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外侧入路进行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对10例(12膝)外翻膝畸形患者施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女3例,男3例,平均年龄71.4岁(61~7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关节外侧人路,将外侧支持带进行冠状面"Z"字成形,分步骤按照拉花技术进行髂胫束止点、后外侧关节囊、外侧副韧带等松解以获得屈、伸间隙的软组织平衡,假体就位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的浅、深层.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应用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后稳定型假体(G2,施乐辉公司,美国),全部患者的外翻畸形均获得矫正,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外翻18.4°(15°~24°)恢复至平均外翻6.8°(4°~9°).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12.4个月(3~24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4分(35~58分)恢复到平均86.4分(76~95分).结论 膝关节外侧入路能很好地显露外翻膝的外侧挛缩结构,有利于对挛缩结构进行准确的松解,外侧支持带的"z"字成型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髌骨的松解和假体软组织覆盖的矛盾,是中、重度外翻膝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2.
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终末期常合并膝关节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旨在缓解疼痛,纠正力线,改善生活。外翻畸形是较少见的一种膝关节畸形,常合并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改变,涉及术前准备、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平衡、假体选择等多方面,其中软组织平衡则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术后关节功能,假体稳定性、使用寿命等问题,手术较内翻膝困难,国内外对于相关问题仍存在争论。因此如何纠正力线,如何平衡软组织,对于外科医师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中的作用。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0例(10个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膝外翻角(FTA角)明显比治疗前小(P<0.05),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10例患者中膝前痛1例,伸直未达到0&#176;1例,关节积液较多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0)。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同时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炎患者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对膝内、外翻畸形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临床诊断为膝关节炎51膝分别拍摄下肢全长负重X线片,测量下肢力线和机械轴偏距(mechanical axis offset distance,MAD),解剖学股胫骨角(anatomical femor-tibial angle,aFTA),股骨远端力学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胫骨近端力学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对膝关节炎进行X线K/L分级,通过SPSS 17.0统计对下肢力线各参数与关节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膝关节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显示,关节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②51膝骨关节炎中确诊膝内翻畸形38膝(74.51.%)和膝外翻畸形8膝(10.42%),5膝均无内外翻畸形。③膝关节炎X线K/L分级显示,0级:5膝(9.8%),I级:12膝(23.5%),II级:22膝(43.1%);III级:9膝(17.6%);IV级:3膝(59%)。④膝内翻组中股骨内翻7膝(18.42%),胫骨内翻18膝(47.36%),股骨、胫骨均内翻13膝(34.21%);膝外翻组中股骨外翻6膝,股骨、胫骨均外翻2膝。⑤在膝内翻组中,aFTA与骨关节炎X线K/L分级呈正相关(B值=0.132,t=2.648,P=0.012,P<0.05)。结论:下肢全长负重X线显示下肢结构清晰、完整,通过测量下肢力线参数评估,可全面诊断膝关节炎的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膝内翻中以胫骨内翻显著,膝外翻中则以股骨外翻显著。因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下肢全长负重X线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发展与临床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技术的发展、运用进行综述与评价.方法:以"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移植重建"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knee arthroplasty,prosthesi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技术在膝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等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8篇文献为主重点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技术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术后注意事项、易出现的术后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和综合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目前常采用的术式有人工全髋、半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全肩、肘工关节置换术和人工手、足关节置换术等.人工关节假体是置入人体内的材料,其形态的设计、表面处理、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以及包装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不同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结论: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工关节假体是置入人体内的材料,其形态的设计、表面处理、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以及包装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不同患者应根据病情、关节限制程度、固定方式和半月板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人工膝关节。股骨与胫骨间的旋转对线关系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软组织平衡是获得良好的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前提。不同膝关节假体的适应症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感染、置入后骨折、关节僵硬、置入后残留疼痛是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假体松动、旋转位置不良、间接韧带不稳定引起关节不稳、髌骨并发症以及活动不良、诊断不明的疼痛、假体缺损、感染、伸膝装置破裂、僵硬和骨折等原因需进行人工全膝翻修,其目的是矫正下肢力线,纠正假体位置,保持伸直和屈曲位软组织平衡,纠正髌骨运动轨迹,增加关节活动度,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扭转角及胫骨扭转角的CT测量方法,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判断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时,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并探讨术后CT测量扭转角的可行性.方法 对34例(68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手术前后膝扭转角、胫骨扭转角,并测量股骨上髁轴中点C与髌韧带内1/3点连线(BC)和经股骨上髁轴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 全组病例股骨后髁角为0~7.5°,中位数为2.36°±7.5°);全组病例内翻畸形57例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外翻畸形7个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全组病例术前膝扭转角,左膝:10.72°±7.81°,右膝:9.58°±5.84°.胫骨扭转角,左侧:27.68°±10.26°,右侧:28.14°±10.89°.结论 ①CT成像技术测量下肢扭转角度是一种准确、客观、可重复性的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②利用CT成像技术可以为人工全膝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③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传统的以胫骨结节内中1/3点作为胫骨假体的参考标志是造成假体间不匹配的主要原因.④CT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膝扭转角度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跟踪随访的可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目前仍面临挑战,为获得良好的力线及恢复恰当的软组织平衡,需制定个体化的置换方案。目的:观察个体化设计一期关节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安全及可行性。方法:纳入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根据置换前计划,5例患者进行关节内代偿截骨治疗,3例患者行关节外矫正截骨,记录肢体多平面畸形和软组织条件。主要评估指标包括 HSS评分,WOMAC评分和力线偏差。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29个月,患者HSS评分从置换前32.5分提高至置换后87.5分,WOMAC从置换前的37.1分提高到置换后88.8分(P〈0.05)。力线偏差(无论是内翻或外翻)由置换前的17.1°变到置换后1.4°(P 〈0.05)。所有患者关节外矫正截骨的病理3个月内截骨端愈合,无置换后感染,假体松动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仅1例患者残留5°膝过伸。结果证实,依据个体化的置换前计划,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关节外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