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藏族和汉族下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并做对比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藏族和汉族患者下颌前磨牙CBCT图像各150例,测量和比较两个民族下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根管弯曲度及弯曲位置、根管类型.结果:藏族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均较汉族长,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藏族下颌第二前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形态,探讨锥形束CT在牙体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对成都地区青少年12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锥形束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三维牙体模型进行牙体解剖学指标测量,测量指标有10项,包括:牙齿全长、牙冠长度、牙根长度、牙齿冠根比、牙冠宽度(冠近远中径)、牙颈部宽度(颈近远中径)、牙齿冠宽与颈宽之比(冠、颈近远中径之比)、牙冠厚度(冠颊舌径)、牙颈部厚度(颈颊舌径)、牙齿冠厚与颈厚之比(冠、颈颊舌径之比)。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锥形束CT图像可以建立良好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牙体模型,检测者2次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7(P=0.007)。同性别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各测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冠根比、牙冠厚度3项指标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的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锥体束CT进行牙体模型三维重建并测量牙体解剖学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方法评价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牙列后的牙根吸收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7—2020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1例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掩饰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影像,使用Mimics 22.0软件对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治疗前后牙根体积及长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牙位的治疗后牙根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其中下颌第一磨牙体积减小(14.27 ± 8.98)mm3,第一前磨牙体积减小(10.74 ± 5.70)mm3,中切牙体积减小(9.11 ± 4.08)mm3,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减小量明显大于中切牙(P < 0.05)。治疗后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长度未发生明显减小(P > 0.05);而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减小(0.52 ± 0.84)mm,中切牙长度减小(0.78 ± 1.39)mm,较治疗前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减小(P < 0.05)。治疗结束后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了(3.81 ± 2.15)、(3.16 ± 1.52)、(2.93 ± 1.72)mm,3个牙位的牙根体积减小量与其远移量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值依次为0.675、0.519、0.481,P值依次为< 0.001、0.002、0.006)。结论    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后,牙根体积较长度发生了更显著的减小,采用牙根体积结合长度为指标诊断评估牙根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回顾148例患者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影像,分析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采用Vertucci等提出的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结果 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285颗,双根牙2颗。三根牙1颗;根管Ⅰ型占77.78%,Ⅱ型0.34%,Ⅲ型2.08%,Ⅳ型0.69%,Ⅴ型14.58%,Ⅶ型1.04%,Ⅹ型0.69%,C型2.78%。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全部为单根;根管Ⅰ型占98.17%,Ⅴ型占1.83%。结论下颌前磨牙大多数是单根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类型主要是Ⅴ型,C型根管的检出率也较高。而下颌第二前磨牙多根管的发生率远低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分歧发生在根中或根尖1/3处。CBCT可用于下颌前磨牙复杂根管形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CBCT图像重建,分析中国人前磨牙牙齿基本形态以及牙根桩道段解剖形态,为临床上前磨牙桩道预备和成品桩的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依照纳入标准选取60名在华西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全颌面部CBCT扫描的患者,共计480颗双侧上下颌前磨牙,分析牙齿基本解剖形态、牙根桩道段长度、桩道末端根尖直径、牙根锥度等测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同性别双侧前磨牙桩道段长度和桩道根尖末端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上颌第二前磨牙桩道段长度和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桩道根尖末端直径在不同性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任何牙位的牙根锥度从根冠至根尖均呈减小趋势,根冠1/3、根中1/3和根尖1/3的锥度平均值分别为0.3、0.22和0.18.结论 本研究初步为设计符合国人牙根形态的成品桩提供了牙根形态和结构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青少年三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PMFMs)牙根外形解剖数据,为牙周炎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撑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175颗三根型PMFMs的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记录牙齿发生情况、牙根长度、根柱长度、釉牙骨质界(CEJ)根方2 mm水平的根柱凹陷程度、根分叉穹窿顶点根方2 mm水平处的根分叉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测量并分析藏族和汉族成人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收集藏族和汉族成人上颌前磨牙CBCT图像各150例,年龄范围20 ~ 68岁,藏汉族的各年龄段例数相同,且男女比例均为0.6∶1。测量和比较两个民族上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根分叉位置、颊根弯曲度和弯曲位置及根管形态。结果 藏族上颌第一前磨牙牙齿长度为(20.76±2.26)mm、第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为(20.58±2.11)mm,汉族上颌第一前磨牙牙齿长度为(19.65±1.96)mm、第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为(19.25±1.83)mm,藏汉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上颌第一前磨牙颊根的根管弯曲度和弯曲位置与汉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弯曲度和弯曲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管类型方面,藏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藏族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牙齿长度均较汉族长,值得临床注意。藏族上颌第一前磨牙颊根的根管较汉族更加弯曲、且弯曲位置更靠近根尖,在行根管治疗时应熟悉根管走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人群恒牙牙根变异的锥束CT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汉族人恒牙牙根变异的规律。方法:调取在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接受锥束CT扫描病人的CT图像资料,病人共500人(男性246例,女性254)。观察并计算各类牙根变异的牙齿发生率和个体发生率。男女组间、双侧同名牙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左右侧不对称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双根型下颌尖牙的发生率为0.63%(3/474人)。上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的发生率为30.28%(132/436人),下颌第一前磨牙Tomes根为13.45%(60/446人)。双侧上颌第二磨牙3根的发生率为57.48%(219/381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变异为31.98%(134/419人),下颌第二磨牙融合根为41.77%(165/395人)。除3根型下颌第一磨牙外,上述其他各项牙根变异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掌握汉人恒牙的牙根变异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锥形束CT对190个离体下颌前磨牙进行扫描并选择不同方向的断层观察,按Vertucci’s分类法对根管系统进行记录。锥形束CT可以清晰显示其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变异较大,双根管率为22.8%。根管形态分别为Ⅰ型77.14%,Ⅱ型6.67%,Ⅳ型2.86%,Ⅴ型13.33%;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面沟发生率较高(47/105),且此类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常有双根管;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均为Ⅰ型单根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对200例正常人颏孔位置的测量,来确定颏孔的正常位置。方法 :在200例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神经管的染色,来确定颏孔的位置;同时测量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牙槽嵴顶(B点)的距离,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下颌骨下缘与B-A向下连线的交点(C点)的距离,并计算AB/BC、AC/BC的比值。统计颏孔位于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根尖,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的例数。结果:颏孔位于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略偏上方;颏孔位于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者居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部者较少。结论:通过对颏孔正常位置的测量,对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保护血管和神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