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底段展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测 15例 ( 3 0侧 )成人头颅湿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重要毗邻关系。结果 :①展神经在硬脑膜入口处两侧间距 ( 19.71± 1.79)mm ;②Dorello管顶与底间最大垂直距离 ( 2 .14± 0 .70 )mm ;③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距破裂孔硬膜环 ( 5 .69± 1.45 )mm。结论 :在颞骨岩部、海绵窦及眶上裂区手术 ,展神经必须予以辨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鞍区手术避免损伤动眼神经及其血供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0个尸颅的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毗邻结构及血供。结果:动眼神经海绵窦段下方与展神经,内侧与颈动脉水平段、垂体、垂体柄、外下方与滑车神经、眼神经,外上方与颞中毗邻。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0%即接受脑膜垂体干又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30%单独接受脑膜垂体干血供,40%单独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结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在鞍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首府和保护动眼神经及其滋养血管。  相似文献   

4.
随着显微解剖学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蝶鞍区的解剖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且脑垂体等手术入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但由于蝶鞍区位置特殊,深位于颅底,神经血管排列密集,结构复杂,故垂体等手术仍有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1〕。因此,熟悉蝶鞍区解剖,对于减少或避免手术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蝶鞍区的巨微解剖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1 垂体的巨微解剖及临床意义垂体位于蝶鞍之上的垂体窝内,垂体的前方是鞍结节和前海绵间窦,后方紧贴鞍背,两侧为海绵窦,此窦内有颈内动脉通过,且紧贴窦内侧壁。廖建春等〔2〕对50个头部标本的鞍区正常垂…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头颅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壁内,脑神经Ⅲ~Ⅴ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Ⅶ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的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展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颅底外科手术防止伤及展神经提供应用解剖依据和为国人的周围神经增添体质学资料。材料与方法 :选用固定后正常成人头颅标本 2 1例 (4 2侧 ) ,测量展神经穿硬脑膜和入外直肌的位置 ,测量展神经各段的长度及外径。结果 :展神经穿硬脑膜处位于后床突下方 1 7.0± 2 .1mm。入眶后 ,在总腱环前方 1 4.4± 2 .9mm处 ,从外直肌的内侧上半部入肌。全长约 60mm ,海绵窦段长约 2 5mm。结论 :颞骨岩部尖端、斜坡或海绵窦和鞍背区手术时 ,应注意辨认和保护展神经。  相似文献   

7.
海绵窦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海绵窦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学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颅脑连续断层标本,观察海绵窦在各断面上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和毗邻。结果:海绵窦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颈内动脉和展神经位于海绵窦内,第Ⅲ~Ⅳ对脑神经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这些神经与颈内动脉之间有恒定的位置关系。在颈内动脉的内侧、下方及外下方可出现静脉间隙,出现率分别为69%、43%和100%。海绵窦外侧壁硬脑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为形成颅中窝内侧壁的硬脑膜,深层构成脑神经Ⅲ、Ⅳ、Ⅴ1和Ⅴ2的鞘及鞘之间的网状膜。结论:海绵窦静脉间隙和外侧壁脑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影像学和显微外科学对海绵窦病变作出评价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脑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为海绵窦手术避免脑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年头部标本的海绵窦内脑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动眼神经入窦点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 ,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mm处。滑车神经窦内段长度为 10 .1± 3 .9mm ,其走行可分为窦内直行、中份凸向眼神经、“S”型双弯曲、前 1/2段凸向眼神经 4种类型。眼神经在窦内的长度为 15 .8±6.2mm。展神经在窦内为单干者占 5 2 .9% ( 18侧 ) ;2干者占 2 9.4% ( 10侧 ) ;3干者占 17.7% ( 6侧 )。结论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化较大 ,经Pakinson三角行海绵窦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切开海绵窦上壁分离窦腔时 ,应注意保护经上壁入窦的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内侧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垂体腺瘤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机制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对成人尸头海绵窦周壁进行显微解剖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海绵窦内侧壁明显较外侧壁和上壁薄弱,且有3例存在自然缺损。结论:海绵窦内侧壁薄弱甚至缺损是垂体腺瘤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经海绵窦内侧壁途经可以较安全切除甚至全切除窦内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内侧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海绵窦(CS)内侧壁的形态学特点,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观察20例成人尸头CS内侧壁的结构特点,测量并拍照记录;成人及小儿蝶鞍区标本(各2例)做组织切片行HE及Mason染色进一步观察海绵窦内侧壁;运用MRI技术检查4例蝶鞍区无异常的头颅标本,观察CS内侧壁的表现。结果: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未见矢状方向走行的硬膜及骨性结构,两者平均间隔2.2mm,距离两侧明显不等(〉2mm)有6例。中央鞍膈孔由环形排列胶原纤维组成,外侧缘稍高于内侧缘,未见硬膜折叠向下构成CS内侧壁。HE及Mason染色显示CS内侧壁为垂体包膜及疏松纤维组织、脂肪,紧邻蝶骨的骨膜向下延续为CS内侧壁下半部分。头颅标本MRI检查未见有效显示CS内侧壁。结论:CS内侧壁薄弱且缺乏完整性是垂体腺瘤易向CS内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掌握此特点有助于扩大经蝶窦入路经CS内侧壁途径处理累及CS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2.
蝶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经蝶手术安全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2 0例经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成人尸头的蝶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80 %蝶窦为全鞍型 ,其中 12 5 %为鞍枕型 ;仅 2例蝶窦中隔位置居中 ,占 10 % ;鞍底骨质厚度平均为 0 9mm ,其中≤ 1mm者占 5 5 %。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凸者占 4 5 %。结论 蝶窦中隔不能作为术中中线定位的惟一标准 ;鞍底向两侧扩大时要注意勿损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经额入路行蝶鞍区手术提供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头标本的视交叉前间隙及有关结构在肉眼和SXQ鄄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对视交叉前间隙的面积进行测算。结果①视交叉前间隙之间的面积为(28.4±6.2)mm2。两侧视神经颅内段越长,夹角越小,视交叉前间隙越大;两侧视神经颅内段越短,夹角越大,视交叉前间隙越小。②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为(4.1±0.8)mm,两侧视神经于视交叉前之间的夹角为63.2°±5.8°。③颈内动脉自前床突内侧向上穿过硬脑膜之后,先向前、内、上方行至视神经下面,再弯向后、外、上方行于视神经外侧。④分布于视交叉上后面的视交叉上动脉来源于两侧大脑前动脉水平部段和前交通动脉。分布于视交叉下前面的视交叉下动脉来源于两侧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结论经额入路蝶鞍区手术主要是通过视交叉前间隙,在颈内动脉之间的间隙操作,手术中应注意保护好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营养动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垂体囊的胚胎发育和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囊,17周后逐渐与鞍隔和蝶骨膜融合而形成成人垂体囊的最终形态。成人约20%的标本垂体囊与颈内动脉窦内段紧密相贴,二者之间没有静脉间隙。结论:垂体囊侧凸是垂体腺胚胎发育的结果,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类似,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岩段和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测了25例(50侧)颈内动脉的岩段和海绵窦段。岩段可分为垂直部与水平部,两部移行处称岩段的膝。岩段垂直部无分支发出,水平部发出翼管动脉和骨膜支。另外指出了凿开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前壁,以暴露颈内动脉的外科途径。海绵窦段可分为后升部、水平部、前升部及后曲、前曲等部。海绵窦段的主要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本文还报道了1例少见的残留性三叉动脉。  相似文献   

