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属于AO分型C3型的52例桡骨远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石膏组,各26例,观察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4周的改良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改良Lidstrom-Radiographi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治疗前两组患者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患者腕关节屈(44.89±3.72)°、伸(53.01±2.89)°、桡偏(22.73±2.42)°、尺偏(35.96±5.32)°、旋前(52.17±4.08)°、旋后(45.11±4.26)°,明显优于石膏组各项指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idstrom-Radiographic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架组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度、关节面台阶上都优于石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保持桡骨远端的长度,并发症少,又能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8.7±2.6)°、(16.2±6.7)°,优于对照组的(6.5±2.8)°、(12.7±4.4)°(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明显,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于偏关县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伸屈度、尺桡偏度、前臂的旋转度、手握力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后患者腕关节伸屈度、尺桡偏度、前臂的旋转度、手握力值均接近正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张建军  李金光  何世凯 《海南医学》2016,(17):2790-2794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博乐市博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外、内固定组,每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中期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0.7±5.4) min、(55.1±8.1) mL、(7.6±2.0) d和(82.8±9.5) d,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70.3±6.6) min、(80.2±9.3) mL、(12.5±2.7) d、(114.5±12.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患肢活动时VAS评分(4.2±0.8)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三项指标分别为(12.8±1.5)°、(24.1±1.8)°、(2.2±0.4) mm,与外固定组[(9.3±2.0)°、(21.2±2.0)°、(3.0±0.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内固定组上述指标(13.5±1.6)°、(24.9±2.3)°、(0.8±0.4) mm也与外固定组[(11.2±2.1)°,(22.7±2.5)°,(1.4±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主动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与健侧百分比[(77.7±5.5)%、(68.4±4.9)%、(80.6±5.0)%、(73.3±5.4)%、(79.5±5.9)%]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62.4±5.1)%、(59.5±5.3)%、(65.8±5.8)%、(57.8±6.1)%、(6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2.96%(34/54),与内固定组的70.37%(3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6%(7/54)、11.11%(6/54),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经济条件及具体伤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效用。方法:对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在术后1~2年,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对腕关节进行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在3月内临床愈合,患者腕关节的背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掌屈、桡偏、旋前、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应成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首选,其固定牢靠,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蔡穗东  符瑜亮  陆武泽 《海南医学》2016,(18):3044-304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46%,对照组为93.33%,观察组B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90.63%(2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27.27%(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A型和B型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值为(2.415±0.589)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66±0.776) mm,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12.331±1.553)°、(2.123±7.44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3±0.817)°、(6.158±4.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相当,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则明显不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将其分为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其中,内固定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22~67岁,平均(42.30±3.10)岁;按AO分型:C1型12例,C2型17例,C3型3例。外固定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24~66岁,平均(41.53±3.70)岁;按AO分型:C1型11例,C2型14例,C3型4例。采用腕关节活动度、X线片测量指标及GARTLAND-WERLEY评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内固定组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22.1±1.5)个月;外固定组12~36个月,平均(25.3±2.0)个月。X线片均显示两组骨折全部愈合。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等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固定组掌倾角(12.05±3.01)°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05±2.9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77,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9.4%)明显小于外固定组(24.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80,P=0.006)。钢板内固定组伤口感染2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外固定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碗关节僵硬2例。结论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钢板内固定固定可靠,未发生固定松弛现象,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术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3年3月5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实验组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接受外固定支架固定,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尺偏角与掌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术后3个月背伸、掌曲的角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桡偏的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尺偏、旋前、旋后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关节活动度,更适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万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CoonyⅣB、ⅣC)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8~18个月),按Di-enst功能评分,优13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3%,无腕管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合并针道感染2例。结论万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一种简单、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邱湘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29-133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索本科制定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类型,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两侧椎板及椎间小关节,椎弓根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撑开复位;后严格规定卧床时间和内植物取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随访10—26mo,平均16mo,均见骨折复位后,高度无丢失,内固定器取出后,均恢复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根据受伤的暴力及方向,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类型,只要严格掌握AF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降低内植物的失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儿童肱骨髁部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均获得临床一期愈合,无感染、肘关节屈伸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0.05)。实验组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概率,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于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对19例颌骨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进行内固定术.结果除1例患者(左下颌颏孔区骨折)出现一块可吸收板断裂取出外,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SR-P(L/DL)LA(70/30)在颌骨骨折的复位固定中,能提供足够的稳定和固位,是颌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试验组实施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8.21±2.6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4月收治的34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伤椎5枚或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同时行单节段植骨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切口感染,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现象.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bb角由术前的12°~42°(26.5°±7.4°)矫正至0°~16°(5.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8,P<0.05).伤椎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20%~50%(70%±12%)恢复至86%~100%(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12%~56%(38%±10%)恢复至0~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9,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其余均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1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级4例,C级3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椎体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前中后三柱稳定,畸形矫正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安明和 《吉林医学》2012,33(18):3812-3813
目的:对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7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技术和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进过手术治疗的踝关节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治疗所需总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赵坤  梁品超 《黑龙江医学》2005,29(9):649-650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胫腓骨各段粉碎性骨折病例、先行复位、螺丝钉内固定,尽量达到解剖系统以达胫骨轴线,然后以外固定架进行外固定。术后严格控制感染。结果经4~18个月随访,X线见骨折线消失,愈合时间为胫骨4~11个月;腓骨为2~5个月。肢体无短缩,踝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对于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性骨折,选择适宜病例,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疗效确切,治疗方便,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WiththeuseofriSidinternalfixation(RIF)fororthognathicsurgery,thedisadvantagesassociatedwithwirefixation(WF)havebeenreducedoreliminated'I~8].improvedstabilityatosteotomysitesisthemostimportantbenefitofRIFwhichpromotesthebonehealing.Otherfavorableeffectsincludedecreasingrelapse,shorteningpostsursjcalmaxillo--mandlbularfixation(MMF)'andimprovinSearlyJawandmusclemotjonj.'j.TheapplicationofRIFhas,however,raisedquestionsastowhethertheadvantasesofferedbyRIFareoffsetbyanincreasedrateofcompl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