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基于现代医学关于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结合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发现“瘀”“毒”相互兼夹、互结从化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笔者通过探讨瘀毒理论源流,分析动脉硬化类疾病瘀毒互结病机的致病特点,梳理活血解毒法干预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进展,为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病证结合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 “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 “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稳定期“瘀毒”临床表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瘀毒致变”假说基础上,以随访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为依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且处于症状稳定期的患者254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对随访心血管事件与个人史、体质特点、既往史、家族史、症状、体征、证候、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4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失访2例,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行介入治疗,2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脉涩或结代、胸骨后疼痛、平素咽痛及头痛是随访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 mg/L也显示有增加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趋势(P=0.094)。结论 胸骨后疼痛、头痛、脉涩或结代(血瘀征象)及平素经常咽痛、hs-CRP增高(提示机体有慢性炎症反应,是“毒”的征象)可考虑作为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瘀毒”临床表征,进一步扩大样本完善“瘀毒”临床表征将为应用活血解毒法干预高危患者提供依据,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由于证候变化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本病证虽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机不外“毒”、“瘀”两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互为因果,因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因此其治疗的重要法则是,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瘀毒理论发展和创新了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因病机,为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及其临床疗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冠心病瘀毒理论的渊源、发展创新、现代病理生理学、活血解毒治则及其应用方面系统论述了冠心病瘀毒理论,并提出其理论的创新呈现螺旋式发展,随着医学进步、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冠心病瘀毒理论亦会被更好的诠释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由于证候变化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本病证虽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机不外“毒”、“瘀”两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互为因果,因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因此其治疗的重要法则是,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病理变化,上个世纪众多医家认为,痰浊、血瘀、气滞等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999年,创新性提出的"炎症假说",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炎症反应贯穿始终,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形成易损斑块;其中斑块内具有标志性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随后,国医大师根据炎症反应学说和实验研究,创新性提出"毒邪"理论。认为炎症因子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祖国医学中毒邪的致病特点相似,并认为炎症的反应加快了疾病的恶化。痰、瘀、毒三者互结,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基于病人体质不同加以运用祛瘀化痰解毒法得到了明显的疗效。目前,根据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常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热;饮食不节,多食辛辣油腻,脾失健运,聚久形成痰浊热毒。因此,医家提出痰毒、瘀毒蕴久皆可化热,"热毒"学说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并通过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清热解毒法抗炎症反应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炎症因子聚集,降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据常见毒邪(瘀毒、痰毒、热毒)的致病特点、病机演变,结合临床观察,论证热毒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运用清热解毒法可有效降低此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破裂,继发血小板的异常活化,继而于冠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冠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最终发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事件。活化的血小板通过释放和表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从而介导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日渐深人,认为"因瘀致毒,瘀毒互结"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学理论探讨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是贯穿冠心病全过程的主要病机;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脂毒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与脏腑内虚交互为患,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形成恶性病理循环,同样贯穿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补虚、化瘀、消脂、解毒治法,对于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41-442
IgA肾病多有咽炎、肠炎等系列黏膜反应,中医辨证多属于热、毒、瘀证范畴,米杰以补肾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辨证施治,药石并用,同时结合西医疗法,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真心痛"范畴,而血瘀证为其核心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在30余年临床实践基础上,以"冠心病血瘀证"为研究对象,在"标准规范-分子机制-循证评价"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冠心病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创新了中医证候定量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方向,还从宏观表征到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揭示了冠心病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冠心病的防治中,提升了中医诊断准确率及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以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基础病理特征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目前痰瘀互结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等改变及基因表达差异相关,通过回顾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中医通过认识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辩证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痰瘀同治方药改善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指标,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综合中医药文献多数学者认为痰瘀毒三邪致病使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在治疗上颇为棘手。本文初步对痰瘀毒在ASO中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并结合临床典型验案探讨运用解毒化痰、祛瘀通脉法治疗血脉瘀阻、热毒内蕴型ASO发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解毒化痰祛瘀煎剂干预ASO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多种炎性反应因子等因素在发挥何种作用,从而为深化中医痰瘀毒理论打下基础。为缩短ASO治愈时间,提高疗效,减少截肢率,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佳径。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终末阶段,肝硬化的进展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相关,长期有效的病因治疗使肝硬化部分逆转成为可能。西医抗病毒治疗显示了控制病原学因素的重要临床意义,契合中医学"邪去则正安"的治疗理念。从中医温病学理论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伏邪"范畴,性质为湿热疫毒;湿热疫毒稽留血分、瘀热入络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核心病机。从病证结合角度出发,治疗中强调"祛邪为先",中医基本治法为清热解毒、化瘀消癥,以自拟三甲复肝饮为基本方剂,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加减,配合规范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同时辨证应用抗肝纤维化中成药,以期及时阻断、延缓或逆转肝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归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因素与热、毒、湿、痰、瘀、虚有关,且常兼夹为患。中医药对于小儿RMPP的治疗仍以内治法为主,治疗上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痰,祛瘀通络;或清热利湿通络;或益气健脾为主,佐以祛痰通络。与中药穴位贴敷、拔罐疗法等外治法配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特征,结合中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提出了脾虚肝郁,痰瘀互结的病机学说。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违和、劳逸失度、脏腑虚损等引起,病机以脾气亏虚为本,肝气郁滞、瘀毒从化为标。脾气亏虚为本病发病之基础,肝气郁滞为本病发生发展之条件,瘀血、毒邪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日久可化为毒邪,毒邪内损也可产生瘀血,毒邪、瘀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恶性循环,共同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属本虚标实之证。以上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300例CHD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医辨证分型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CHD兼气虚的分型合计为14.8%;兼阴虚的分型合计为25.35%;兼血瘀的分型合计为63.3%;兼痰浊的分型合计为50.3%。结论CHD的中医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