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良维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7,28(2):147-15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阿片μ受体在猫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分布。在脊髓内,MOR样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毯内,偶尔可见阳性胞体。致密的MOR样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背角的Ⅰ,Ⅱ层。在胸腰髓和骶髓的中间带外侧核,中央管周围灰质,骶髓节段的后连合核和Onuf核内发现有中等密度的MOR样免疫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2.
龚良维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8,29(3):225-227,I001
为了研究GABA与MOR在吗啡镇痛中的相互关系,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胶体金电镜技术,观察了猫脊髓后角浅层内γ-氨基本酸能轴突终末与表达阿片β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后角浅层内在三分之一的MO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阳性终末形成突触连接,这些突触均为对照性突触。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GABA与MOR在吗啡镇痛中的相互关系,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胶体金电镜技术,观察了猫脊髓后角浅层内γ-氨基丁酸(GABA)能轴突终末与表达阿片μ受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后角浅层内约有三分之一的MO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阳性终末形成突触连接,这些突触均为对称性突触。本实验结果提示猫脊髓后角浅层内MOR阳性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可能受到突触前成分释放的GABA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行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本文对日本猴颈、胸、腰骶段脊髓和背根节内MOR-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和  王小丽 《解剖学报》1999,30(3):193-196,I001
目的 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 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fonia simplicifolia isolectin I-B4,I-B4)与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EM2)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猕猴脊髓腰段第4-6节段(L4-L6)背角及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方法:取1只成年猕猴的L4-L6段脊髓并留取相应节段的DRG置于固定液中。脊髓冷冻水平切片(30μm)平均分为2组,分别行Nissl染色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DRG平均分为4组,分别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对照组处理,再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在猕猴脊髓背角浅层,EM2和MOR阳性终末密集分布,且EM2和MOR大量共存;(2)在猕猴DRG中,EM2和MOR集中分布在中型(20μm直径≤40μm)、小型神经元(直径≤20μm),且EM2和MOR大量共存。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猕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中EM2和MOR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利平  陈涛  张华  黄晨  李辉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6,37(3):241-24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本文对日本猴颈、胸、腰、骶段脊髓和背根节内MOR-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如下:强染色MOR-Li密集分布于脊髓吻尾全长的背角浅层,主要以Rexed第二层内侧部为主。在脊髓背角深层和中央导水管周围区域内也可见中到低等数量的MOR-Li标记。在脊髓背角浅层,MOR-Li广泛分布于Ⅰ、Ⅱ层内神经毯和神经元突起,但似乎只分布于第Ⅱ层神经元胞体。背角深层(Ⅳ-Ⅵ层)有些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也有较强的MOR-Li染色。MOR-Li在背根入髓区和Lissauer's氏束中分布密集且染色强。在后根节,MOR-Li主要分布于中、小细胞,其中MOR-Li阳性小细胞约占65.71%(1018/1562),直径平均为29.50±0.11μm(17.31~34.88μm),中等细胞约占34.19%(534/1562),直径平均为39.04±0.14μm(24.01~49.86μm),而MOR-Li阳性的大细胞只占0.64%(10/1562),直径平均为59.00±2.35μm(51.09~71.39μm)。本结果揭示猴脊髓内阿片肽主要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方式发挥镇痛作用,除此之外,还可能通过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部位的MOR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脊髓阿片μ受体和NMDA受体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阿片μ受体(μ-R)和NMDA受体(NMDA-R)数量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吗啡耐受机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后角阿片μ-R和NMDA-R数量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并观察非竞争性NMDA-R拮抗剂MK-801对吗啡耐受过程中阿片μ-R和NMDA-R数量的影响。结果吗啡耐受过程中阿片μ-R数量减少(下调),NMDA-R数量增加(上调);MK-801可部分拮抗吗啡耐受,可以阻断吗啡耐受过程中NMDA-R数量的增加,但对μ-R数量的变化无影响。结论吗啡耐受的机制可能涉及μ-R的下调及NMDA-R的上调,MK-801可能通过抑制NMDA-R上调而具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以往猴脑配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基本一致。MOR-Li染色强且分布密集的部位主要位于:外侧缰核、脚间核、臂旁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等。强染色部位还见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延髓外侧网状核、后屈束、孤束和三叉神经脊束。与大鼠的结果相比较还发现,虽然MOR-Li在大鼠兰斑中染色强且分布密集,但在猴脑兰斑中几乎见不到任何阳性产物。此外,中等及低密度的MOR-Li还见于一些部位的神经毯中,如丘脑室周灰质、丘脑吻尾中线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尾例及相邻网状结构、脑桥和延髓腹侧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簇。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和猴脑内部结构的MOR-Li分布部位存在着显著的种属差异,经与大鼠相比较,猴下位脑结构内MOR-Li的分布更局限且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甘氨酸受体(GlyR)和阿片μ受体(MOR)的定位分布,搞清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内的作用部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结果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E-W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内均可见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胞体,但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仅见于动眼神经核、E-W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除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和脊髓前角能见到少量GABAARβ亚单位样阳性胞体外,上述各核团也可见GABAARβ亚单位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而GABAARα亚单位样阳性胞体主要见于疑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中枢运动核团内均可见GlyR和MOR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结论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可能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对中枢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中枢运动核团内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甘氨酸受体(GlyR)和阿片μ受体(MOR)的定位分布,搞清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内的作用部位.