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延髓内脏带(MVZ)内SP受体的分布及形态学变化,采用ABC法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的大鼠延髓进行了抗SP受体(SPR)或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Fos/SPR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静脉内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后,在双侧MVZ内出现Fos阳性神经元;在锥体交叉(PYX)和最后区(AP)水平,SPR免疫反应结构(SPR-LI)较未注射组明显增强,背内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nmdX)的SPR-LI纤维也由弯曲的粗纤维(羊毛型)变为细的直纤维。30%左右的SPR-LI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的传导或调控。  相似文献   

2.
高文  饶志仁 《解剖学报》1998,29(3):246-250,I006,I007
为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形态学变化,采用ABC法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的大鼠延髓进行了抗SP或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Fos/SPR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静脉内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后,在双侧MVZ内出现Fos阳性神经元,在锥体交叉和最后区水平,SPR免疫反应结构较未注射组明显增强,背内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的SPR-LI纤维也由弯曲的粗纤维变为细的直  相似文献   

3.
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免疫金电镜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P物质受体(SPR)免疫反应神经元与GABA能终末的突触联系。SPR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胞膜下。双重标记电镜结果表明,约有46%的SP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能终末形成对称性突触。其中绝大部分为轴树突触,个别为轴体突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接受GABA能终末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相似文献   

5.
吕岩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7,28(4):355-358,I004
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免疫金电镜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后连合核内P物质受体(SPR)免疫反应神经元与GABA能科末的突触联系。SPR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膜下,双重标记电镜结果表明,约有46%的SP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能终末形成对称性突触。其中绝大部分为轴树突触,个别为轴体突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授GABA有终末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Calbindin D-28k(CB)样和Parvalbumin(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Ⅱ层内的公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CB样和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II层内侧带(IIi)最为密集,PV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稍大,但数量少于CB样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观察到CB样或PV样阳性结构主要形成下列4种突触联系:⑴阳性轴突终末与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三叉尾侧亚核(Vc)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直接投射的神经元与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能传入的关系,本研究用四甲基罗达明(TMR)逆行追踪与Fos和SP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研究了Vc向VPM投射的神经元。结果表明:(1)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c浅层(Ⅰ、ⅠⅠ层);(2)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在Vc浅层;(3)TMR注射入一侧VPM,逆标神经元仅见于对侧Vc和双侧延髓网状结构(MRF);(4)VcⅠ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22.3%为Fos阳性,11.7%为SPR阳性;(5)Vc深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13.1%为Fos阳性,8.5%为SPR阳性;(6)MRF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43.3%为Fos阳性,5.1%为SPR阳性。上述结果提示:(1)Vc及MRF内直接向VPM投射的部分神经元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2)VcⅠ层内直接向丘脑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可能接受外周SP能的初级传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亚型(mGluR7)、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和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定位。结果显示mGluR7阳性胞体和纤维主要分布于Vc浅层(Ⅰ、Ⅱ层),在深层只有散在分布。Glu和PAG阳性胞体分布于Vc各层,尤以浅层密集,Glu和PAG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于Vc浅层。以上结果表明Glu阳性纤维及终末和mGluR7亚型阳性胞体及纤维在Vc内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光、电镜下的特征及其与SP免疫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证明,SP免疫阳性终末和SP受体阳性胞体及树突均密集分布于后连合核区。在光镜下双重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显示二者重叠分布,且可见大量的SP样免疫阳性终扣与SP受体阳性胞体或树突紧密接触。电镜下证明SP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不仅位于突触后部位而且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非突触部位,有42%的SP受体阳性树突与SP阳性终末形成突触连接。在此未发现SP受体免疫阳性终末。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腰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接受由SP介导的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入,且其主要为盆腔脏器内脏初级传入成分。  相似文献   

10.
饶志仁  邱建勇 《解剖学报》1997,28(4):350-354,I003
为观察含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在猴延髓内脏带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只恒河猴的延髓中尾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延髓中尾段的TH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于从背内侧至腹外侧的弧形带状区--人脏带内(MVZ)。该区可分为背内侧部、腹外侧部和中间部。在背内侧部,TH阳性结构主要分布于迷走神经前运动核、最后区、孤束核的连合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内侧亚核。在腹外侧部,由发愤侧向吻侧范围逐渐扩  相似文献   

