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是急诊工作中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当发生颅脑创伤时,脑组织短时间内即出现出血、缺血,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甚至瀑布式的炎性反应。发展到慢性阶段时,又会出现如慢性炎症反应、淀粉样变沉积、tau蛋白异常积累等多种适应性损伤。这些分子变化与多种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新兴的分子成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分子代谢水平去认识颅脑创伤的病理变化机制。本文对PET在颅脑创伤部分病理生理变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在颅脑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共振成像(MRI)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迅速发展,在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诊断方面显示了强大优势,但在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方面,MRI由于显示骨折及超急性期血肿差、检查时间长、对危重病人难以安全成像等缺点而限制了其使用.得益于MRI显示脑实质全貌及细节方面的明显优势,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MRI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前景愈加广阔.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在颅脑外伤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先进序列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创伤病灶的检出能力,还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弥散加权成像可鉴别脑水肿类型并检测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对白质完整性极为敏感;磁敏感加权成像极大地提高了微小出血灶的检出率;磁共振波谱可检出代谢异常,并可提供预后信息。磁共振多序列联合应用不仅可更全面地检测颅脑创伤病变类型,且能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是颅脑创伤影像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环境因素特殊,随着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以及旅游和极限运动的兴起,高原颅脑创伤发生率逐年升高,但国内外关于高原颅脑创伤的伤情特点及救治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高原颅脑创伤的救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临床微透析技术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慧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3):151-153
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一种微侵袭、连续在线研究细胞间液生化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动态方法,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透析技术越来越多地直用于顷脑创伤及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监测.以提供与患病情有关的脑代谢情况,使临广术监测从生理水平上升到化学水平,有助于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7.
颅脑战创伤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王正国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1(2):97-99
由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武器研制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战争的形态也有所改变。科索沃战争被美国标榜为“零伤亡战争”,即攻击方几乎没有什么伤亡;“9.11”事件被美国宣布为“战争”,而这种“战争”又被专家们称为“零成本”战争,即攻击方除人员牺牲外无其他物资消耗。实际上,这两种“战争”都会产生大量的伤员。一般地说,在常规武器战争中,会造成战斗员的大量战伤,其中最致命性的部位首推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颅脑创伤伴颅骨粉碎性凹陷骨折患者在早期手术的同时接受颅骨修补,是一颇具临床研究意义的课题。我院自2003年11月-2005年6月对19例伴有颅骨粉碎性凹陷骨折的颅脑创伤患者于早期手术的同时行一次性颅骨成形术.获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树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6)
在过去30 年中,一直未开发出一项能够改善颅脑创伤预后的理想药物及治疗方法.一项在全球40 余个国家开展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颅脑创伤试验(CRASH)共纳入10 000 余例颅脑创伤患者,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其结果证实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选择我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救治的急性颅脑创伤患1862例,筛选出颅脑创伤4项主要体征,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简称百分法),探讨不同类型急性颅脑创伤患在百分数线的数据,并结合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能量限制(CR)可产生脑缺血耐受作用,但详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CR是否对脑外伤引起的脑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是否与一氧化氮(NO)产生有关。方法SD大鼠分为两组:CR和自由饮食(AL)组,喂养4W后,行大鼠脑损伤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监测造模前后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NO的含量。结果①CR组脑组织和血清内eNOS表达和NO含量明显高于AL组(P〈0.05);②神经功能评分显示,CR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于AL组(P〈0.05)。结论CR可通过上调eNOS表达和促进NO合成对脑外伤引起的脑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脑损伤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两者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颅脑创伤后的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可导致微血栓形成或加重颅内出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损伤。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组织因子的释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该文针对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诊治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脑外伤患者恢复期的注意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注意的改变及其特征.方法对42例大型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和42名正常人进行"2,7"划消测验和Strop测验.结果脑外伤患者在标准情况、不相关分心情况和相关分心情况下的划消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精确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比较相关分心情况下划消速度的下降率显示脑外伤患者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Stroop测验显示脑外伤患者读单色字时间、读色块时间和读彩色字颜色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但两组之间错误数无显著性差异.比较两组读彩色字颜色时间的延长率和读彩色字文字时间的延长率,脑外伤患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脑外伤后患者的注意力下降.注意的分配受损,抗干扰能力下降,而选择注意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颅脑创伤(TBI)严重程度及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63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颅内压数值、总住院天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创伤组(GCS 13-15,n=14),中度颅脑创伤组(GCS 9-12,n=24),重度颅脑创伤组(GCS 3-8,n=25)三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重度颅脑创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创伤组及中度颅脑创伤组(F=12.590,P<0.01)。同ICP控制组(n=15)249.3 pg/ml±103.8 pg/ml及未行ICP监测组(n=40)221.9 pg/ml±142.7 pg/ml相比,ICP增高组(n=5)NT-pro-BNP血浆浓度520.2 pg/ml±153.5 pg/ml可出现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GCS评分及ICU住院天数存在相关性。结论颅脑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其伤后颅内压控制难度越大。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预判颅内压增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方法总结我院1998-10~2006-10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46例病人,分析伤情、受伤部位与并发的精神障碍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人共出现4型精神障碍:躁狂型、抑郁型、精神分裂样型、痴呆型。损伤部位分别为:额叶损伤、颞叶损伤、胼胝体损伤、脑干损伤。损伤类型为: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或并发脑疝。结论额叶脑挫伤或颞叶脑挫伤并发躁狂型精神障碍最多见,脑干损伤及DAI常出现痴呆型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7.
18.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治疗组)32例,常规骨瓣组(对照组)31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扫描证实颅内损伤情况,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OS)评定。结果治疗组32例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8例。对照组31例中,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5例(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急性单侧幕上血肿、脑挫裂伤及单侧大脑半球肿胀有较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Marini A Galetto V Zampieri E Vorano L Zettin M Carlomagno S 《Neuropsychologia》2011,49(10):2904-2910
Perso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often show impaired linguistic and/or narrative abilitie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ocument the features of narrative discourse impairment in a group of adults with TBI. 14 severe TBI non-aphasic speakers (GCS < 8) in the phase of neurological stability and 14 neurologically intact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e experiment. Their cognitive, linguistic and narrative skills were thoroughly assessed. The group of non-aphasic individuals with TBI had normal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skills. However, they produced narratives with increased error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due to the frequent interruption of ongoing utterances, derailments and extraneous utterances that made their discourse vague and ambiguous. They produced a normal amount of thematic units (i.e. concepts) in their narratives. However, this information was not correctly organized at micro- and macrolinguistic levels of processing.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a single factor accoun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coherence errors, and the reduction of both propositional density at the utterance level and proportion of words that conveyed information.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linguistic deficits observed in the participants with TBI may reflect a defici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processing rather than a specific linguistic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