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结果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E-W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内均可见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胞体,但NMDAR1样和GluR2/3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仅见于动眼神经核、E-W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迷走神经背核,除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和脊髓前角能见到少量GABAAR β亚单位样阳性胞体外,上述各核团也可见GABAAR β亚单位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而GABAARα亚单位样阳性胞体主要见于疑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前角;中枢运动核团内均可见GlyR和MOR样阳性的纤维和终末. 结论谷氨酸、GABA、甘氨酸和脑啡肽在中枢运动核团可能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对中枢运动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δ阿片受体是否存在于初级传入C纤维内,为脑啡肽在痛觉切级传入调制中的突触前抑制提供更为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护林在鼠脊髓后角浅层(Ⅰ~Ⅲ层)凝集素I-B们 和δ阿片受体。结果:大量轴突及轴突终末呈δ阿片受体阳性免疫反应,特别是在双标切片上,观察到约40%的凝集素I-B4结合位点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内也含有δ阿片受体。结论:脊髓后角浅层内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 方法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角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fonia simplicifolia isolectin I-B4,I-B4)与初级传入C纤维选择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ABC-纳金法)分别标记脊髓后角内I-B4结合位点和MOR. 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3~7d后,其脊髓后角Ⅰ~Ⅱ层内的MOR免疫反应性较对照动物明显减弱;电镜下在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观察到,MOR不仅定位于树突内,也分布在含I-B4结合位点的C纤维终末内.无论在树突内还是在轴突终末内,MOR主要分布在非突触部位,仅少量MOR与突触前膜和/或突触后膜有关. 结论脊髓后角中部分MOR来源于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外源性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内吗啡肽等MOR激动剂在脊髓后角内既可通过突触后(树突内)的MOR发挥作用,也可通过突触前(轴突终末内)的MOR对C纤维产生突触前抑制效应,而且在此过程中,MOR激动剂在非突触部位的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5.
吕葆真  丁玉强  王丹  张淼丽 《解剖学报》1999,30(3):197-198,I002
目的 了解神经激肽B受体(NK3受体)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制的可能关系,调查NK3受体在三叉神经尾介亚核和脊髓内的分布状况。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NK3受体样免疫反应产物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和脊髓内的分布基本一致。致密的免疫反应产物分布Ⅱ内层(inner part),而Ⅰ层和Ⅱ外层染色浅谈。  相似文献   

16.
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雄猫5只,取L5脊髓节和随机取一侧L6背根节制作厚20μm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SP在正常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结果 在脊髓,SP阳性膨体主要见于后角Ⅰ、Ⅱ板层,后角Ⅳ、Ⅴ、Ⅵ板层及侧角的一些神经元呈弱阳性反应,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呈阳性反应,胞核不着色。在背根节,SP的免疫阳性物主要分布于小细胞的胞浆内,胞核不着色。结论 SP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有表达。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Nissl染色探讨了NMDARl及GABAA受体α1和α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皮质及小脑核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NMDARl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分子层的树突,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篮细胞以及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和胶质细胞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小脑核的神经元胞质和部分突起着色明显。GABAA受体的α1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胶质细胞呈弱阳性,小脑核的神经元阳性反应明显。GABAA受体的α3亚单位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Purkinje细胞胞质和树突,分子层的星形细胞和篮细胞着色明显,胶质细胞呈免疫反应弱阳性,小脑核神经元及纤维着色明显。在Purkinje细胞层NMDARl、GABAA受体α1及α3亚单位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别占Purkinje细胞总数的80%,61%,88%。结论:NMDAR1、GABAA受体的α1及α3亚单位在成年猫小脑具有广泛的分布。这些受体在介导小脑的复杂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μ-阿片受体(MOR)在阿片类物质诱导的镇痛、耐受及依赖性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点。MOR的表达改变也参与了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最近的研究显示,无论在胚胎发育阶段,还是在成熟个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MOR的表达均在转录水平受到调控并表现出机能改变[1,2]。本文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SP、CGRP和SOM阳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的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中小到细胞,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见于胞膜表面也出现于胞浆内。SP和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亦为中小型细胞,但以小细胞为主,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有一部分为大型神经元。(2)在三叉神经节内,有相当数量的阿片μ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呈SP、CGRP或SOM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重免疫反应神经元分别占阿片μ受体阳性细胞总数的34.6%、54.3%和23.9%,而在SP、CGRP和SOM各阳性细胞中分别有49.4%、50.9%和37.5%的神经元同时是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3)在背根神经节内,也有相当数量的神经元呈阿片μ受体与SP、CGRP和SOM双重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总数的30.1%、48.4%和26.8%,各占SP、CGRP和SOM阳性细胞总数的51.5%、44.2%和35.9%。本文结果提示吗啡的镇痛作用中有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阿片μ受体来影响初级传入纤维中SP、CGRP和SOM的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