17.
蝶鞍区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与对应的MRI图像,探讨该区域结构在薄层断层解剖上的变化规律.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取2例成人头部标本,用1.5T MRI以眦耳线为基线进行扫描获取薄层MRI图像,经冷冻包埋后采用铣削精度为0.001mm的SKC500型数控机床由下往上铣削层厚为0.1mm的薄层标本,其中蝶鞍区层厚为0.05mm.从标本中选取典型断面,与相应的MRI图像相对照,观察蝶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 结果 共获得MRI图像T1加权40幅和41幅,T2加权40幅和41幅,薄层断层图像304张和310张.在薄层断层标本上进行连续追踪,并与相应的MRI图像对照,总结其规律.在垂体层面能清楚地显示海绵窦内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颈内动脉弯曲走行于海绵窦内,且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几个间隙;2.第Ⅲ、Ⅳ、Ⅵ脑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支、上颌神经支在海绵窦外侧壁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视交叉层面能够清楚地看到垂体柄穿过鞍膈与垂体相连.结论冷冻数控铣削技术获得的超薄断面与MRI图像对照能精确显示蝶鞍区的微细解剖结构,为该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用的亚毫米断层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对视神经管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为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和治疗眼眶内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国人尸头5例,采用大体解剖和内镜下经鼻入路两种方法,观察重要的解剖标志;使用内直肌内移技术,观察视神经管和眼眶内结构的暴露情况以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走行等。结果钩突位于中鼻甲的前下方;筛泡在钩突的后方,切开筛泡可进入筛窦;筛前后动脉是筛窦内的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蝶窦内重要的解剖标志;纸样板位于筛窦的外侧壁,切开纸样板可暴露眶内容物;在眶内,可从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通路暴露视神经。在本次10侧标本中,9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1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7侧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侧;2侧走行于视神经的正下方;1侧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内侧。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和眼眶内侧部分的暴露。钩突、筛泡、筛前后动脉及后组筛窦是本入路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重要标志。眼动脉及其眼眶内分支、筛前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眼内直肌内移技术可以有助于暴露眶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Determination of the safest distance the falciform ligament can be incised from its origin to the orbital apex. Measurement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culomotor foramen and the IV nerve in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Evaluation of the optic strut as an accurate landmark between the intradural (subarachnoid) and extradural segment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Ten fixed human cadaver heads were examined for a total of 20 sides. A frontotemporal craniotomy, an orbito-optic osteotomy, and extradural anterior clinoidectomy were carried out followed by opening the falciform ligament, circumferentially releasing the distal dural ring and dissection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cavernous sinus under the operating microscope. We measured: 1)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ntry of the III nerve and the point where the IV nerve crosses over it into the cavernous sinus; 2) the distance the falciform ligament can be incised along the optic nerve laterally until the IV nerve is encountered at the orbital apex; 3)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ptic strut and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distal dural ring; and 4)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ptic strut and the ophthalmic artery. All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millimeters, using small caliper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ptic strut and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distal dural ring ranges from 3-7.5 mm (mean=5.47 mm). In all our specimens, the ophthalmic artery was found distally from the optic strut in the intradural space at a distance ranging from 0.5-7 mm (mean=3.35 m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ntry of the third nerve and the IV nerve into the cavernous sinus ranged from 7-15 mm (mean=10.9 m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rigin of the falciform ligament and the IV nerve at the level of the orbital apex ranged from 9-15 mm (mean=10.75 mm). The falciform ligament and the optic sheath should not be opened longer than 9 mm along the lateral optic nerve or injury to the IV nerve can occur. Starting at the oculomotor foramen, the opening of the cavernous sinus should be limited to 7 mm to avoid injuring the IV nerve. Finally, the optic strut can be a reliable bony landmark that separates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nd extradural compartments along the anterior and medial ICA.  相似文献   

20.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