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复发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为研究组,将研究组的健康家庭成员中与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共70人。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人群进行测评。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对照组人群的社会支持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客观支持方面(P0.05),在主观性评价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在家庭和工作方面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有明显的影响(P0.05)。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症状复发的可能性与SSRS的客观支持评分呈负相关(OR=0.69)、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OR=1.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能够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关因素。方法采用WHO-QOL-100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对1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常模进行对比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与常模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总的生活质量及6六个领域评分均低于常模(P〈0.01)。男性患者家属生活质量高于女性患者家属。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次数、SAS总分、SDS总分、总病程、月平均家庭经济收入。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状况较差,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两种疾病在多方面存在共性,本文从疾病早期症状、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几个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家属对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调 查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9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 80 例非急性期 BD 患 者以及与患者密切接触的 80 名家属(照料者 / 监护人)。采用 BD 前驱症状回顾性量表(BPSS-R)对研究对 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比较患者、家属对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结果 80 例患者中,BD-Ⅰ型占 73.8% (59/80),BD-Ⅱ型占 26.2%(21/80);女性占 35.0%(28/80);首次发作症状为抑郁的患者占 38.8%(31/80),前 驱期发作病程为(7.1±3.4)个月;首次发作症状为轻躁狂 / 躁狂的患者占 61.2%(49/80),前驱期发作病程 为(6.1±3.6)个月。当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学业和职业功能不良、焦虑 / 紧张、注 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或奇怪的想法的识别率高于患者,评估学校 / 工作问题的严重程度高于患者,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首次发作为轻躁狂/躁狂发作时,家属对社会孤立、焦虑/紧张、运动迟缓、 失眠、体重或食欲下降、事物的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的识别率高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 论首次发作是抑郁还是轻躁狂 / 躁狂发作,患者对抑郁心境的识别率高于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BD 患者和家属对于 BD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家属对除抑郁心境外的其他多个 前驱症状的识别能力高于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现状以及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二版(WHO-DASⅡ)、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院门诊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19例患者进行精神残疾、生活质量测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进行测评。结果 1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重度残疾32人(26.9%)、中度残疾24人(20.2%),轻度残疾63人(52.9%)。不同残疾程度患者GQOLI-74总分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0,P=0.005;F=3.734,P=0.027),多重比较发现生活质量总分轻度残疾组较中、重度残疾组高(P0.05),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因子分轻度残疾组较重度残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较普遍,生活质量尤其是物质生活水平低,精神残疾程度就高。  相似文献   

6.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中文版(WHOQOL-100)的26条目版本,对10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及108名对照者(11匹配)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照料者的社会支持(除客观支持)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均差于对照组(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照料者生活质量主要受其主观社会支持(偏回归系数β=0.296,P<0.01)和病人SDSS总分(偏回归系数β=-0.286,P<0.01)影响.结论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照料者的理解、支持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但自身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病情、治疗、费用、护理及转归等因素对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进行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探索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应用多种心理评定量表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0名家属进行评估。结果男、女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男性家属的生活质量比女性家属普遍高。焦虑、抑郁情绪,工作情况不稳定,年龄小,文化程度高,BPRS总分高,SDSS总分低等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均有一定影响;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他们自身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关,还与家庭中有无其他子女有关。结论加强社会支持及时治疗及时改善情绪,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住院≥3次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特征。方法:对210例住院≥3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3例双相障碍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住院周期和出院间隔进行比较。结果:随住院次数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分别从首次的(73.6±48.8)d和(65.7±47.3)d逐渐延长至第8次住院之后的(119.7±116.0)d和(75.9±68.9)d;平均出院间隔逐渐缩短;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住院周期稍短( P<0.05),而出院间隔相当(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总体相似,反复发作频率相当。  相似文献   

10.
作者随机抽取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各20名,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使用抗精神病药所致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现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对两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的药量、严重程度及时间进行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 (WHOQOL 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癌症组、肝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的生存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结果 癌症组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评分低于肝炎组和健康组 (P <0 0 1) ,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低于肝炎组和健康组 (P <0 0 1) ;癌症组生存质量的社会关系评分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 (P <0 0 5 ) ,生理领域评分与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 ,对支持的利用度低 ,应加强对癌症患者的客观社会支持 ,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家属-社区居民”模式的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实施群体干预和个别指导,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共干预1年。采用家庭社会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得到较多的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社会关怀度显著提高(P〈0.01)。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分析,除物质生活维度,其余3个维度即躯体功能(r=0.34、P〈0.01)、心理功能(r=0.36P〈0.01)、社会功能(r=0.28,P〈0.05)均与家庭社会关怀度呈正相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及时的社区干预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住院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 在广州市4家精神科住院部连续入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65例。采用自编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调查,比较不同自知力水平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果 年龄小(OR=0.977)、男性(OR=1.705)、曾经结婚或同居(OR=1.677)、诊断为双相障碍(OR=2.185)、最近一个月有悲观厌世(OR=2.663)、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OR=1.620)、每周运动1~2次(OR=1.770)是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论 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多种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肖敏  杜辉 《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98-200
目的探讨喹硫平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6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即(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治疗组和氯氮平治疗组二组,治疗12周,采用PANSS评定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12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GQOLI总分;躯体健康维度中的躯体不适感、食与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因子;心理健康维度中的认知功能因子;社会功能维度的婚姻家庭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喹硫平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婚姻家庭因子,均较治疗前上升(P均〈0.01),在GQOLI总分、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与氯氮平组比较,分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评分喹硫平治疗组在家庭活动、兴趣和对将来关心、责任心和对未来的计划性3个条目改善程度比氯氮平治疗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较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更能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社区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社区康复期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方法 用健康调查表SF - 36调查社区康复期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SF - 36因子分体能(PF)、体能影响 (RP)、一般健康 (GH)、社会活动 (SF)、心理健康 (MH)均高于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正常对照组在体能 (PF)、体能影响 (RP)、社会活动 (SF)因子分均高于住院治疗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体能 (PF)、体能影响 (RP)、精神影响 (RE)分高于住院治疗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而后者一般健康 (GH)、精力 (VT)、心理健康 (MH)分高于前者 ,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躯体健康方面优于住院治疗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后者在精神健康方面优于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并选用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与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状况相对比,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抑郁症组SF-36的问卷得分较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t=-18.620,P<0.01).抑郁症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低于国内常模(t=-4.012,P<0.01).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334,P=0.009<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是有影响的,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90例住院患者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检测,并比较各项数据。结果根据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的检测数据,在生活质量量表的各项目中的PF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P、SF、RE的分值差异则呈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上述结果提示男性患者生活质量的部分主要项目比女性好。另一方面,在较好家庭与较差家庭支持之间,焦虑量表与抑郁量表的总分值之间,都呈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也提示抑郁和焦虑情绪在较好家庭支持时可能有所减少。结论尽最大努力促进生活质量中的主项如PF、RP、SF、RE以及家庭支持等,能改善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had a self-reported history of trauma exposure. Out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were referred to the study. Each patient was assessed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the Harvard Trauma Questionnaire (HTQ), a cognitive assessment battery, Heinrich's Quality of Life Scale (QLS), and the Behavior and Symptom Identification Scale (BASIS). Eighty-seven subjects who reported experiencing at least one traumatic ev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Fifteen of 87 (17%) met the DSM-IV criteria for PTSD. The PTSD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worse overall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an the non-PTSD group, especially in the domains of attention, working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addition, the PTSD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worse self-rated quality of life as measured by the BASIS total score.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ubjectively, but not objectively, rated low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Evaluating PTSD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oul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rom both clinical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