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经验,提高其术前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28例l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症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124h尿VMA阳性率53.6%;B超定位诊断率85.7%,CT诊断率为92.9%,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嗜铬细胞瘤术前CT检测率最高,尿VMA检测有一定价值。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4h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5h尿VMA/Cr,血、尿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对4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11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1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9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尿VMA,5h尿VMA/Cr,血、尿NMN和MN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4h尿VMA检测的敏感性仅为73.3%,低于血NMN+MN的95.6%(P〈0.05)、尿NMN+MN的97.8%(P〈0.05)和血、尿NMN+MN联合检测的100%(P〈0.01)。5h尿VMA/Cr检测的特异性为84.1%,低于24h尿VMA的92.2%、血NMN+MN的93.6%、尿NMN+MN的93.9%和血、尿NMN+MN的联合检测99.7%(P均〈0.01):24h尿VMA、5h尿VM~Cr、血NMN+MN和尿NMN+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923、0.972和0.985。结论血、尿NMN+MN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是临床诊断嗜铬细胞瘤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如果两者联合检测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0年至2010年36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就诊原因:高血压28例,排尿终末血压升高5例,查体发现1例,腹痛就诊2例。36例均检测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88.9%(32/36)。经腹部B超、CT、MRI及^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Ⅰ-MIBG)等检查进行定位。36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腹腔镜手术。结果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单发34例,多发2例。手术切除肿瘤直径为3.4~18.2cm。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嗜铬细胞瘤,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结论VMA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131Ⅰ-MIBG定位、定性准确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也成为一种术式选择。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可给予^131Ⅰ-MIBG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1。结果:良性18例,恶性3例。15例治愈,3例术后仍需药物控制血压、心率,3例恶性生活质量差。结论: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尿VMA的测定对本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定位诊断依赖于B超和CT检查.临床症状、113lMIBG有助于早期定位诊断。术前应常规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血压,并扩充血容量,术后应监测血压及尿VMA。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983~2000年诊治的43例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尿中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阳性率为65%,B型超声的定位诊断率为89%,CT诊断率为96%。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手术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成功治疗该病的关键是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处置及术后护理,重视复查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992年以来收治的16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2例(75%),其中14例尿VMA高于正常,B超、CT和MRI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7.5%、87.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5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者15例(93.7%),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6.3%)。结论:强调定性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5例(89%).24h尿VMA测定,26例高于正常,阳性率92%。B超、CT定位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7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26例,肾上腺外2例。结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靠长期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本院 1983~ 2 0 0 0年诊治的 4 3例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尿中 3-甲氧基 - 4 -羟基扁桃酸 VMA阳性率为6 5 % ,B型超声的定位诊断率为 89% ,CT诊断率为 96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手术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 :成功治疗该病的关键是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处置及术后护理 ,重视复查和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Pheo)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heo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头晕,心悸,大汗等症状。综合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诊断Pheo的要点:a)病史中存在阵性高血压的线索;b)血CA,尿VMA的增高;c)CT是Pleo定位诊断的首选方法,^131I-MIBG可以弥补CT的不足,结论:手术治疗是根本手段,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处理Pheo危象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46例正常人及1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去甲变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 NMN)、间甲肾上腺素(metanephrine, MN)和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 VMA)含量.结果 嗜铬细胞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MN和MN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无统计学意义(P>0.05);NMN和MN联合检测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9.56%;NMN和VM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10.87%. 结论毛细管电泳法对NMN和VMA联合检测对于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3例(95.8%)。尿VMA检查24例,阳性23例(95.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2.5%,100%及100%,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2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最近二十年中对嗜铬细胞瘤的生物化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早期和可靠的诊断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生化诊断大体上可归纳三类,即测定尿中游离的儿茶酚胺、甲基肾上腺素和VMA。单独测定三项中的任何一种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率在90%左右,如三项同时测定几乎能够发现所有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0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直径在2-11.8cm,内部结构为不均质,有血儿茶酚胺、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增高;术后,39例血压恢复正常。结论:术前明确诊断,严密监控血压及肿瘤切除后充分补液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作者对3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5例、膀胱10例、肾门4例、纵隔1例。术前23例行24h尿VMA测定(15~98mg)均高于正常值;20例行B超均获正确定位;10例行CT扫描,6例获正确定位;10例行膀胱镜检查,1例肿块呈球状元蒂,9例呈菜花样带蒂。提示:术前行24hVMA测定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定位诊断首选B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临床有高血压或腹部疼痛不适症状18例,无症状1例。尿儿茶酚胺(CA)、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MA)阳性率分别为31.6%、63.2%。CT、磁共振成像(MR)等检查证实腹膜后病灶多呈异位或浸润性生长。19例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完整切除肿瘤,7例部分切除或包膜内剜除。完整切除病灶者术后情况良好,随访1~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对恶性嗜铬细胞瘤应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以早期诊断,肿瘤根治切除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茶酚胺症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报告218例儿茶酚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铬细胞瘤208例,髓质增生10例。结果 21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良性196例(90%),恶性22例(10%);肿瘤位于肾上腺181例(83%),异位嗜铬细胞瘤26例(12%),肾上腺髓质增生11例(5%)。结论 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例青少年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表现恶性高血压,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尿VMA水平升高为定性,以彩超,CT为定位诊断。结论:本病一旦诊断成立,手术切除患侧肾腺及肿瘤是唯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5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交感神经兴奋及高代谢症群仍为主要表现(血压升高75.6%,心悸73.3%,头痛68.9%,多汁66.7%,消瘦57.8%);结合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术前确诊率达95.6%;多种诊断手段相互配合对明确不典型病例肿瘤所在部位有实用价值;经用苯苄胺做充分术前  相似文献   

19.
55例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进行临床评价和探讨.方法对55例住院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55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良性54例,恶性1例,嗜铬细胞瘤体位于肾上腺者47例(髓质增生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8例.临床均有高血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35例(63.6%),持续性高血压20例(36.4%),多数病人诉头痛、头晕.51例行尿VMA检查,异常47例(92.1%).B超检查55例,阳性48例(87.3%);CT检查42例,阳性37例(88.1%).3例术后复发,1例经剖腹探查证实原手术区为术后炎症粘连,未见原位生长的嗜铬细胞瘤.结论头昏、头痛是最常见症状;高血压是最常见体征;24h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最常用指标,B超、CT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切除为根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 2 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 2 3例 (95 .8% ) ,尿VMA检查 2 4例 ,阳性 2 3例 (95 .8% ) ,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2 .5 %、10 0 %及 10 0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 2 0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 ,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