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CNS-HPC)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例CNS-HPC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术前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确定肿瘤主要供血动脉,然后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最后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术中出血量为1 500~3 000 ml。4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患者行伽玛刀治疗,2例患者行外放射治疗。随访6~41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对于巨大的、供血极其丰富的CNS-HPC术前行供血动脉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全切率。全切除肿瘤并辅以放疗是CNS-HPC的主要治疗方案,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转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颅内及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各1例,其MRI表现均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术中见肿瘤外观呈灰红色,质地硬韧,边界尚清,血供丰富。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周细胞瘤(WHOII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较罕见,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如脑膜瘤)相鉴别,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易复发和转移,术后应行常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性血管外膜细胞瘤(HP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复发性HP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其中辅助放疗29例,辅助伽玛刀治疗7例。采用统计学分析复发性HPC病人术后的生存期及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病人术后随访3~164个月,平均生存期为(41.6±4.4)个月,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0.4%、65.2%、59.2%和53.8%。所有复发性HPC病人中,复发1次30例,其平均生存期为(36.9±4.1)个月;复发2次及以上16例,其平均生存期为(39.7±7.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8例,其平均生存期为(14.2±5.6)个月;存活28例,其平均KPS评分为(86.8±14.2)分。经统计学分析:复发性HPC病人的生存期与性别及肿瘤部位、大小、质地、病理分级之间无相关性(P0.05);复发1次与复发2次及以上病人的生存期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综合治疗复发2次及以上的HPC病人,预后仍可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intracranial hemangiopercytoma,HPC)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MRI特点。结果 MRI特点:8例HPC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均具有颅内脑外肿瘤的征象,边界清晰,周围脑组织受压;平扫8例均表现为信号不均,T1WI、T2WI等信号为主,内可见囊变坏死区,瘤体内可见到流空血管影;2例出现瘤周水肿,6例未见到瘤周水肿;2例与邻近脑膜宽基底相连,6例与邻近脑膜窄基底相连,增强后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未出现鼠尾状强化。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这对于术前准确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的诊断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颅内M—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3-130个月,5例(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6个月,其中1例出现椎管内转移。结论M—HPC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微手术以及术后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16例颅内HPC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6例患者术前被误诊为脑膜瘤,4例患者误诊为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效果:肿瘤全切除者17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术后均行局部放疗。术后随访6~42个月,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颅内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控制好出血,是提高颅内HPC全切除率和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血管周细胞瘤(HPC)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HPC病人临床资料,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送检病理。结果病变镜下部分切除,病理检查结果符合HPC,术后病人未行放化疗,随访6个月肿瘤复发,并有远处转移。结论颅内HPC属恶性肿瘤,尽早手术辅助放化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中枢神经系统HP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2例,未全切除者8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15例,随访时间为24~ 132个月,平均67个月,其中8例患者术后行放疗...  相似文献   

9.
论对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疾病,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这对每一位临床医师都很重要。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种脑血管性肿瘤,其名称甚多,实际上属于良性肿瘤,常称为良性毛细血管母细胞瘤。该肿瘤幕上幕下均可发生,脊髓偶发,最常见发生在小脑,亦称脑血管母细胞瘤,或叫毛细血管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瘤。在1926年由Lindau在一例小脑半球内首先发现此病,因此亦称Lindau瘤。1928年由Cushing和Bailey对这种小脑病变首先采用了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这个名称,并且已为大家所接受。1952年Silver和Hennigar明确指出血管母细胞瘤没有恶性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临床承认和选择了脑血管母细胞瘤这个名称,并沿用至今。尽管如此,然而因“母细胞瘤”一词容易给人们认为属于分化不良,细胞形态多变等恶性肿瘤的概念。因此,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1%。组织来源尚未确定。该肿瘤生长较快,病程较短。临床表现与脑膜瘤类似。易于向颅外转移是本病特点。CT及MRI影像学缺乏特征性表现。用HE染色做病理诊断常有困难,一般需用免疫组化染色确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多以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为主。放射外科疗法可明显抑制复发。该病局部复发及颅外转移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46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HPC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情况,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复发年龄、初次复发至二次复发的间隔、肿瘤边界和辅助放疗.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全切术后辅助放疗是有益于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结合影响复发HPC的预后相关因素,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合理安排临床诊疗过程,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椎椎管内1例,颅后窝1例,大脑半球4例.临床表现依据肿瘤所在位置而不同,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术前影像学误诊率达67%.结果 手术治疗5例,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放射治疗1例.5例行病理检查显示:恶性黑色素瘤3例,良性2例.随访5例,3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死亡,2例良性黑色素瘤病人存活.结论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及转移性黑色素瘤预后差,应在手术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而良性黑色素瘤应尽可能全切,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囊肿位于颈段2例,左侧脑室1例,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C1-C2段囊肿全切除,C6~C7段囊肿次全切除,左侧脑室囊肿大部分切除。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MRI对E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为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经立体定向穿刺活检,2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术后均接受放疗和化疗。随访3例分别死于确诊后3月、11月、18月,2例存活已超过3年,2例已超过2年,2例已超过1年,确诊不到1年的4例生存良好。结论对影像学高度怀疑PCNSL的病人主张选择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确诊,对有脑疝倾向或脑疝的病人仍需要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确诊后,以小剂量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6年间收治的1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共行手术23次,全切10例,次全切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辅助传统放疗6例,辅助γ-刀治疗3例。15例原发病例中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76.75个月。发生颅内转移2例,发生神经系统外转移2例。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同于脑膜瘤,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以发生神经轴和神经系统外转移,争取手术全切 剂量不少于50Gy的辅助放疗应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人需终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治疗及效果。方法收治2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6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较小(包括2例活检),因颅高压不能承受进一步的治疗;7例术后接受放疗;16例术后接受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出院后皆随访。结果单纯手术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3.20个月,手术+放疗和手术+放疗+化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刖为32及40个月,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结论单纯手术不能有效控制PCNSL的发展,术后及时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应以充分降低颅内压为目的,使患者能承受进一步的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病房2013-01—2016-02收治的3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干预方法,以期为白血病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果本组32例患儿中男性、年龄3~7岁、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构成比较高,分别为75.00%、50.00%、40.62%和25.00%;经治疗和照护后死亡2例,病死率6.2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结论白血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男性、年龄3~7岁者中,多由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引发,预后较差,可给予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联合治疗,辅以综合照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影像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免疫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手术8例,手术+化疗14例,手术+化疗+放疗8例。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期。结果PCNSL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误诊率高达93.3%。24例PCNSL(占80.0%)MRI明显均匀强化,表现为团块状及结节状强化,或出现具有特异性的"缺口征"、"尖角征"。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淋巴瘤最多见。Kaplan-Meier分析全组中位生存期32.0个月,2年生存率46.7%。手术+化疗(中位生存期29个月)及手术+化疗+放疗组(34个月)的生存期高于单纯手术组(3个月)。手术+化疗组(64.3%)及手术+化疗+放疗组(62.5%)的2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0)。放化疗患者肿瘤全切组与次全切组的生存率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单纯手术治疗不是首选,应尽早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中枢神经系统HPC病人的临床资料。MRI图像显示肿瘤在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在T_2WI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6例;16例病人术后行立体定向放疗。术后病理证实肿瘤为来源于脑膜间叶组织的HPC细胞。结论 MRI图像上,中枢神经系统HPC多有分叶征、窄基底与硬膜相连的表现,而硬膜尾征欠明显,藉此可与脑膜瘤鉴别。手术全切除联合术后立体定向放疗是治疗与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