型,3种分支,即喉上动脉、环甲动脉及胸锁乳突肌动脉.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较好地评价甲状腺上动脉分支类型. 相似文献
8.
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91 例非胰腺器质性病变行胰腺供血动脉64 层螺旋CT 造影检查,应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图像,并以DSA 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观察分析MIP、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显示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 MIP 和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不同,MIP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显示率明显优于VR,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P 对胰尾动脉显示率与V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MIP 方法可提高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但其对显示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能够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并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MIP 多角度三维重建能比VR 更准确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有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血管造影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MSCT动脉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病变10例,8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为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其中4例行DSA检查,结果与MSCTA相符。MS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12例。4例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MSCTV未见异常。其中6例行DSA检查,4例结果与MSCTV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军训致下肢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的64排螺旋CT和MRI表现,探讨二者对军训致下肢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军训致下肢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病例的影像学资料,35例均行直接数字化摄片(DR)、64排螺旋CT及MR检查。结果 35例患者中,33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损伤,共37处应力性损伤,其中股骨5例、胫骨24例、跖骨6例,双侧胫骨均受累2例;X线平片检出7处病变,64排螺旋CT检出19处病变,MRI检出全部37处病变;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23.79、8.54,P均<0.01)。结论 MRI能很好地显示军训致下肢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的各种征象,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64排螺旋CT,是诊断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的最佳方法;64排螺旋CT可以发现早期应力性骨损伤的细微骨折线及骨皮质内的异常密度改变,二者结合对于军训致下肢早期应力性骨损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CT灌注成像(CTPI)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血清酶学检测指标(CK、LDH、MDA、SOD)的相关性。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与假手术组。将I/R组分为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每组6只,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 h后再灌注即刻、6 h、12 h、24 h时间点行双下肢CTPI并采血,得到CT灌注值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计算右下肢与左下肢各参数的比值,即rAF、rBV、rC,并测定血清CK、LDH、MDA、SOD;最后分别对rAF、rBV、rC与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的rAF均值分别为0.92±0.14、0.89±0.12、0.88±0.20、0.75±0.1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I/R各亚组血清CK、LDH及MDA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SOD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rAF与LDH、CK、MDA、SO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47、-0.68、0.59(P均<0.05),仅rBV与LDH存在相关性(r=-0.45,P<0.05)。结论 320排CTPI可无创、半定量、较准确地监测兔下肢骨骼肌随再灌注时间推移的微循环改变;rAF较rBV、rC能更好地反映肌肉组织再灌注后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浓度和延迟时间,寻求较为理想的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方案.方法 选择下肢静脉疾病患者32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与不同注射速率进行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对图像对比分析,22例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进行分节段静脉显示能力对比分析.结果 血流相关性伪影为影响CT下肢静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注射速率1.5 ml/s和2.5 ml/s组的图像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19),稀释浓度为25%与15%的图像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33,P=0.068).CT下肢静脉造影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与股静脉显示能力相同(χ~2=2.095,P=0.148),CT下肢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的能力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χ~2=8.324,P=0.004).结论 CT下肢静脉造影髂静脉优于X线下肢静脉造影;采用延迟50 s经足背静脉以2.5 ml/s速度注射45 mgI/ml浓度(非离子型300 mgI/ml对比剂稀释15%)可获得较满意的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3.0T MR TRANCE技术的非对比增强MRA(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依次行NCE-MRA、CTA和DSA检查。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4分法分别对CTA和NCE-MRA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评价。比较NCE-MRA与CTA图像质量评分,评价CTA和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一致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和N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以配对χ2检验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 2名医师对NCE-MRA的质量评分为(3.55±0.30)分和(3.49±0.28)分,略低于CTA[(3.53±0.29)分和(3.45±0.34)分,P均<0.001]。CTA与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良好,2名医师的Kappa值分别为0.92和0.91(P均<0.05)。CTA与N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医师1:94.77%和94.12%;医师2:94.77%和94.12%)、特异度(医师1:93.86%和91.23%;医师2:92.98%和89.47%)和准确率(医师1:94.38%和92.88%;医师2:94.01%和92.1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TRANCE技术的NCE-MRA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特别是合并肾功能不全及存在对比剂禁忌证患者的安全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56层i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ASO)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DSA确诊的ASO患者50例,均行256层iCT血管造影,其后于两周内行DSA造影或治疗。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SO的效能,计算与DS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的符合率。结果 共检测730段血管,CTA诊断AS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9.34%(453/456)、96.35%(264/274)、97.84%(453/463)、98.88%(264/267)和98.22%(717/730);CT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共686段与DSA相符,符合率为93.97%(686/730)。结论 256层iCT血管造影检查无创、方便,诊断ASO和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准确率高,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再狭窄。结果在56例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18例患者的31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所有CT诊断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患者的25个支架有支架术后再狭窄,CT诊断的准确率为80.6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