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组织SOD、PCNA免疫组化定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对23例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进行SOD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SP法)。结果:肝癌细胞的SOD标记阳性率和阳性程度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PCNA标记阳性率和阳性程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1),并且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P<0.05)。结论 降低肝癌细胞中SOD的活性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 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 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和慢性肝病P53蛋白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共9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P53蛋白,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肝炎HBsAg阳性率为61.9%(13/21),HBcAg42.9%(9/21),HBV DNA75.0%(12/16);肝硬化HBsAg64.0%(16/25),HBcAg36.0%(9/25),HBV DNA83.3%(15/18);癌旁肝硬化HBsAg72.7%(16/22),HBcAg61.1%(11/18),HBV DNA85.7%(12/14);肝细胞肝癌HBsAg45.2%(14/31),HBcAg50.0%(14/28),HBV DNA64.3%(9/14)。P53蛋白只在肝细胞肝癌组表达(27.9%,12/43),其他组均不表达。结论:P53蛋白表达于肝细胞肝癌相对较晚的演进阶段,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HBV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力超  郑天荣  张红  陆丽俐  蔡晓雯 《中国肿瘤》2005,14(11):760-76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PTEN、p73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p73蛋白表达.[结果]5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6.6%)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96.2%)(x2=20.94,P<0.01),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4.7%)高于癌旁肝组织(5.7%)(x2=26.33,P<0.01).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1).p7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肝细胞癌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5).PTEN蛋白表达与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TEN、p73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p73蛋白对判断肝细胞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癌旁肝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和(或)肝穿刺所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IDO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癌旁肝硬变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IDO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无关(P>0.05);与患者大体病理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浸润型IDO表达强度较块状型明显增高(P<0.05);有血管浸润及癌栓形成患者IDO也呈高表达状态(P<0.05);IDO的表达还与病理组织学分化情况相关,低分化肿瘤组织IDO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IDO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有一定的相关,故IDO拟可以作肝癌预后差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乳腺癌与癌旁组织、乳腺增生症(乳增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异位体率、细胞增殖活性(SPF)和p53、bcl-2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8例乳腺癌、33例癌旁组织、20例乳增症和19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DNA倍体和SPF及bcl-2和p53的表达阳性细胞率检测。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增症及正常组织三组间异倍体阳性率及DNA指数(DI)各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增症及正常组织间SPF各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增症各组间bcl-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增症各组间bcl-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增症及正常三组间P53表达各有显著性差异(P<0.01);DI分别与SPF和P53显著相关(P<0.01),SPF和P53显著相关(P<0.01)。结论:P53和bcl-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率与P53可以起到肿瘤标志物的作用;FCM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SPF与异倍体率联合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更有意义;尚不足以证明乳增症为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p53和p21WAF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HCC及相应30例癌旁肝组织中p53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和p21WAF1蛋白在H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 %和75.6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中p53蛋白表达与p21WAF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有无肝内或门静脉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21WAF1蛋白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和p21WAF1蛋白高表达均在HCC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两者间并无相关性。p21WAF1的诱导存在着不依赖p53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肝细胞癌(肝癌)和23例肝硬化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后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0%(20/29),癌旁组织阳性率为60%(18/29),肝硬化组织阳性率为30%(7/23),有血管侵犯的12例肝癌变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而无血管侵犯的17例中仅8例为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高于阴性组(8370±4764ng/ml比98.7±64.3ng/ml,P<0.05)。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肝硬化时即发生了异常;p53蛋白异常可能是AFP基因被激活的原因之一;p53蛋白异常有利于肝癌向门静脉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付艳伟  王作仁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155-2159
目的:通过测定MUC1和p53在肝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UC1和p53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肝癌(28例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硬化,8例肝血管瘤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MUC1和p53的表达。结果:MUC1和p53基因均阳性表达于肝癌组织,它们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肝脏组织(P〈0.01),MUC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其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化无相关性(P〉0.05),但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与不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之间MUC1表达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p53表达于细胞核,在Ⅰ、Ⅱ、Ⅲ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结论:p53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特点可以作为肝癌诊断、判断预后的指标,同时,MUC1作为一种靶抗原,为今后的肝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MUC1和p53在肝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UC1和p53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肝癌(28例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硬化,8例肝血管瘤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MUC1和p53的表达。