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2.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  相似文献   

3.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但在临床用药中会遇到予补剂之后非但毫无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即"虚不受补"。对虚不受补的常见情况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虚实夹杂,宜消补兼施;肝木乘脾,当先疏肝络;真实假虚,切勿投补益;脾胃闭塞,应和胃健脾。如此方可达到虚可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虚不受补补无益沈庆法关键词:虚不受补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凋理虚弱的特色。应用药物或者食物进行调补,来调整和充实体内阴、阳、气、血、津液的失调和不足,补益体内一些脏腑功能的虚损,在《红楼梦》中较为多见。按照书内人物情节的变化,书中列出许多补虚的...  相似文献   

5.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  相似文献   

6.
王永誉  王浩  方坚 《新中医》2016,48(5):1-3
正"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十剂论》:"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临床谈及"虚不受补",广义是指虚证之人服用补益之药后疗效欠佳并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狭义上则指因脾胃虚弱、体质差异等因素导致补益之药不能被机体转化吸收而  相似文献   

7.
虚不受补问题临床常见,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以解决。文章系统梳理了虚不受补理论的研究现状,界定虚不受补的内涵,分析了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发现顺性补虚研究提炼了传统中医补虚理论的精华,但对虚不受补之“虚”的内涵研究存在泛化、局限化以及补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文章在准确界定虚不受补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立足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肾脏病(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盂肾炎)发展至一定程度而致的肾功能受损状态。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水肿病,祖国医学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都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单从治疗上看就有阴阳论治,脏腑论治与气血论治等。治疗大法上则有宣发,利尿,攻逐,益肾,健脾,降浊,化瘀等。 肾病发展至肾衰在临床表现上常是虚实夹杂,既有气血阴阳虚损失衡,又常有湿浊,湿热之邪滞留的征象,到了终末期,证候更是错综复杂,但总不外乎以虚为主,其中尤以血虚伴气阴两虚之症为多。基于精血同源,气血阴阳互根的关系,医者常把补益之法列在首位,旨在益气补肾而生血。  相似文献   

9.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10.
李长锤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1087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虚不受补”是指一些虚证患者服用补药后不但症状不缓解,反而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咽干舌燥、燥热汗多等“上火”反应。“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世铎《本草新编》,后世医家对其原因多有发挥,主要观点包括: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②补不对证;③虚实夹杂,只补不清;④脾胃衰败,不能运药;⑤特殊体质,药物过敏。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张国骏教授潜心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对“虚不受补”有独到见解,临证应用补法时灵活结合它法,有效避免“不受补”现象的发生。笔者有幸侍诊其旁,获益匪浅。现将张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2.
李智煜 《光明中医》2016,(2):176-178
目的探讨"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方法查阅中医药文献,从中医学理论进行发微阐述。结果 "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有三个方面:第一补之时机不当,当补不补或不补反补;第二补之方法不当,辨证错误;第三补之力度不当,药不及病或药过于病。结论临床上应在正确的时机下,用正确的方法,以正确的力度运用补益之药,避免"虚不受补"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发挥药到病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临床常见"虚不受补"困境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是补不得法与措施不当。其深层原因是未能认识到"虚不受补"是一种复杂状态,采用线性思维下的"直补"策略常常不能有效解决。临证可从状态辨治思路,识状态,析病机,并处理好虚实及内外邪气等关系,采用调补、通补之法,兼顾重视调脾胃、畅气机等策略,综合施治,实现虚者可补,虚体可调。  相似文献   

14.
15.
补虚化瘀法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庆 《光明中医》2011,26(1):139-140
根据老年人多虚多瘀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高血压病在治疗上多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补虚与化瘀同用,祛邪而不伤正,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6.
施翔  战丽彬  陈静  隋华 《中医杂志》2014,(18):1613-1615
吴澄是清代发展脾阴学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虚损病专著《不居集》中提出的理脾阴法,是治疗极虚而不耐受补益病证的总法。在理脾阴法指导下创立的理脾阴九方能够治疗不同的虚损病危候,为濒死患者创造了一线生机。从极虚之候不耐受补益的特点着眼,分析了吴澄理脾阴法创立的起因、理论依据、制方特点、用药规律及临证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粟胜勇教授认为,虚不受补之证主要责之于经络不通,包括因虚致经络不通、因"邪气凑"致经络不通、因补益不当加重经络不通,故临床实践中强调应先调气活血祛瘀以通经络,然后补益。临床中辨证选取具有调气活血作用的腧穴,灵活使用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等先调气活血通络,然后采用艾条灸联合艾炷灸以补虚,治疗过程中注重以神调气、调补脾肾等。  相似文献   

18.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相似文献   

19.
莫亚  王万杰  王明芳 《新中医》2011,(4):124-125
高度近视是指屈光度在-6.00D以上,眼轴逐渐延长,近视度数持续加深,后期常常出现黄斑退变、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而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形成法定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9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眩晕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发作间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