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急救援人员体能训练后消除肌肉疲劳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医学救援应急人员6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2组人员均进行10次较大负荷的应急救援体能训练,训练后实验组做静力牵张练习,对照组只做整理活动,以调查问卷方法收集2组训练前后的机体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训练后身体主要负荷部位疲劳恢复情况、晨脉正常情况、以及睡眠和食欲的改变,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静力牵张练习对消除体能训练后肌肉疲劳有非常好的效果,对应急救援人员恢复体能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理论在国际灾难救援中提高护理分诊人员每日分诊量的作用.方法 将2010年8月、2010年9月前往巴基斯坦参加抗洪救灾的两批护理人员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第一批人员(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分诊流程,第二批人员(观察组)应用6σ理论指导下的分诊流程进行分诊,比较两批人员的每日分诊量、分诊效率.结果 观察组每日平均分诊量为723人,明显高于对照组(649人,P<0.05),观察组平均每日分诊率较对照组提高10.2%.结论 6σ理论在国际灾难救援中的应用可提高护理分诊量,适用于国际灾害救援.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6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接到跨国巴基斯坦首次执行抗洪救灾国际救援任务使命,第一批医疗分队在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特达地区展开流动医院,实施医疗救援预计20余天.为此,中国国际救援队为确保救援期间全体队员身心健康平安回国,带队首席医疗官根据异国灾情、疫情、需求,借鉴中国国际救援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地震救援实战经验,在救援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以及医疗救援预案中,加强了救援队内部保障力量,其中,建立生活保障小组(8人)、卫生防疫小组(6人),医疗保建小组(2人),共三组16人,在历时21 d的跨国巴基斯坦首次执行抗洪救灾任务期间,确保了易感人群无发生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无消化道传染病,未发生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于4月26日飞赴尼泊尔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医疗分队主要任务是伤员救治、队内保障、常见病的诊治及卫生防疫。在为期13天医疗工作日中,共开展医疗巡诊9763人次,诊治5603例。影响此次救援的因素有灾区因素、风俗因素、语言因素。对策:密切与搜救人员协作、加强与其他国家救援队的协作、联系当地医护人员、依托志愿者协同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对此次菲律宾台风灾害的特点,分析中国海上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医疗救援的救助过程及救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通过舰船执行海外灾害医疗救援水平提供参考.以2013年11月19日~12月15日为期27 d的赴菲律宾执行医学救援准备、奔赴、展开、撤收等过程中的全程医学相关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开展的医疗救援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此次任务共诊疗伤病员2 208人.其中,陆上前置野战医院和各前出医疗点诊疗2095人,医院船主平台收治住院113人(含手术44人);开展CT、DR、B超、心电图和实验室检验等辅助检查l 482人次.快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独特的救援体系及医疗模式是完成海外医疗救援任务的保证;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完成好医疗救援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灾害护理学已伴随救援医学应运而生,护理工作尤其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参加了本次现场救援行动。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成功救出49名地震灾害中的幸存者,经过现场及时、有效的救护,幸存者被救出后无1例死亡和伤情加重;对现场搜救队员的外伤处理268人次,无伤口感染发生,圆满完成了此次救援任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灾害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高人员救治效果及圆满完成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灾害救援演练中的护理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高急救技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灾害救援演练任务中的护理实践,包括快速展开、防护到位、优化流程、注重细节等。结果灾害护理救援演练成功实施,护理人员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救援任务。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人员编制少、护理救治流程未标准化、救治经验少、装备信息化水平不高。结论为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应积极培养“全科人才”,标准化护理救治流程,采取平战结合多形式培训方式,及研发新型救援装备。  相似文献   

