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辉  张健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593-2595
目的 研究职业性铅作业工人血铅和尿酸的变化,探讨血铅浓度变化和血尿酸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车间空气中铅烟的短时间接触浓度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检测.选择一般情况可比的非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根据接触铅的浓度是否超过职业限值将263名铅接触工人分为职业限值内组及超职业限值组.分析不同血铅水平和血尿酸指标的变化.结果 (1)车间空气中铅烟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达0.13 mg/m3,超标率为68.61%; (2)接铅超职业限值组血铅浓度达(3.16±0.03) μmol/L、尿酸为(528±109.48) 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血铅浓度的变化和尿酸异常率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 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血铅浓度升高和血尿酸升高,且血铅浓度越高,血尿酸升高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接触铅引起血铅变化和肾损害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职业性铅接触的肾脏毒性,探讨血铅浓度变化和肾脏损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选择一般情况可比的无铅接触史的石棉厂个人作为对照,根据接触铅的浓度是否超过职业限值将233名铅接触工人分为职业限值内组及超职业限值组.选择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2-微球蛋白(β2-MG)作为肾脏损伤的效应指标,分析不同血铅水平肾损伤效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迭0.15 mg/m3和0.14 ms/m3,超标率分别为71.67%和44.51%;②接铅超职业限值组血铅浓度达(3.46±0.07)μmol/L、尿NAG为(1.82±0.12)U/mmol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血铅浓度的变化和尿NAG、β2-MG的异常率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趋势χ2分别为96.27和7.18(P<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铅水平引起尿NAG和β2-MG改变的OR(95%CI)分别为2.77(1.70~4.52)和1.68(1.08~3.17).结论 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血铅浓度升高和肾脏损伤,且血铅浓度越高,肾脏损伤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职业性铅接触人群为研究对象,选用与年龄有关并可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的生理、心理指标,同时应用工作能力指数(WAI)测定研究对象的工作能力,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对作业人群的增龄效应。[方法]以蓄电池制造企业铅接触工人为接触组,以同一企业非铅接触工人为对照组,应用工作能力指数调查表确定研究对象的WAI,使用生理功能测试仪器、CD-1型老化度仪、心理及临床老化征象调查表测试生理和心理功能并确定其生理年龄(PhA)和心理年龄(PsA),以观察职业性铅接触的增龄作用。根据工作能力、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提出衰老指数模型并结合血铅浓度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随着工人血铅水平的升高,WAI评分减少,接触组中WAI等级为“优”者血铅值相对较低,等级为“差”者血铅值相对较高(P=0.010),表明铅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人的工作能力。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握力、动作稳定度、敲击试验、心理老化测试结果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表明,〉40岁铅接触组作业工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均高于其日历年龄(CA),分别增高0.51岁和3.92岁(P〈0.05和P〈0.01)。建立衰老指数模型:衰老指数(AEI)=[(49/WAI)X1+(PhA/CA)X2+(PsA/CA)X3]·100,(X1、X2、X3分别是根据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体力与脑力混合比例来确定的权重系数)。〉40岁年龄段工人的年龄与衰老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0.309,F=6.349,P=0.014)。接触组血铅值和衰老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38,F=17.75,P=0.000)。按照衰老指数模型得出铅接触工人的衰老指数平均为1.13±0.074。[结论]长期铅接触作业可降低职业人群的工作能力,降低握力、动作稳定度、神经肌肉协调性,增加心理老化,〉40岁铅接触组作业工?  相似文献   

4.
