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为了解脾交感神经在免疫功能增强时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BALB/c小鼠脾内生长相关蛋白样免疫反应(GAP-43-LI)性神经在结核菌素衍生蛋白(PPD)诱发的免疫反应高峰期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动物在接受两次PPD注射(21d+7d)后,脾GAP-43-LI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加并伴有分布和形态的变化。于对照动物,脾GAP-43-LI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少量伸入动脉周围淋巴鞘的脾基质中,而在免疫刺激的动物,不仅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动脉周围淋巴鞘外层、边缘区和红髓等免疫应答活跃的部位也出现许多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分支和纤维上膨体明显增多。以上结果提示:免疫应答中脾神经成分发生活跃的结构重塑,这些变化有可能与神经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宏  周长满 《解剖学报》1998,29(4):374-378,I009
为了解神经营养素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营养素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进行小鼠脾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种神经营养素的免疫反应存在于脾内,但分布特点各不相同GNF主要分布于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外层,边缘区和红髓的巨噬细胞样和巴细胞样细胞,BDNF除具有NGF相似的分布特点外,还见于脾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细胞;NT-3则存在于白、红髓的网状细胞样细胞。这  相似文献   

3.
王键  鞠躬 《解剖学报》1998,29(1):35-39,I005
用周围组织结构完整的大鼠垂体的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大鼠体前叶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结构中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前叶的周围脑膜中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神经纤维和纤维束,并发出分支,进入垂体前叶内部。同时在垂体两侧的动、静脉壁上亦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及纤维束,与走行在前叶表面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在垂体柄腹侧的门静脉壁上有  相似文献   

4.
神经营养素在小鼠脾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神经营养素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营养素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进行小鼠脾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种神经营养素的免疫反应均存在于脾内,但分布特点各不相同。NGF主要分布于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外层、边缘区(MZ)和红髓(RP)的巨噬细胞样和淋巴细胞样细胞;BDNF除具有与NGF相似的分布特点外,还见于脾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NT-3则存在于白、红髓的网状细胞样细胞。这一结果提示,脾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均可能产生神经营养素,并提示不同类型的神经营养素对免疫系统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神经紧张素和胆囊收缩素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不仅存在于大鼠垂体后叶,也存在于猴和狗的垂体后叶。神经紧张素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3种动物垂体后叶均为少量稀疏分布,狗和大鼠稍密集,猴最少;猴和狗垂体柄及其邻近的神经叶相对较多,大鼠垂体后叶形成弥散的阳性纤维网,局部可见岛状增密的纤维簇。胆囊收缩素阳性纤维以大鼠垂体后叶密度为最大,狗次之,猴最少;大鼠垂体后叶的中等密度的胆囊收缩素阳性纤维网,吻侧部多于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及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后对松果体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松果体内神经末梢、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呈突触体素(P38)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摘除了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大鼠松果体所含神经末梢的平均数密度减少了43%(P<0.01),平均每个大鼠松果体内所含神经末梢总数减少了37%(P<0.05),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内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A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有很大部分来自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这些神经纤维对松果体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连续测定成年Wistar大鼠由腹腔一次注射绵羊红细胞诱发抗体应答过程中,垂体前叶(AL)、神经中间叶(NIL)和下丘脑等部位B—内啡肽样免疫反应性物质(ir-β—EP)的含量。结果发现:ALir—β—EP的含量呈现随直接空斑形成细胞(PFC)水平反相波动的趋势。免疫后第3天、ALir-β-EP含量明显下降(P 0.05);PFC反应高峰时(免疫后第5天)、AL和NILir—β—EP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含量下降了38%和32%,统计学处理、P均小于0.01。据此证实免疫效应物质能影响垂体β-EP的分泌与释放,提示在免疫-神经内分泌环路中、β—EP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免疫刺激后免疫性细胞因子受体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核团中的表达变化,揭示这些核团与神经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小鼠腹腔内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或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脾脏核增殖抗体(PCNA)及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I型IL-1受体的表达,并采用双标记技术观察I型IL-1受体阳性神经元和加压素及催产素表达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LPS或SEB引起脾脏核增殖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2.I型IL-1受体在正常小鼠脑内的表达很广泛。