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28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原因。结果:828例献血者共发生献血反应17例,占2.05%。其中首次机采368例,发生献血反应12例,发生率为3.26%:2次以上采集460例,发生献反应5例,发生率为1.09%。结论:精神紧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枸橼酸钠中毒、穿刺不顺利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对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及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到反应前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质量.方法:调查465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95例,并对其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果:465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共发生反应95例,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5.26%、5.16%、0.结论:献血前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选择高体重,多次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告知及献血前中后的护理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机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18~60岁机采血小板捐献人群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39例,对献血者性别、年龄、精神、饮食、睡眠、设备及反应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固定献血者,女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男性固定献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睡眠不足及疲劳和设备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56.4%、23.1%、17.9%、2.5%。18~30岁的女性占41.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的献血者,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5.56%,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和17.78%(P<0.01)。结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重在探讨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原因和预防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达到机采血小板标准的献血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因素和处理手段实施相应分析,归纳出防范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措施.结果: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有40例,占总数的22.21%,献血反应的出现和献血者的年龄、血型没有关系,和献血者的体重、性别、献血次数和献血量以及采血环境的温湿度有关.结论:应对献血者的指标进行严格管控,挑选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需具备:体重合格、身体素质强、具备相应献血经历等条件,在开始献血前应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将相应的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5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72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56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72例,占15.7%;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7例,占14.6%,中型献血反应者5例,占1.09%,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5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对以上献血者实施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实施采集前护理、采集中护理和采集后护理等。结果发生献血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1.0%(5/500)。其中,初次献血者3人,空腹献血者1人,劳累或者睡眠不足者1人。实施科学有效护理措施后,5例发生献血反应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机采血小板出现轻微献血反应的诱因以及护理措施,从而预防、降低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机率,保证采血质量并促进机采成分血的发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血站进行成分血血小板捐献的198例献血者的献血资料以及记录分析。结果:在实施了全过程的采血护理工作后,198例献血者中有2例献血者出现轻微献血反应,占1%。结论:选择男性体重大于等于65kg,女性体重大于等于60kg,成分血采集时间间隔1个月以上,PLT≥150×109/L,HCT38%,饮食、睡眠情况正常,无特殊药物服药史的并且双臂静脉条件较好的适龄献血者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且全程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并对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程度、处置措施,并根据反应的程度有针对性的预防与观察,保证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献血过程的安全.方法 2009年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217人次,对发生献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和随访,结果发生献血反应19例,献血反应率8.76%.轻度18例,占献血反应的94.74%,重度1例,占献血反应的5.26%.结论 成分献血中机采血小板的猷血反应主要是轻度,重度较为少见且危重,应引起特别注意.对于机采献血者应进行严格筛检,以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3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67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30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67例,占15.6%,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4例,占14.9%,中型献血反应者3例,占0.7%,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产生的原因,为减少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 646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献血反应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646例献血者中,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共出现献血不良反应79例,总发生率为2.17%.其中轻度不良反应71例,占总不良反应的89.9%;中度不良反应8例,占总不良反应的10.1%;无重度不良反应。结论:造成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主要原是枸橼酸钠中毒,其次是捐献者的心理因素、个体差异及不良刺激等,采血医务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熟练撑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防治知识,确保血液捐献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单采室夏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探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站的90例单采献血者夏季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展开分析。结果:出现献血反应共22例,占24.44%,其中有15例轻度反应,7例中度反应,不存在重度反应。有献血史的42例献血者,其献血反应发生率(14.29%)小于无献血史者(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献血反应的22例献血者中,精神因素所占比重较大,为31.82%,其次为休息不足与献血环境欠佳,均占22.73%,食欲下降占13.64%,空腹占9.09%。结论:因夏季人们身心状况(免疫力、体质等)有所降低,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的人数较多,且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加之枸橼酸钠的影响,使得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处在较高的水平,故应重视采血护理,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整体护理)各500例。观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8%)低于对照组(4.2%),护理满意率(98.0%)高于对照组(9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主要是枸缘酸钠中毒(33.3%),且女性、体重≤55 kg、初次献血、双份采集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且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较多。提示工作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采用整体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介绍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要点.结果 发生献血反应14例,献血反应率2.23%.其中枸橼酸盐过敏反应3例,较严重的低钙反应1例,轻度献血反应10例.结论 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可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血站服务水平,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并探讨献血反应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到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 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并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人员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常见的献血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昏厥、抽搐等,实验组患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0.4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常见的献血反应症状表现形式较多,对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诊断和整体护理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9月来街头献血房车进行机采血小板者2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1000例。受试者均接受机采血小板献血,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整体护理干预法,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0%,观察组为1.80%。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4.80%,观察组为99.70%(P0.05)。在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之中,重度占13.33%,中度36.67%,轻度20.00%。枸缘酸钠中毒为主要引致原因。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和年龄关联性不强,首次献血、体重55 g以下、双重采集出现不良反应概率较高(P0.05).结论使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极易出现血不良反应,应加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机采血小板发生不良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原因及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抗凝剂中毒等关系。方法对8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15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1.7%、0.22%;总循环血量〈2500mL、(2500~3000)mL、(3000-3500)mL、〉350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8.3%、15.4%、16.9%、29.2%;体重(45.50)kg、(51~60)kg、(61—70)kg、〉70kg,其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8.2%、14.3%、12.6%、9.0%。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24%、5.2%。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为建立一支稳固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后3年内是否再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3年内未再次参加血小板献血流失者118例,总流失率为30.89%;不同献血动机组流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552,P=0.000),其中动机不明确组流失率(52.49%)最高,寻求社会荣誉组流失率(15.79%)最低.发生过献血反应组(63.64%)流失率显著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流失率(26.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1,P=0.004);对献血过程不满意组流失率(39.77%)显著高于满意组流失率(28.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13,P=0.000);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49.40%)显著高于不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流失率为(25.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健康状况(体检结果)不合格组流失率(43.84%)显著高于合格组流失率(2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2,P=0.030).媒体(或网络)负面的宣传与献血者是否方便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x2=1.579,P=0.209;x2=2.130,P=0.144).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主要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以及自身健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