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震,伤亡严重,4月15日华西医院急诊科接到上级指令,将会有大批量的地震伤员从青海玉树灾区直接飞机转运到我院救治,急诊科成为抢救地震伤患者的前沿阵地,预检分诊处则是急诊科的第一个救治点的关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医院急诊科在遇到地震灾害救援时,面对大批量伤员如何做到有序、及时、准确的分诊、急救、转送。方法将云南昭通8.03鲁甸地震从2014年8月3日-8月15日到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的467位伤员,根据来院方式,病情分级及分区,受伤部位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高峰时段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分组分诊、抢救、转送、分流伤员,能使急诊检诊分诊做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并做到抢救有序,病人安全转送。结论在面对大规模抢救地震灾害伤员时,急诊急救工作进行分组分诊、分组抢救病人能使抢救工作有序开展,以达到不延误伤员病情,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TART检伤分类法、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快速急诊医学评分( rapid emergency medicine score,REMS)检伤分类法对芦山地震伤患者的检伤分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4月27日从芦山地震现场直接转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且检伤分类中非绿色的危重地震伤员152例,分别通过START检伤分类法、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REMS检伤分类法将此类患者分类为红色或黄色。分别以是否入住ICU、是否急诊手术为标准对3种检伤分类法制作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是否入住ICU为标准,分别采用START检伤分类法、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REMS检伤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1、0.623、0.767;以是否急诊手术为标准,START检伤分类法、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REMS检伤分类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31、0.512、0.541。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REMS检伤分类法与IS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和0.174(P<0.05)。结论 START检伤分类法、REMS检伤分类法和Care-Flight检伤分类法均有助于地震危重伤员的检伤分类。其中,REMS法对于地震危重伤员是否需要入住ICU的评估更有效,因此REMS评分高的危重伤员应尽快转运至有ICU设置的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4.
战时海上伤员检伤分类原则的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伤分类是战时实施海上伤员救治的第一步,贯穿于战位救护与确定性治疗之间的每一级医疗救治机构.与灾难医学救援和医院急诊科平时的检伤分类不同的是,我军战时海上伤员的救治是以保障战斗力为核心,在不同的作战强度下实施动态的时效救治.如果分类人员不掌握检伤分类决策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学立足点,就会作出错误的分类决策.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海上伤员的检伤分类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表明:对伤员的分类非常重要。伤员分类可分3个层次。收容分类指大批伤员被送到医疗单位,等待分诊到各救治单元时的分类工作,其基础是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程序、修正的创伤评分法、《汶川I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及解放军战伤急救评分等。救治分类是伤病员到达各救治单元后,在单元内进行的伤病情评估,评分方法有简易损伤定级、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记分、多发伤记分方案等。后送分类在伤病员于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任务完成后,或伤病情超出本级救治机构救治能力而需要后送时进行,分类依据是本医疗单位后送压力、伤病员诊断、生命体征、后送风险、转运工具情况、路途距离以及接受医疗单位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3周内,2621例伤员陆续直接从现场送到华西医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配合形势的变化对急诊空间进行调整。优化急诊空间,在急诊空间规划时预留空间。震后12h内,伤员主要来源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域,以皮肤软组织伤和肢体骨折居多。在急诊科的就诊大厅由护士迅速分诊,再由医生在抢救室,清创间以及普通诊断室按常规流程进行诊治。接着,大量重伤员从重灾区运来。医院增设等待分流区。伤员初诊后,接受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后送至等待区接受另一批医生的诊治,从而使大量伤员得到及时分流。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在抢救室立即实施抢救。12h后,灾区伤者收治量剧增,伤情更为复杂。急诊科迅速将分检区扩大至医院停车场,由医师检伤后再将病员分流至诊疗区处理。3d后伤口感染的伤员增加。急诊科将伤者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前者分流至半污染区,伤口分泌物快速涂片排除感染后再进入普通等待区,有感染性伤口的伤者进入感染区诊治。在平常的停车场一侧不与非感染诊疗区相通的区域搭棚设立感染区,伤者在此隔离,工作人员进出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与交通警察合作,对急诊科前的停车场实施交通管制,开辟单向循环快速抢救通道。清理乱停乱放车辆,人流车流完全分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适应未来海战伤员的检伤救治要求,实现海战伤员伤情与救治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和传输,对海上批量伤员的快速分类,进行伤员信息自动化管理。方法以RFID作为伤票信息载体,以PDA作为信息录入平台,以C/S/S作为系统架构,以Zigbee模块无线通信接口作为生理信号采集接口,实现海上伤员电子伤票系统。结果海军电子伤票系统能够适应海战时致伤特点及环境因素,快速地进行批量伤员的战伤评估和分类,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结论海军电子伤票系统实现了伤员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保证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和连续性,有效提升了海战伤员救护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年内77批435例批量伤员急救的组织与管理,分析批量伤救治与演练经验,建立并不断完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制定应急响应级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采取分区救治模式、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采用便捷有效的通讯方式等。经多次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批量伤接诊预案,预案应具备较强操作性,同时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定期培训与演练也是确保预案实施的重要条件。对于批量伤员救治,建立和实施预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对批量伤员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移动医院的创建及其在国际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9级地震和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中国参加了国际救援活动.