与对照组比较,LPS或SEB引起I型IL-1受体在小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表达显著增强。3.在正常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I型IL-1受体阳性的神经元既有加压素能的,又有催产素能的。结论: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这两个核团中的部分加压素能神经元和催产素能神经元在神经免疫调节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小鼠的拟足阳明经络线皮肤内发现了神经—肥大细胞联接,联接特化地建立在神经终末与肥大细胞之间,而不是神经纤维在行程中与肥大细胞的单纯并靠。形成联接的神经终末与肥大细胞都呈P物质(SP)免疫反应。参与联接的肥大细胞为小型细胞;参加联接的神经终末内含有数量不等的SP免疫反应囊泡、线粒体、神经细丝等成分。推测参加联接的神经终末系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本研究试用光镜与电镜相结合的双PAP法得到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去除支配血管壁的神经,观察神经支配对侧支血管巨噬细胞标记物(RAM1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行股动脉结扎,右侧行股动脉结扎加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除,7 d后将动物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单纯结扎和结扎加去神经侧RAM11、 ICAM和VCAM在侧支血管的表达变化,兔前肢大小相似的正常血管用作正常对照.结果:正常血管ICAM和VCAM的表达非常低,外膜中可见数目很少的RAM11阳性细胞;股动脉结扎侧,侧支血管ICAM、VCAM和RAM11的表达均明显上调,RAM11阳性细胞主要在外膜聚集,在中膜也可见,ICAM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而VCAM除了在血管内皮细胞有表达外,在外膜也有表达;股动脉结扎加去神经侧,ICAM、 VCAM和RAM11的表达比股动脉结扎侧有所下调,其荧光强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诱导的兔后肢侧支血管生长模型中,去除血管壁的神经导致了炎症分子ICAM、 VCAM和RAM11的阳性细胞减少,表明血管壁神经对RAM11、 ICAM和VCAM的表达调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神经紧张素和胆囊收缩素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不仅存在于大鼠垂体后叶,也存在于猴和狗的垂体后叶.神经紧张素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3种动物垂体后叶均为少量稀疏分布,狗和大鼠稍密集,猴最少;猴和狗垂体柄及其邻近的神经叶相对较多,大鼠垂体后叶形成弥散的阳性纤维网,局部可见岛状增密的纤维簇。胆羹收缩素阳性纤维以大鼠垂体后叶密度为最大,狗次之,猴最少;大鼠垂体后叶的中等密度的胆囊收缩素阳性纤维网,吻侧部多于尾侧部,周边区比中央区稍密;猴、狗垂体后叶胆囊收缩素阳性纤维为散在分布。本文还注意到一些神经紧张素和胆翼收缩素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盘绕于血管分布的现象,其功能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免疫器官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支配和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正常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各30例。10%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结果:胸腺,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NSE免疫反应神经众胸腺被膜随小叶间隔和血管胸腺皮质,再延伸到髓质形成神经纤维网,在胸腺组织散在分布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NSE免疫反应细胞。淋巴结,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沿被膜和门部结缔组织小梁及血管进入皮质后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环绕淋巴滤泡,进一步分支到达髓质。在髓质髓窦内有NSE免疫反应细胞。脾脏,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沿着血管的各级分支进入脾实质,主要沿着脾动脉的分支而分布在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穿插于淋巴细胞之间。结论:在人免疫器官可能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相互作用和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外周免疫刺激后免疫性细胞因子受体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核团中的表达变化 ,揭示这些核团与神经免疫调节的关系。 方法 小鼠腹腔内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B ,SEB)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脾脏核增殖抗体 (PCNA)及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Ⅰ型IL 1受体的表达 ,并采用双标记技术观察Ⅰ型IL 1受体阳性神经元和加压素及催产素表达的关系。 结果  1 与对照组比较 ,LPS或SEB引起脾脏核增殖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 2 Ⅰ型IL 1受体在正常小鼠脑内的表达很广泛。与对照组比较 ,LPS或SEB引起Ⅰ型IL 1受体在小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表达显著增强。 3 在正常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Ⅰ型IL 1受体阳性的神经元既有加压素能的 ,又有催产素能的。 结论 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 ,这两个核团中的部分加压素能神经元和催产素能神经元在神经免疫调节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大鼠坐骨神经(躯体性)和盆神经(内脏性)内与传递痛信号有关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后根节内的分布特点,本研究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GRP能、SP能和NOS样神经元在相应的根节内(坐骨神经,L4 ̄L6;盆神经,L6 ̄S1)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元中有相当数量的CGRP和SP样阳性细胞,与这二者相比,NOS样细胞数量稀少;(2)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