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梗死前心绞痛(preinfarction angina pectoris)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作时严重的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不但影响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而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1,2].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了.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收治的158例AMI患者,根据其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成二组,观察分析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科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78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前72h内有无PA病史,分为PA组(A组,40例)和非PA组(B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再通率、血清心肌酶(CK-MB及CTnT)峰值、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组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的血清心肌酶峰值、心脏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心肌梗死发生前72h内出现的PA,由于心肌缺血预适应(IP)机制的作用,可增强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从而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1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记录并分析 14 7例第一次心肌梗死的老年人 (≥ 6 5岁 ,n =74 )和成年人 (<6 5岁 ,n =73)的临床症状、体检、心电图、实验室和超声心电图等临床资料。结果 有先兆心绞痛的老年病人与无心绞痛的相比 ,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 /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0 %对 10 % ,P <0 0 5 ;13%对 4 0 % ,P <0 0 1;2 1%对 6 0 % ,P <0 0 1)。无先兆心绞痛的老年病人与有心绞痛的相比 ,左心室功能低下者 (LVEF <4 0 % ) ,80 %对 2 5 % ,P <0 0 1。结论 老年病人第一次心肌梗死前 1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首次AMI并行急诊PCI患者 15 6例 ,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分别比较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肌酸激酶MB(CKMB)峰值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糖尿病患者中有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CKMB峰值低于 ,左室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CKMB :10 8± 79IU/Lvs 15 6± 10 1IU/L ;EF∶5 8± 13%vs 5 0±11% ,P <0. 0 5 ;糖尿病患者中有梗死前心绞痛组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CKMB峰值和左心室EF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在非糖尿病合并AMI患者中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心功能 ,而在糖尿病合并AMI患者中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既往心绞痛及发病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结果  (1 )分组 :2 52例患者中 ,兼有既往心绞痛和发病前心绞痛者 46例 (A组 ,占 1 8 3 % ) ,单纯既往心绞痛者 1 1 2例 (B组 ,占 44 4% ) ,单纯发病前心绞痛者 43例 (C组 ,占 1 7 1 % ) ,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51例 (D组 ,占 2 0 2 % ) ;(2 )CK峰值浓度 :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1 )和B组 (P <0 0 5) ,B组和C组均低于D组 (P均 <0 0 5)。 (3)非Q波心梗的比率 :A组显著高于D组 (35 %与 1 6 % ,P <0 0 5)。 (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有既往心绞痛的A、B组明显好于既往无心绞痛的C、D组 (P <0 0 5)。 (5)左室射血分数 :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均高于D组 (P <0 0 5)。 (6)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 :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P <0 0 5)。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h~48h、〉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观察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ll例,24h~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112侧。结果 观察组除〉48h外,均比对照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48h以内发作的心绞痛对AMI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AMI前数天至数周,部分患者可有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者可能与多支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有关。一次或多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加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适应能力,即缺血预适应(IP)。此种IP可能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992年1月至1998年6月住院的99例AMI患者。男78例,女21例;均符合心电图的典型演变和心肌酶学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阐明其能否诱导缺血预适应(IP)以及与QTd的关系。方法 对 1 1 8例AMI患者 ,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 ,并根据心绞痛次数不同将A组分为A1 、A2 、A3 3个亚组。对各组的QTd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MVAR)、猝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QTdA组为 (5 1 6 8± 1 2 32 )ms,B组为 (6 3 1 4± 1 1 75 )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两组MVAR分别为4例 (5 97%)和 1 1例 (2 1 5 7%)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猝死分别为 1例 (1 4 9%)和 6例 (1 1 76 %) ,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2 %) ;A组的 3个亚组QTd分别为A1 组 (5 9 6 0± 1 1 72 )ms、A2 组 (5 2 1 9± 1 3 4 8)ms、A3 组 (46 81± 1 2 2 7)ms,A2 与A1 比较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3 与A1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具有IP作用 ,能明显降低初发AMI的QTd,减轻心电不稳定性 ,从而减少致命性MV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8 1年Reimer等首先提出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的概念 ,1986年Murry通过试验进一步肯定了短暂缺血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进而很多学者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前心绞痛 (AP)进行了研究发现 2 4~ 48h内有AP史的AMI患者其预后优于无AP史者 ,其机理即为上述IP对心肌产生于保护作用。而AMI前长期心绞痛是否同样会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呢 ?本文对照分析了有、无长期心绞痛史的AMI临床资料 ,以探讨AMI前长期心绞痛对其预后影响。1 资料与方法选择 1988~ 1997年两院住…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无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A)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口E峰、A峰、E/A、E峰流速积分(VTIE)、A峰流速积分(VTIA)、VTIE/VTIA,并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B二组的LVEF、SV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下降不明显.②A、B二组E峰及VTIE下降,E/A、VTIE/VTIA减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峰及VTIA增大,B组升高更明显,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减低程度较小,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的发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2例AMI患按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再通率为60%,对照组为31.25%,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3%,对照组为75%,两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作为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24例AM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叽酶学峰值,心肌梗死面积,AMI主要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左心衰竭、休克及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限制梗死面积,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24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2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组对照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比较:①两组患者在大量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肌酸激酶峰值(CKmax)分别为(1790±255)U/L和(2530±360)U/L,(t=8.098,P<0.01);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60±0.14)和(0.51±0.12)(t=2.331,P<0.05);④介入治疗成功后抬高的ST段于0.5h内降幅≥50%或于2h内恢复至等电位线者与未达上述标准者分别为87.5%和45.5%(x~2=7.4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无上述病史者心肌微血管损伤为轻,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97例初次心肌梗塞患者根据其发病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组,比较其并发症和近期转归。有心绞痛组(PAP组)174例,无心绞痛组(对照组)223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类似,PAP组入院48小时内及住院期间心衰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入院48小时内血浆CPK峰值及住院期病死率亦低于对照组,可能与心脏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笔者回顾性分析1 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AMI前有心绞痛患者与无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并按时程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比较,以期发现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1 对象与方法选择1 998年1月~2 0 0 1年1 2月住本院的符合1 997年WHO有关AMI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AMI2~3周)的患者1 86例,其中男1 44例,女42例,平均年龄( 62 .4±1 1 .7)岁。根据患者AMI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和心绞痛出现的时间,分为心绞痛出现>48h组(A组) ,心绞痛出现<48h组(B组) ,无心绞痛发作组(C组)。AMI前有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不同病程时间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1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326例首次STEMI患者,随访到300例,根据PA病程时间分为长期(A)、近期(B)、短期(C)3组,比较临床特征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A组总心源性死亡率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②COX分析显示首次心肌梗死后未行PCI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长期心绞痛患者STEMI后远期MACE发生率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未行PCI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近5年来112例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整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在心肌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分为梗死前心绞痛(PA)组和非梗死前心绞痛(NPA)组。统计分析梗死前心绞痛与住院期间预后关系。结果:PA组和NPA组在部分基线特征上存在差异,PA组女性多于NPA组(45%∶24%,P<0·05),合并高血压在PA组更多(66%∶45%,P<0·05);氯吡格雷的使用在NPA组多于PA组(77%∶53%,P<0·01);PA组有更低的溶栓再通率(47%∶76%,P<0·01)和更高的死亡率(21%∶5%,P<0·05),而非死亡并发症的出现在二组间无明显差异(21%∶30%,P>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多因素分析时PA为溶栓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单因素分析时梗死前心绞痛为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而多因素分析则无明显相关(P>0·1)。结论:心肌梗死前1周内发生的心绞痛减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的再通率,可能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