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了移动医院,在亚齐省班达亚齐市实施救援.移动医院的编制为26名医务人员,下分指挥组、分类检伤组、现场救治组、外科救治组、内科救治组、医技组、留观后送组.展开后占地约200平方米.开展了巡诊、院内救治、卫生防疫、灾后医院重建,及培训灾区当地医务人员等工作.总结出如下经验:应加强战役后方,应将所有信息数字化,培训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移动医院是救援队实施救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尤其在重大灾害中抢救危重伤员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4.20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距离震中最近的一所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也是卫生部指定的复杂危重地震伤员救治的主要医院之一。本院截止4月25日8:00,共接诊地震伤员314人,入院治疗287人。在地震后大量以创伤伤员为主,其中因创伤收入骨科178人,儿外科11人,神经外科51人,胸外科12人,SICU 21人。在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通过成立急诊应急创伤救治小组对314名地震伤员的救治,现将救治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地震后大批伤员抢救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伽师县的6.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地区附近县市医院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往重灾区就地抢救,同时做好接收重伤员的准备。我院收治危重伤员51例,经过积极有效的抢救与护理,5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圆满完成救治大批伤员的任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启动了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对急诊流程进行应急调整优化。在15min内将病员56名,包括6名重症患者和4名正准备入院的患者转移至安全空旷地带继续治疗;10min内开始救治成都市内地震伤员。地震后1h内医疗救援队即驱车赶赴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参与救治伤员。建立临时分诊台和眼科、产科急诊室。简单外科处理如包扎、固定和化验、X线检查、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在急诊室进行。对一些病例进行心理干预。地震发生后6h内,救护车出车56次,转运伤员182名;急诊科收治创伤患者268名,清创缝合179名,石膏固定52名。院内无伤员死亡。笔者认为,原来的急诊预案缺少有关地震的内容,应予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适合于地震中极危重伤员的治疗模式.方法 鲁甸地震中将对极危重伤员的诊疗模式,由平时的“诊断—治疗”改为“抢救—诊断—治疗”模式.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极危重伤员中4例直接收入中心ICU,16例经多学科会诊后由专科重症监护室转入中心ICU治疗.给予合理评估、集中救治全面生命支持,多学科专家小组一对一管理,强化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管理.死亡3例(15.00%),好转转出中性ICU12例(60.00%),病情平稳仍住中心ICU治疗5例(25.00%).结论 对极危重地震伤员集中救治试行“抢救—诊断—治疗”模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严重挤压伤病情变化快、处理难、病死率极高。地震发生时造成的房屋倒塌,所引起的损伤绝大多数为严重挤压伤,对深埋伤员进行及时搜救、现场急救、转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由于转送伤员循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的原则,而这些医院大多是基层医院,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对严重挤压伤的诊治水平、掌握救治原则、实施恰当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创伤指数在乌鲁木齐“7·5”事件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指数(TI)在突发暴力事件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设定的参数对伤员进行综合评分,并通过评估、确定伤员的伤情等级,指导伤员的分诊救治。通过对伤员入、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的比较,TI分值各登记病例数与死亡例数的对比,人急诊科TI分值各等级病例数与其并发症例数的对比研究,分析TI在临床创伤急救中的实际作用。结果TI≤9分者人科、出科伤员例数相差不大,人科TI≥17分及≥21分伤员与出科再评分对比例数相差较大;在TI≥21分值的死亡与并发症的例数均高于其他分值组。结论应用TI在应急过程中短时间内对突发性暴力群体伤伤员的处置、救治、愈后判断以及并发症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7·5”事件,大批伤员短时间内被送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救中心。我院随即按预案组织开展院内救治工作。调集医院医疗、护理等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科主任来医院集结待命。应急腾空近200张病床用于收治伤员。选调医院普外科、骨伤科、神经外科等知名外科专家成立了院内急救专家组,参与救治危重伤病员。在接诊伤员时,按伤情和受伤部位进行检伤分类、伤情评估、腕带标识和院内分类、分科(组)救治。在救治程序上,医院迅速开通了急救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绿色通道,并针对在门诊就诊的受伤群众,医院从简、从快,开展免费紧急医疗救助。对重伤危重患者各科室协作,尽快紧急手术;对于遇难不幸死亡的伤员,医院给予尸体处理后,并由党办工作人员拍照留像后交由保卫科负责妥善集中保管;轻伤患者在急诊外科、内科进行及时处理后紧急收治和疏散。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与医师之比为1.6:1,充分发挥应急护理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我院累计接诊216例,248人次(其中门诊104人次,入院144人次),门诊死亡8例,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99人次。暴力事件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与管理有其独特的特点,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及时制定相应的反恐应急医疗预案,常备不懈,适时演练,按规范分级负责,以增强应急医疗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疆多民族地区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紧急救治伤员的存活率,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的措施和策略。方法本文以近几年成功处置的两起典型突发事件紧急救治为例,从救治过程,以及优化救治流程,重视突出院内二次检伤分诊、妥善安置、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阐述了应对方法。结果不但大大提高了救治流程反应时间,累计接诊伤员179例,在医院各科室通力配合、全力救治下,无一人因病情判断处理不当出现意外,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基础;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急救效率;快速分诊在救治环节中至关重要;积极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应急救援的特点必不可少,适时开展心理治疗的更是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