职业性接触对二氯苯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职业性接触对二氯苯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制订我国对二氯苯职业性接触限值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44名对二氯苯作业工人接触对二氯苯浓度不同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接触3个亚组,对其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中浓度接触组神经衰弱与呼吸道刺激症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及其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各组血液学指标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均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职业性接触对二氯苯具有肝脏毒性和中枢神经毒性以及呼吸道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职业性铅接触者的氧化损伤,探讨血铅和氧化应激酶之间的变化关系,以探讨铅中毒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的铅含量,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铅浓度,选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脱氢酶(MDA)作为氧化应激损伤的效应指标,分析血铅与氧化效应指标的变化。结果共采集了车间内5个工作点的空气样品。接触组血铅浓度(244.274±124.5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触组SOD活性(61.27±6.97)KU/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触组MDA含量(9.42±3.8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MDA含量与血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P〈0.01);吸烟、饮酒对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引起人体血铅升高,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与血铅含量变化不一致,血铅是近期铅接触者的敏感内接触指标,且血铅浓度越高,SOD活性代偿性升高;MDA含量越高,氧化损伤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职业性铅接触对肾功能的损害,探讨血铅浓度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关系,寻找铅对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就诊的职业性铅接触男性工人为接触组;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同期在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体检的某企业不接触铅和其他职业危害的男性职工。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选取CYS-C、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肾功能的效应指标,分析不同的血铅的水平与肾功能效应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清CYS-C、BUN与Cr在接触组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引起血铅明显升高,肾功能效应指标血清CYS-C、BUN与Cr均不能敏感地反映铅对肾脏的毒性。  相似文献   

7.
职业性铅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血铅含量分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怡乐路,510260)刘焕珍血铅是反映近期铅接触的敏感指标,血铅含量与空气中铅浓度有密切相关。地理环境、劳动条件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影响血铅含量的变化。为了解职业性铅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血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对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探讨铅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方法 87名职业性铅接触者为研究组,同期在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健康体检的76人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血液,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其血铅水平,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肝功能指标,分析两组人群相关指标.结果 职业性铅接触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职业性铅接触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职业性铅接触可导致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区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场所铅污染状况及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32007年6月,在惠州市惠阳区2家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场所进行空气中铅浓度检测,对286名作业工人进行体检及血铅测定。[结果]采集具有代表性工作地点的铅尘样品15份、铅烟样品14份.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11份.超标率为37.86%。检查铅作业工人268人.头晕31例.血红蛋白减低20例,疲乏无力18例,食欲不振12例,便秘8例,腹部隐痛6例,失眠4例.腹胀2例;血铅含量超标率为55.22%,其中甲企业(180人)为58.33%,乙企业(88人)为48.86%(P〉0.05)。[结论]2家企业工作场所铅浓度超标严重,铅作业工人的健康已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静  王劲 《职业与健康》2010,26(8):859-861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职业性铅危害情况,探索职业卫生预防模式。方法接触铅作业的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内科、耳鼻喉、听力、心电图、血常规和尿常规,并测定其血铅、尿铅浓度。结果36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有143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70μg/L),53人血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人血红蛋白下降,44人耳鼻喉检查发现异常,68人听力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浓度与铅接触浓度有关,随着铅接触浓度的增加,血铅、尿铅平均浓度增加。血铅、尿铅超标率与接铅工龄有相关性,接铅工龄在5年以上组血铅、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0~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情况较重,工作场所中高浓度的铅烟、铅尘是造成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该厂应进行工艺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铅污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吕敏 《职业与健康》2011,27(9):986-987