结果:MUC1和p53基因均阳性表达于肝癌组织,它们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肝脏组织(P〈0.01),MUC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其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化无相关性(P〉0.05),但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与不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之间MUC1表达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p53表达于细胞核,在Ⅰ、Ⅱ、Ⅲ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结论:p53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特点可以作为肝癌诊断、判断预后的指标,同时,MUC1作为一种靶抗原,为今后的肝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癌旁肝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和(或)肝穿刺所取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IDO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DO在原发性肝癌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在癌旁肝硬变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IDO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无关(P〉0.05);与患者大体病理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浸润型IDO表达强度较块状型明显增高(P〈0.05);有血管浸润及癌栓形成患者IDO也呈高表达状态(P〈0.05);IDO的表达还与病理组织学分化情况相关,低分化肿瘤组织IDO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IDO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有一定的相关,故IDO拟可以作肝癌预后差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okemon和p53蛋白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okemon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okemon和p53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okemo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脉管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okemon和p5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275,P=0.033)。结论:Pokemon和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iR-12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调控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50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122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分析miR-122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50例肝癌组织中miR-122的相对表达量为癌旁正常组织的(17.74±9.20)%。其中,40例高中分化肝癌组织中miR-122的相对表达量为癌旁组织的(19.89±8.80)%,而在10例低分化肝癌中仅为癌旁组织的(9.16±4.77)%。肝癌组织中miR-122的阳性表达率为30.0%(15/50),癌旁组织为80.0%(40/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细胞G1/G0期比例降低(P<0.05),S期比例增加;与miR-122阳性表达组比较,miR-122阴性表达组的肝癌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G0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miR-122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且表达水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下调,这种改变促进肝癌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小RNA 933(miR 933)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3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上组织和肝癌细胞(Huh7、HepG2和SK Hep 1)中的miR 933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向SK Hep 1细胞分别转染miR 933模拟物(过表达组)和miR 933阴性对照(对照组),采用QPCR法检测转染48 h后各组的miR 933水平以评价转染效率;分别采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的侵袭和迁移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 933与BDNF之间靶向关系和结合位点。 结果肝癌组织中的miR 933水平为0351±0026,低于癌旁组织的1124±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h7、HepG2和SK Hep 1细胞系中miR 933水平分别为0751±0062、0453±0057和0017±0006,均低于健康肝细胞系L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转染48 h后SK Hep 1细胞的miR 933水平为3197±0354,高于对照组的1019±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的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44±39)%和(576±68)个,均低于对照组的(625±47)%和(1026±95)个(P<005)。过表达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 933显著抑制野生型BDNF 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BDNF 3’UTR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P>005)。 结论miR 933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水平下调,且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BDNF来实现,可作为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检测了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33例癌旁组织、4例肝转移癌及其4例癌旁组织、6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0.9%。33例癌旁组织中,有9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27.3%。4例肝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均阳性,4例癌旁组织中,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肝良性肿瘤中,仅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肝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而良性和正常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少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李星  李伟 《肿瘤防治杂志》2002,9(5):476-477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角度对肝癌中抑癌基因p53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连带部分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基因、AFP、CEA等。结果:p53基因癌内表达率为80%,癌旁组织为50%;AFP癌内表达率为87.5%,癌旁组织为80%;CEA癌内表达率为55%,癌旁组织表达不明显。结论:检测p53基因表达,并与AFP、CEA一起,对诊断肝癌、估计预后及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RNA 结肠癌相关转录子1(LncRNA-CCAT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QPCR法检测CCAT1在4种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3B、Hub7和HepG2)、正常肝细胞株LO2和42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CCAT1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性别、年龄、甲胎蛋白、肿瘤大小、肿瘤数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株LO2相比,CCAT1在SMMC-7721、Hep3B、Hub7和HepG2细胞株中均呈高表达(P<0.05),其中在HepG2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CCA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CCAT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数量无关(P>0.05)。结论 LncRNA-CCAT1与HCC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DNA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基因失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SYK(Spleen tyrosine kinase,脾酪氨酸激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不表达的机制。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SY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和34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非瘤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情况。结果:肝癌细胞系Hep3B表达SYKmRNA,而HepG2不表达SYK mRNA、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eytidine处理HepG2后,SYK重新表达.Hep3B细胞SYK甲基化阴性,HepG2细胞SYK甲基化阳性;34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5例SYKmRNA表达阴性,SYK基因甲基化均阳性;29例SYK mRNA表达阳性,其中3例SYK甲基化阳性.其余26例SYK甲基化阴性。肿瘤组织SYK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3.5%(8/34),而瘤旁肝组织中为8.8%(3/34)。结论: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肝细胞癌SYK mRNA失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VEGF-C、VEGFR-3、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LVD)及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肝细胞癌组织标本6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其中VEGF-C及VEGFR-3 mRNA 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MVD及LVD,并分析四者与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VEGF-C、VEGFR-3 mRNA表达、MVD及LVD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表达、MVD及LVD均呈正相关(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淋巴转移相关(P<0.01),MVD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P<0.01),LVD与淋巴转移相关(P<0.01)。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表达增多,可能通过参与血管、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