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芳维A酸乙酯治疗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使用芳维A酸乙酯治疗 3例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取得很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 3例 ,例 1,男 ,2 1岁 ,因胸背部出现色素沉着 6个月来诊。例 2 ,女 ,2 0岁 ,前胸两乳之间 ,颈背部褐色斑 1年来诊。例 3,男 ,2 3岁 ,腰部出现褐色网状斑 2年来诊。 3例患者经病理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1岁,因身上皮疹40多年,伴关节痛20多年,加重1月入院.于40多年前左手食指外伤后起小脓疱伴脱屑,每感冒发烧后逐渐增多,曾到多处医院就诊,给中西医结合疗法,但皮疹反复发作.1月前患者因头部外伤,在当地清创缝合后出现高烧,全身起小脓疱伴四肢关节肿痛,牙龈肿痛,起脓疱,随之牙齿全部脱落. 相似文献
3.
4.
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自20世纪以来,已知在正常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中需要维生素A(VitA),如果缺乏VitA则引起上皮细胞癌变率增加,但治疗皮肤角化病时,治疗量即可引起不良反应。Karrer等[1]1931年测出视黄醇(VitA)的结构式,并获得诺贝尔奖,12年后人工合成了VitA。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化合物,化学家们对VitA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获得了多种VitA结构类似物,统称“retinoids”。国内文献曾译为“类视黄醇”、“类维生素甲”和“维甲酸”。由于它主要是维甲酸的衍生物,因此国内绝大多数作者均译为“维甲酸”,现称“维A酸”。1946年合成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 相似文献
5.
痤疮、扁平疣、黄褐斑是最常见的面部皮肤病 ,且部分患者有二种甚至三种混合感染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的有效治疗。近两年来 ,我们用维A霜治疗上述三种疾病 135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选择本所门诊患者 117人 (男 5 7人 ,女 6 0人 ) ,平均年龄 2 9岁 (15~ 46岁 )。在这些病人中 ,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例数有 135例 ,分为三种。痤疮 6 4例 ,平均病程 7个月 (1月~ 2 5年 ) ;扁平疣 48例 ,平均病程 5个月 (3月~ 2年 ) ;黄褐斑 2 4例 ,病程平均 1 5年 (3月~ 5年 )。1 2 用药方法 采用单一维A酸… 相似文献
6.
7.
维A酸在皮肤病中的作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局部刺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视黄醛是天然维A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与维A酸相似的生物学活性,而且皮肤对它的耐受性明显优于维A酸。现综述视黄醛在体内及皮肤中的代谢及其生物学活性和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二阶段诱癌法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观察口服芳维A酸乙酯14天的消退作用,利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电镜检查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表皮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在第14天,对照组和各服药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平均直径增殖率分别为125.3%、66.7%、79.2%、91.6%;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3%、37.7%、32.3%、20.5%;服药组与对照组有 相似文献
9.
维A酸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维A酸受体介导的。本文综述维A酸受体在皮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调控角质蛋白合成的机制 ;受体选择性维A酸药物治疗皮肤病的优越性 ;维A酸受体与另一种核受体维生素D3受体的关系 ;维A酸受体与某些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维A酸受体将有助于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维A酸药物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昆明山海棠治疗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昆明山海棠治疗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昆明山海棠30-50g/d分3次剪服共4周,并用该药液浸泡患处,治疗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患者35例,同时用放免疫法检测8例患者血浆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结果 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7.4%,治疗前后血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昆明山海棠是治疗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的一种有效药物,其抗炎机制部分是通过降低TXB2和6-keto-PGF1a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皮肤中维A酸受体与皮肤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素英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4):199-202
维A酸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维A酸受体介导的。本文综述维A酸受体在皮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调控角质蛋白合成的机制;受体选择性维A酸药物治疗皮肤病的优越性;维A酸受体与另一种核受体维生素D3受体的关系;维A酸受体与某些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维A酸受体将有助于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维A酸药物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卤米松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4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同时每晚外用0.1%维A酸乳膏1次;对照组22例,仅外用卤米松乳膏,用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4周和8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17.39%,60.87%和82.61%,优于对照组的9.09%,27.27%和54.54%。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时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外用卤米松乳膏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维A酸类药物与皮肤病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维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被称为皮肤科治疗学的“第三个里程碑”。对维A酸作用机制的研究了解到维A酸主要经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 ,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将维A酸类药物按其结构分为三类 ,适应症主要有银屑病、痤疱等以及多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维A酸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致畸和胚胎毒性 ,其它不良反应有血脂升高 ,肝功能异常等。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我们应用异维A酸胶丸(泰尔丝,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与维A酸乳膏(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治疗痤疮和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维A酸类药物在小儿皮肤病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小红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5):257-260
维A酸类药物是目前皮肤科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介绍该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着重对其在小儿痤疮、鱼鳞病、各种皮肤角化病、皮肤肿瘤及癌前皮肤病等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指出了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维A酸类药物是目前皮肤科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介绍该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着重对其在小儿痤疮、鱼鳞病、各种皮肤角化病、皮肤肿瘤及癌前皮肤病等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指出了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正>我科于2006年9月—2009年9月采用口服自制中药祛斑胶囊与外用0.025%维A酸霜(重庆华邦制药公司)联合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32例均为确诊的我科门诊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年龄19~49岁, 相似文献
19.
关学兵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4):204-207
维A酸类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作用与细胞维A酸类结合蛋白有关。综述国外对细胞维A酸类结合蛋白 分类、在皮肤中的分布、细胞维A酸类结合蛋白的表达调控以及在维A酸代谢中的双相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细胞维A酸类结合蛋白有助于认识维A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细胞维A酸类结合蛋白在某些皮肤病的发病机理中的地位。有助于为科学地应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皮肤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7,12 二甲基苯蒽/巴豆油二阶段诱癌法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观察口服芳维A酸乙酯14天的消退作用,利用原位DNA未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电镜检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表皮细胞亡进行检测.结果,在第14天,对照组和各服药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平均直径增殖率分别为125.3%、66.7%、79.2%、91.6%;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3%、37.7%、32.3%、20.5%;服药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异差(P<0.001),其消退作用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并与细胞凋亡程度正相关(r=0.89).结果表明,芳维A酸乙酯对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其作用与诱导异常增殖表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