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龄儿童的斜视矫正手术,一般都需在全麻下进行,由于全麻后眼位偏斜的情况多有变化以及全麻术手术时中观察眼位不易准确等原因,常使手术不能达到预期矫正效  相似文献   

2.
一、斜视手术的目的斜视手术是加强或减弱眼外肌的力量,改变其解剖因素及神经因素(眼位调正因素),以达到矫正眼位异常和恢复两眼单一视为其目的。即眼位恢复后促使两眼恢复同时视、融相机能和立体视机能,有异常网膜对应和异常固视者矫正眼位后配合其它训练可使之建立正常网膜对应和正常固视。因此,多数人主张应于两眼视反射形成及巩固之前手术。一般完成两眼视机能年龄为6岁,故在学龄前矫治斜视和弱视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 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 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 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 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 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有效治疗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行矫正手术的外斜视V征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和眼球运动状况的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72例(91.14%),V征消失者75例(94.94%),其中7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外直肌功能亢进是外科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5.
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79年开始日本三井等对斜视的原因和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对外斜视,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生原因是由于主眼(Master eye)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持续性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Slave eye)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提出,应该对主眼进行手术矫正的治疗方针,这与我们以往对待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放在视力差的眼、经常外斜的眼、屈光度数大的眼上进行有很大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19例.分别应用Anderson法,Parks法,并添加斜视手术量.手术设计既要考虑到其静止眼位的位置、方向和度数,又考虑到斜视的性质、和斜视度,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结果 代偿头位治愈17例,好转2例.斜视矫正:正位18例,外斜欠矫1例.视力提高19例.前方眼球震颤消失9例,好转10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好转.结论 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获得较好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27例病人,面转角矫正术后在注视眼上施行,斜视矫正术在斜视眼上施行。结果24例(88.89%)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面转角基本矫正,残留原方向10°以内头位扭转角;24例病人斜视矫正达到临床治愈,3例达到不完全功能治愈;所有病人原在位眼震减轻或消失,第一眼位双眼视力均得到改善,较术前提高超过2行。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在明确注视眼、面转角方向、斜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可一次手术同时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共同性斜视术后眼位矫正偏差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88例共同性斜视手术后晚期存在眼位偏差的19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术年龄、斜视类型、眼轴长度、术后时间及术眼视觉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观察和临床分析。结果 通过对本组的资料分析发现,年龄愈小发生术后眼位偏差的机会愈大,内科以矫正过度多见,外支矫正不足多见;斜视术后眼球有向外偏移和眼球向术前回复的倾向;眼轴长度对术后眼位偏差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20例手术后出现欠矫、过矫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住院病例.手术后随访3月,观察眼位.结果 其中手术后发生内斜1例,外斜19例.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斜视角度容易变化,手术矫正需要选择时机,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此文通过失败的病例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人群的选择,手术方法,手术后处理,引以为鉴,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斜肌功能过强者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截断或切除5~8mm)83例117眼。结果 117眼下斜肌减弱手术,下斜肌功能过强89眼,76眼完全矫正,13眼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下斜肌截断15眼,2眼未完全矫正;下斜肌切除5~8mm68眼,11眼未完全矫正。垂直分离性斜视(DVD)28眼,4眼未完全矫正。术前代偿头位32例,28例完全改善,余4例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认真检查或观察斜视度,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均可矫正不同程度的斜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设计方法与效果。方法28例患者采用改良parks5-6-7-8法加减的原则,对头位扭转角、合并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一次矫正,而转角的手术量设计在注视眼上,而转角矫正后带来的斜视度变化与原斜视度叠加或抵消后,把矫正斜视的手术量设计在斜视眼上。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观察324个月,原在位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4行,原在位眼颤明显减轻或消失,代偿头位基本消失者26例(92.8%),所有伴斜视的患者外观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我们的体会足手术前明确注视眼,中间带位置,而转方向及角度,斜视性质及斜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设计手术前提。parks法适合矫正代偿头位15°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13.
眼外肌延长术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眼外肌延长术联合拮抗肌折叠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30例,证实眼外肌延长术能使肌张力以最大限度放松,达到外直肌后徒10~12mm的效果,在矫正大角度斜视中起良好作用,且可减少肌折叠长度,避免用力牵拉眼肌所致眼心反射。治疗良好率达86.66%。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情况。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对110例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采取垂直直肌及部分配偶肌的减弱或加强,并对41例伴有水平斜视的患者进行眼位矫正。结果 110例术后斜视眼位均得到矫正,其中52例伴代偿头位和28例伴复视者的症状均已消除或减轻。结论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准确的术前诊断,对正确实施手术矫正垂直直肌麻痹性斜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共转性内、外斜视为眼科常见病,其矫正手术也是常做的手术。但对儿童来说,矫正斜视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主要的是视功能的治愈。手术治疗是斜视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守治疗不能矫正眼位的情况下,手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大部分患儿不能坚持在局麻下手术,而全麻术中不能观察眼位,也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自1981年以来,在全麻下共行矫正手术20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变通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意义。方法 :按照三井幸彦法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的理论 ,收集了魔术师镊子现象 (Magicianforcepsphenomenon ,MF)阳性的非麻庳性外斜视 45例 ,包括 :间歇性外斜视 6例、恒定性外斜视 2例、废用性外斜视 10例、交替性外斜视 19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5例、特殊类型外斜视 3例。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以支配眼球运动的一对拮抗肌加强与减弱各 1mm矫正 5度的算法 ,设定手术量 ;交替性外斜视 /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的双外直肌各后退 6~ 12mm。缩短肌双臂式缝合 (Doublearmsuture)、后退肌8字缝合 (Figure -eightsuture)。用术前、后眼位对比 ;遮杆阅读有无障碍检查 ,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经术后随访 3~ 12个月的 45例中 ,术前 2例、术后 2 8例 ,遮杆阅读无障碍。完全治愈 2 8例 (2 8/4 5 ,62 2 % )美容治愈15例 (15 /4 5 ,3 3 3 % )。残留 5°间歇性外斜视 2例 (交替性外斜视 1例、间歇性交替性外斜视 1例 2 /4 5 ,4 4% )。结论 :用变通三井幸彦作法 ,不失为在斜视眼上矫正外斜视传统作法 /三井幸彦手术主眼矫正外斜视法的一种补充 ,并可扩大矫正外斜视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减弱下斜肌、上或下直肌的减弱和加强手术,矫正斜视手术。结果经过斜视手术后,垂直眼位、水平眼位、代偿头位多数获得满意矫正。结论减弱上斜肌的直接对抗肌下斜肌手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47例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眼科47例下斜肌功能亢进致V型斜视,行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后徒+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20.
眶壁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眶壁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眼外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对14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月后仍有斜视和复视的患者,采取二期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 4例为限制性斜视,二期手术探查,松解肌肉、解除限制因素,后徙受累肌或/和缩短拮抗肌后,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复视消除;10例为非限制性眼肌功能不足所致斜视,二期手术缩短受累肌/和后徙拮抗肌后,9例复视明显好转,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垂直及水平斜视度分别小于10△和15△.1例仍有眼位偏斜,需佩戴三棱镜矫正复视.结论 正确分析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术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