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L6~S1背根神经节(DRG)和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共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骶髓损伤组及对照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于模型制作20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骶髓损伤组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合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推测P2X3受体表达水平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通过影响P2X3受体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干预,包括饮水控制、间歇性导尿、膀胱区理疗、盆底肌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肛门括约肌的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检测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表面肌电信号,并根据排尿功能分级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分别为(81.2±47.8)ml、(25.37±5.65)μV和(36.47±5.02)μ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效8例(26.7%),有效22例(73.3%),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3例(10.0%),有效17例(56.7%),无效0例, 2组患者显效率和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 结果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灰质前角及损伤区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经皮电刺激在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重建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共选取Wistar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及电刺激组。采用Allen′s法将2组大鼠制成T9节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电刺激组于术后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术后每天采用BBB评分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定;2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 d、3 d、5 d及7 d时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2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脊髓中NT-3及TNF-α变化情况。 结果2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以电刺激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该组大鼠BBB评分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组大鼠NT-3免疫阳性表达均持续增加,于术后5 d时达到峰值,于术后7 d时开始下降,并且电刺激组NT-3阳性表达量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2组大鼠TNF-α免疫阳性表达均随时间进展而逐渐增多,但以电刺激组的增加幅度相对较缓,该组TNF-α免疫阳性表达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NT-3表达,抑制TNF-α表达增加,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修复、重建及相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测定膀胱残余容量后,则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及入选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间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达到膀胱平衡,干预组颈髓损伤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为(33.88±5.62)d,胸髓损伤患者为(34.75±6.63)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32.23±6.34)d,均较对照组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颈髓损伤患者为(45.87±7.86)d,胸髓损伤患者为(44.32±7.55)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40.56±8.67)d]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在入选1个月(12.5%)、3个月(6.3%)及6个月时(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膀胱平衡并抑制尿路感染发生,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频率电刺激治疗组)。各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仅为上述治疗,其他3组分别加用20Hz、40Hz和80Hz频率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入组患者吞咽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评价。 结果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VFSS评分均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0Hz组VFSS评分(6.99±1.61)优于40Hz组的(5.69±1.62)、20Hz组的(5.54±1.67)和对照组的(5.33±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Hz组总有效率为89.29%,优于40Hz组的77.78%、20Hz组的62.07%和对照组的5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Hz组显效率为64.29%,优于40Hz组的44.44%、20Hz组的27.59%和对照组的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Hz组总有效率、显效率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80Hz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中重度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检测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指标,同时采用7级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分别为(1.75±0.86)分和(14.60±8.87)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结合电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SCI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治疗组(n=17),分别行单纯电针治疗和电针治疗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治疗前、后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及治疗期间尿路感染复发次数。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复发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复发次数都有下降的趋势。 结论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与单纯的电针治疗相比较能更显著地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并减少尿路感染复发次数,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 s)、快速收缩(2 s×3)、持续收缩(10 s)时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并对2组盆底肌不同状态下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盆底肌静息时的RMS最大值(16.61±2.83)和平均值(13.52±2.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41±5.55)和(3.45±1.5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内比较,持续收缩时RMS最大值(20.24±13.99)和平均值(13.36±2.39)、快速收缩时的RMS平均值(13.40±2.31)与静息时RMS最大值和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状况和盆底肌功能的量化指标,对进一步制定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协调训练计划,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在重建膀胱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脊髓损伤组(n=40,包含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及解剖学观察组(n=10)。电刺激组兔于电刺激四周后,与对照组、模型组兔再次复查尿流动力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在脊髓损伤后所产生的尿动力学变化及膀胱功能在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的情况。结果躯体运动神经在电刺激骶神经前根不断加大强度的同时逐渐被阻滞。长期阳极阻滞电刺激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电刺激可减少膀胱的残余尿量同时提高膀胱顺应性而使得排尿体积增加,即提高了脊髓损伤后的排尿效率。结论融合骶神经根电刺激的阳极阻滞是一种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排尿功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联合治疗前列腺炎Ⅲb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尿动力学改变情况。 方法将50例前列腺炎Ⅲb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同时增加盆底肌训练,每日早、晚各1次,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CPSI)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如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均显著上升,最大后尿道压(MPU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患者CP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CPSI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联合治疗对前列腺炎Ⅲb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眠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 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发病10 d内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TENS、运动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均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测。 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FMA和BI评分比治疗前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各治疗组FMA和BI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综合治疗组高于电刺激组和运动疗法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尽早进行双侧肢体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