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与PCI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PCI组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为63例(52.5%)和11例(9.17%),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25%)和2例(2.08%),PCI组病例椎动脉优势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掊2=9.823,P=0.002及掊2=4.731,P=0.030),且PCI组有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危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 2.432,95%CI 1.388~4.261;OR=4.743,95%CI 1.025~21.942),而有一侧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患者出现PCI的危险明显高于没有该血管变异的病例(RR 1.462,95%CI 1.154~1.185,RR 1.576,95%CI 1.209~2.053)。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与PCI间存在明显关联,单侧椎动脉优势这种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在PCI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倩  郭阳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4):318-323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 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 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 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 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 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 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发生的关系。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 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收集患者人口学、影像学及认知功能评价资料,并通过磁共振成像 统计梗死部位;通过简明精神状态量表、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临床痴呆量表评估认 知功能;根据认知诊断标准同时结合认知功能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血管性轻度 认知障碍组、血管性痴呆组。 结果 67例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32例(47.8%)、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20例(29.9%),血 管性痴呆15例(2 2.4%)。通过校正年龄、性别、汉密尔顿抑郁评分等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 析显示:颞枕叶缺血性卒中[比值比(odd ratio,OR)75.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 I )3.92~1 470.06)]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脑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比 非脑桥缺血性卒中降低90%(OR 0.10,95%CI 0.02~0.60);进一步分析显示,颞枕叶缺血性卒 中(OR 542.24,95%CI 7.85~37 481.44)增加轻度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小脑缺血性卒中(OR 12.49, 95%CI 1.03~151.58)增加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 结论 50%以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其中颞枕叶及小脑缺血性卒中增加认知障碍 发生风险,脑桥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本综述回顾了关于后循环不同区域和不同血管分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的新近认识,同时复习了近年来关于影像学检查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能力和对后循环血管状况评估能力的研究观点。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PS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解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因素。本文对以神经递质学及神经解剖学改变为代表的机制学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加深对PSD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20~40%的脑卒中患者,无论其此前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均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高血糖,称为卒中后高血糖(post stroke hyperglycemia,PSH)。PSH是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PSH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娄昕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5):423-425
缺血性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准确判断对于抉择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大量信息综合分析,以对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诊断,这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随着神经影像新技术和以7.0 T磁共振为代表的影像设备迅猛发展,让基于影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抑郁相似,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后的血管重建通过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增殖、迁移、
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过程,无需依赖原有的血管系统,是目前血管再生治疗的新策略。EPC可促进脑
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修复,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现就近年来EPC及其在缺血性卒中后血管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读了高山教授的 述评[1],认为高山教授确实提出了缺血性卒中诊治的多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问题.本人也有一些看法,希望能借助杂志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与高山教授,以及全国神经病学专家交流.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疾病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全球范围内,卒中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之后,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并且是人类致残的最重要因素。据国外文献报告,85%的卒中为缺血性,而25%的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疾病引起。国内相关数据缺乏。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用颈动脉内膜切除防治严重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同侧缺血性卒中效果肯定。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41例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观察溶栓前、溶栓后24 h NIHSS、GCS评分变化,3个月时Barthel评分情况,溶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及症状性脑出血等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有狭窄或闭塞者32例,溶栓后狭窄血管成功再通25(78.1%),血管未再通7例(21.9%);再通的病例中5例再通后残余狭窄严重,同期给予支架成形术.溶栓后24 h较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降低(14.83±6.69 vs 18.20±4.19,P<0.05),而GCS评分明显提高(10.63±3.73 vs 8.78±1.77,P<0.05);3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60者达65.9%;溶栓并发脑出血5例,其中症状性脑出血3例,均死亡.结论 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卒中预后量表预测前、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的效度,为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寻找能够更准确预测预后的评分工具,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卒中后抑郁会导致包括残疾加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等多种不良结果。了解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对卒中后抑郁的诊疗至关重要,期望能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卒中和癫痫都是神经科常见疾病,而这两种疾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卒中患者经 常会继发痫性发作,而卒中后痫性发作或癫痫又可能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关于 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迄今关于卒中后痫性发作的研究数据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而并不一致,但是近些年来在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点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卒中后 痫性发作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制定正确的诊治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P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占全部卒中及TIA的1/5,其临床表现按血管分布可呈现不同的症状,以头晕最常 见。50%以上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几天或几周前会出现TIA症状,这些先兆症状可辅助早期识别 PCS。PCS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可通过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 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等辅助检查明确血管狭窄程度。另外,对侧支循环建立充分的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其神经功能 缺损程度较轻,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和存活率的提高,卒中后疲劳(PSF)已成为一种常见卒中 后症状。有研究表明至少有一半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疲劳。现对卒中后疲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了解其概念、发病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震  尚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4):332-335
卒中是引起癫痫的常见原因,本文就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定义、发病机制、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进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方法选择167例在我院住院的眩晕患者为眩晕组,76例在我院体检中心有完整资料的正常人为对照组,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及椎动脉MRA或CTA检查。结果眩晕组中椎动脉迂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基底动脉延长(OR=21.56,95%CI:6.74~18.24,P=0.001)和椎动脉优势(OR=36.34,95%CI:6.98~24.38,P<0.001)是椎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眩晕患者椎动脉迂曲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