目的了解铅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分析尿铅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关系。方法对202名铅作业工人和213名对照人群进行尿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检测。结果铅作业组的尿铅≥0.34μmol/L的占7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铅作业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男性P<0.01,女性P<0.05);铅作业组红细胞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与尿铅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长期职业接触铅可引起尿铅含量增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与尿铅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旭  王国彬  范秀红  黄世祺 《职业与健康》2011,27(12):1353-1354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尿铅含量情况,为企业预防和控制铅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W S/T 18-1996的检测方法,对该厂127名铅作业工人进行尿铅含量检测。结果 127名铅作业工人中有23人尿铅含量超过限值(≥0.34μmol/L),超标率为18.11%;37人尿铅含量超过诊断值(≥0.58μmol/L),超标率为29.13%;不同工龄尿铅超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铅超标率与性别、年龄无直接关联(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较严重,应引起企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预防和控制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陶玉芬  杨维占  李琼燕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33-2734
目的了解惠州市惠阳区某蓄电池厂工作场所中铅污染状况。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5月对该厂铅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和工人职业健康检查,共采集60个铅烟(铅尘)空气样品;91份铅作业工人血样、非铅作业工人60份血样作为对照,检测血中铅的含量。结果作业环境空气中铅浓度超标率达80%(48/60),工人血铅超标率达49.5%。结论该厂铅作业危害较为严重,提醒工厂车间应尽快改善生产环境,并加强对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努力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沙焱  杨震宇  香映平  何家禧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476-1477
目的探讨口腔脱落细胞微核技术在探测铅暴露人群遗传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产过程中接触不同浓度铅的某铅酸电池厂工人为接触组,按空气中铅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组(76名男性工人)和中浓度组(89名男性工人),同厂男性管理人员78名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结果 2种浓度的铅暴露组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58±2.49)‰;中浓度组:(4.16±2.3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2.03)‰],两种浓度铅接触组人员的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低浓度组:(3.38±2.16)‰;中浓度组:(4.37±2.43)‰]明显高于对照组[(2.17±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职业性铅暴露人群中,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有相关关系(r=0.227~0.361,P0.05)。结论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可以作为简易的检测手段,用于对铅暴露作业人员遗传损伤的检测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污染状况和铅作业工人尿铅水平,为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41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40名不接触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用冷消化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尿铅含量,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分析尿铅含量与空气中铅浓度、工种、工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该企业车间空气浓度的超标率为20.83%,接触组的尿铅超标率为63.41%,尿铅超标率和平均值在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工种的尿铅超标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空气浓度未超标车间也存在工人尿铅超标现象。尿铅含量与工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受到明显的职业危害。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善职工作业环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监测,定期体检,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了解长期低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方法对2009年天津市某蓄电池厂400例铅作业工人和120例非铅作业工人分别进行血铅、尿铅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铅作业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非铅作业组。而血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铅作业组(P〈0.01)。并且血铅和血红蛋白浓度间呈负相关性(r=-0.442),尿铅与血铅和血红蛋白间的相关性均不理想(r值分别为-0.026和-0.018)。结论长期低铅作业可导致人体血铅尿铅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但尿铅浓度波动大,且影响因素多,不能精确反映体内铅积蓄量,结果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变化。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水平和空气中铅浓度,用Wilcoxon秩检验统计分析血铅水平。结果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尘浓度[(0.049±0.043)mg/m3)]与技术改造前[(0.232±0.118)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5);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烟浓度[(0.021±0.014)mg/m3]与技术改造前[(0.162±0.060)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7,P0.05);技术改造前后铅作业人员血铅值均呈右偏态分布,技术改造前后血铅中位数分别为1.314和0.725 mmol/L,技术改造后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低于技术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66,P0.01)。结论该厂技术改造可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18.
江俊生 《职业与健康》2010,26(14):1577-1578
目的了解广州某区铅接触企业作业人员的尿铅水平,为今后的铅中毒防治监测提供参考。方法调阅2004—2007年该区职业健康检查时尿铅检测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尿铅检测均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在271份尿样检测结果中,尿铅值≥0.07mg/L,占4.8%,尿铅值0.07mg/L,占95.2%;尿铅值≥0.07mg/L有13人,其中7人为蓄电池企业化成岗位人员,占11.9%;3人为蓄电池企业涂片岗位人员,占4.6%;3人分别为蓄电池企业干燥岗位、司机岗位和电镀厂电镀岗位各1人,共占4.6%,(χ2=8.90,P0.01),各岗位间尿铅超观察值的构成比有差异。结论大多数尿铅超标的是蓄电池企业人员,其中化成和涂片岗位超标占较大比率,提示今后广州市某区蓄电池企业的铅中毒防制应为重点,铅作业工人尿铅水平仍处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