8.
防核子、防化学、防生物“三防”医学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显现,急诊医学如何参与“三防”这种特殊的灾难医学救援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安保“三防”医学救援实地工作和演练,体会到急诊医学以抢救生命为核心的理念以及强调时效性、整体性的专业性质和基本技术在“三防”医学救援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急诊专业人员在“三防”知识、心理承受和相应技能方面要有所准备,对“三防”现场的角色和任务要有所了解,对核、化、生伤害的诊治需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应急医学救援人才培训的模式,以胜任核辐射事故救援任务。方法利用每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安全保卫任务以及核辐射应急救援演习的机会,组织我院核辐射应急救援医疗队进行强化培训,包括心理、装具、防护检测、理论、流程、救治原则等系统培训。通过演习检验培训效果。结果在博鳌亚洲论坛安全保卫任务中数次成功处置疑似核恐怖袭击事件;两次圆满完成核辐射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演习任务。结论培训使救援人员系统地掌握了核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对策。建议紧密结合应急医学救援实际,完善培训教材,精选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手段,加强演习式培训,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对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2010年9月14日~10月3日巴基斯坦洪水灾害救援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合理调配,包括在流动医院建立不同的护理岗位,根据每位队员的专业能力部署人力、安排其任务。队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9.6±5.42)(26—45)岁,工作年限为(7.3±6.89)(3~28)年,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测评救援前、后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救援前、救援后及常模之间SCL-90各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通过对救援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无一例出现心理障碍,圆满完成了救援行动。结论救援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1.
2001年4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该队医疗分队主要由武警部队医院医务人员组成.十年来,医疗分队先后完成了8次(11批次)的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和7次(8批次)国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挽救了大批受灾人员的生命,履行了医疗救援队肩负的使命.十年来,这支钢铁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进入到国际强队的行列.  相似文献   

12.
866医院船于2013年11月20日~12月15日赴菲律宾执行了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这是医院船首次赴海外执行灾后医疗救助任务。此前,医院船刚刚在十月完成125d“和谐使命-2013”亚洲8国出访和医疗服务以及中国西沙海域搜救遇险渔民任务,人员装备尚处在休整、检修阶段。此次任务,是人民海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又一次重要实践。笔者在此次任务中主要负责野战医院药品保障工作,现就任务期间药品消耗及保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执行类似任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军队医务人员要经常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5·12”汶川地震,武警总医院派出三支医疗救援队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医疗队执行震后搜救、现场救护、医疗巡诊、伤员后送、灾后心理疏导等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皮肤科临床教学运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2019年至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规培的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共8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即案例为基础的任务驱动带教组,每天需完成4份不同病种门诊病例或1份住院病例书写为驱动任务,并且带教老师根据书写病例发现的知识点对学生提问;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输式带教方法。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试提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带教方式、自我评价等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对带教内容评价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以案例为基础的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理论和技能全面提高,还能提高学生对老师和对自己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教学借鉴或推广。  相似文献   

15.
灾难医学救援中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性重大灾难,批量伤病员同时出现,且伤情复杂,危重人员多,给医护人员实施医学救援提出了新要求。在汶川地震的医学救援行动中,军队卫勤机构反应迅速,分工明确,果敢高效,为实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学上的冲突,如何在医学救援行动中贯彻伦理学有利无伤和最优化等原则,为更多的伤病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11日,我院受命为“东盟10国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进行灾难救援卫勤演示。全体参演人员用顽强的战斗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展现了中国军队卫生勤务人员的精神风貌,也向东盟等各国代表再现了我军卫勤人员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演示任务。灾难救援卫勤演示组训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军队医学院校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过程中所肩负的重任,在培养学员胜任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新要求。增强了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培养适应部队需求的卫勤人员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害发生时,往往会使灾区公共卫生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而重大灾害后卫生防疫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一旦发生疫情,将会对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且难以控制。总参某部防疫队参加了汶川、玉树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当今军队执行的非战争军事任务,主要包括反恐、灾害救援等.根据国际救援队在国内外救援行动的实战经验,军队医院的营房保障模式被总结如下:在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始3天,帐篷用来指挥、医疗救治、日常生活,同时移动式野战帐篷医院被建立,在灾后3~14天帐篷医院有序组织管理,14天后营房保障的重点应转变为灾后传染病的防控,帮助工程技术人员驻扎以展开长期工作,保障救援人员和灾害伤员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的完成营房保障任务,今后必须周密制定预案、组建专业化队伍、加强装备建设、加大联合演练力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由于灾害的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伤病员。作为国家救援队的一员,笔者赶赴玉树灾区参加了医疗救援活动,经历了流动帐篷医院的搭建,医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分配的全部过程,深刻地认识到护理人员在灾区救援中担负任务的重要性。由于条件所限,大多伤员的早期救治仅限于在流动帐篷医院救治,护理工作量大,任务重,对流动帐篷医院的护理人员分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北京急救中心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的应急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玉树地震后,北京急救中心接市卫生局指令,先后选派104名急救人员、25辆救护车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执行救援任务。圆满完成任务,经验表明,在高原地震灾区,应合理调配救援人员、物资和车辆开展救援,后勤保障存救援中非常重要。行对今后应对各种突发灾难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进行思考和提小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