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郝淑文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4(3):48-49
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指体温的范围在39-40.9℃之间。高热过程中患者代谢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将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浅谈小儿高热的物理降温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物理降温方法在小儿高热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的几种物理降温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介绍小儿高热时进行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体会。结果:根据病情的轻重、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选用不同的物理降温方法,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结论:物理降温方法因其降温效果好、安全易控制、副作用少等优点的临床上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热患儿物理降温的方法及原理.方法 对我院儿科自2003年3月~2005年4月住院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分析.结果 多种物理降温方法均可以达到目标体温.结论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比更经济,降温快,简便易行,安全易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不同方法及护理进展,并总结了对ICU高热患者的护理启示,以指导护理人员正确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促进控制ICU中枢性高热患者体温,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枢性高热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而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用传导及蒸发的散热原理,对高热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热病人物理降温的护理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且呈稳定状态,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达39℃以上称为高热。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降低,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就其护理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人认为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传统的冷酒精擦浴降温弊多利少,这是因为酒精溶液擦浴体表,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温降低,患儿出现立毛反应和寒战,造成散热障碍。两法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酒精擦浴降温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诊高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2例惠儿采用药物降温治疗,观察组52例患儿采用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h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P <0.05),治疗4h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 <0.05).结论:对急诊高热患儿开展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高热 ,即体温超过 39℃以上者 ,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人发热期间代谢率增加 ,耗氧量增加 ,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因此 ,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 ,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很重要的[1] ,而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2 ] 。下面对常用的物理降 相似文献
13.
自制循环式降温机主要用水泵将冷水输送到特制的“冰帽”式双侧“腋盒”与双侧“腹股沟盒”内,利用温度传热原理,达到降温的目的。该机降温冷容量大,作用持久而恒定,工作时间长,不需更换冰源,降温效果可靠,降温程度及速度可人为控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经开机,可按程序设计自选工作。无需专人照管,不需更换冰源,不会污染床单位,不用翻动病人,不影响治疗,减轻护理人员繁琐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传统物理降温法的不足。经济适用,降温效果优良,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为高热病人尤其是不明病因的高热病人,中、晚期肿瘤病人持续性高热时或顽固性高热病人解决了药物难以解决的疾苦,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损伤(创伤或手术)的患者,其高热特点:(1)发生早,常在伤后或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高热;(2)体温上升快,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无寒颤;(3)四肢末梢体温不高,头部及躯干部体温极高;(4)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我科对自1992年~1998年128例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降温措施 (1)冰帽:将碎冰块置入冰帽中,戴于患者头部。应注意及时更换或添加冰块,以确保有效的降温效果。有条件的可用电子… 相似文献
15.
<正>颅脑外伤引起的中枢性高热是脑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损伤脑干或下丘脑,直接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或是由于脑外伤导致脑出血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其发热特点主要有:(1)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可持续数天无寒战。(2)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温度不高,而头部、颈部及躯干体温极高。(3)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4)单纯使用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5)体温易随外界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迅速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避免反跳而加重颅脑损害。方法分析380例颅脑损伤病人高热原因。将不同降温方法用于不同原因引起高热的病人。结果380例高热病人98%均取得满意的降温效果,8例因某些客观原因造成降温失败。结论物理降温时应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严格掌握物理降温注意事项,同时还应注意降温器械自身缺陷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发热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以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过程,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状之一。我们在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发热的病人,需要进行降温护理。特别是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高热容易引起脑功能紊乱,发生惊厥,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损害,所以,做好婴幼儿高热的降温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理降温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降温,是临床处理高热病人的常用措施,往往有很好的降温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但若使用不当,也可适得其反,甚至引起不良后果。本人从事护理工作30年,用物理降温处理过无数发热病人,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物理降温,是临床处理高热病人的常用措施,往往有很好的降温效果,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但若使用不当,也可适得其反,甚至引起不良后果。本人从事护理工作30年,用物理降温处理过无数发热病人,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