11.
陈良为  张建华 《解剖学报》1995,26(3):256-260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成年大鼠延髓内含前-原脑啡肽(PPE)mRNA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与亮氨酸-脑啡肽(L-ENK)免疫反应神经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含PPEmRNA的神经元胞体,多数分布在孤束核、腹外侧压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等形成的一条从背内侧到腹外侧区的弧形带内。M-ENK与L-ENK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也主要密集分布在该带内。本结果对ENK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干向面口部运动核的P物质能和脑啡肽能投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云庆  王智明  施际武 《解剖学报》1999,(1):11-14,I004
目的 观察大鼠脑干面口部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内P物质(SP)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终末的中枢起源。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SP样和L-ENK样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技术。结果 将FG分别注入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或舌下神经核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臂旁核簇、三叉上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延髓中缝核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神经激肽B受体(neurokininbreceptor,NKR)神经元在大鼠延髓的定位及其在腹膜伤害性传入信息整合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显示NKR神经元的分布并观察它们对腹膜化学伤害性刺激的Fos表达。结果表明:NKR样免疫反应(NKR-LI)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孤束核(Sol)、延髓腹外侧区(VLM)、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浅层和三叉旁核(Pa5)。腹膜伤害性刺激激诱导的Fos表达神经元多数分布在Sol、VLM、Pa5和最后区。Sol、VLM和Pa5中约30.1%的NKR-LI神经元同时呈Fos样免疫反应。本研究提示:延髓内上述核团NKR-LI神经元与腹膜伤害性初级传入信息的整合有关,可能参与内脏伤害性刺激的抗伤害性感受(anti-noceciption)过程。  相似文献   

14.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  相似文献   

15.
王智明  李云庆 《解剖学报》1997,28(2):165-169
为了探讨三叉尾侧亚核内向丘脑腹牛内介核直接投射的神经元与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能传入的关系,本研究用四甲基罗达明逆行追踪与Fos和SP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研究了VC向VPM投射的神经元。结果表明:1.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c浅层,2;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在VC浅层;3.TMR注射入一侧VPM,逆标神经元仅见于对侧VC和双侧延髓网状结构;4.VCⅠ层内TMR逆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Parvalbum in(PV)和Calbindin D 28k(CB)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上的分布状况作了普查。结果表明: 这两种钙结合蛋白在该通路上具有下列的分布特点:(1)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几乎全部为PV 样免疫阳性,胞体和突起染色强或中等强度,胞体大(18~30 μm ),多为假单级神经元,偶见中等大小的多极神经元。(2)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尾侧段水平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中可看到由PV 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构成的两团深染区,外侧者大,内侧者小,胞体呈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9~16 μm );在此处CB样免疫阳性细胞亦呈类似分布。(3)“带状区”内PV 样免疫阳性细胞多为具有短突的多极神经元;在三叉上核尾外侧部,PV 样神经元分布稀疏,但在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则呈高密度分布;AVM 、ADO 等两个位于“带状区”腹侧部的新发现的小核团亦可观察到阳性细胞和突起。此“带状区”内CB样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少,分布也稀疏,但胞体较大(11~18 μm ),呈三角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轴突上可见少量的串珠状膨体。在ADO 中CB样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较P?  相似文献   

17.
郑恒兴  吕岩 《解剖学报》1996,27(4):378-382,T007
籽探讨传递伤害性刺激信息的C纤维张末与SP受体(SPR)阳性结构间的关系,用I-B4组织化学法和SPR免疫组织化学法,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内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和SPR阳性一胞体及其树突的分布、结果显示,被I-B4特异标记的阳性纤维及其终末主要分矶于腰骶后角Ⅰ、Ⅱ层以及内、外侧束。另餐;在腰骶髓的后连合核区(DCN)也有相当数量的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分布,说明了伤害性刺激信息主要传递至腰  相似文献   

18.
杨志军  饶志仁 《解剖学报》2000,31(2):97-101,I001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MVZ)通路中的可能性。方法 对雄性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水或假切断手术,存活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剂脂多糖(L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3小时后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MVZ进行Fos染色。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可发现大量Fos表达,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缓给予LPS后,MVZ内的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传递伤害性刺激信息的C纤维终末与SP受体(SPR)阳性结构间的关系,用I-B4组织化学法和SPR免疫组织化学法,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内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和SPR阳性胞体及其树突的分布。结果显示:被I-B4特异标记的阳性纤维及其终末主要分布于腰骶髓后角I、II层以及内、外侧束。另外,在腰骶髓的后连合核区(DCN)也有相当数量的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分布。说明了伤害性刺激信息主要传递至腰骶髓内的后角I、II层,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至腰骶髓的DCN区。传递至DCN区的I-B4阳性纤维主要通过沿后角内侧缘走行的内侧束,从而为DCN区参与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及其调制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SPR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分布于腰骶髓的后角I层、I~Ⅳ层,后角侧缘的内、外侧束也有少量分布。此外,DCN区也有大量的SPR阳性树突和散在的阳性胞体。双重反应的结果显示两者在I、II层及DCN区的分布相互匹配,从而推测被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可能含有P物质  相似文献   

20.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系.上述发现为视交叉上核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