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斜轴位扫描方式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均经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后再行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分别观察两种扫描模式对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显示情况.结果 常规扫描30例患者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共60条,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前、后斜轴位磁共振T_2WI扫描在外踝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长垣县人民医院52例(均存在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损伤)外踝韧带损伤患者,采取踝关节MR常规序列和前、后斜轴位磁共振T_2WI扫描。以临床和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扫描方法对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采用前、后斜轴位磁共振T_2WI扫描对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92%、88.46%,均高于MR常规序列扫描的30.77%、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外踝韧带损伤诊断中应用前、后斜轴位磁共振T_2WI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改良斜轴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损伤诊断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从该院预行踝关节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中招募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踝关节常规轴位及改良斜轴位MRI检查,利用MRI图像评估距腓前韧带损伤,对比上述检查对韧带全长的显示效果,利用ICC指数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以踝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上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结果  招募91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42例,平均(34.6±13.2)岁。常规轴位MRI显示,效果与改良斜轴位M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Z =-4.987,P =0.000;观察者B:Z =-4.084,P =0.000),斜轴位MRI检查观察者间ICC指数为0.943,95%CI:0.902,0.987。共有60例患者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距腓前韧带损伤。改良斜轴位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观察者A分别为92%、97%、86%、98%和95%;观察者B分别为95%、94%、91%、97%和95%。结论  对于诊断距腓前韧带损伤,改良斜轴位MRI检查具有很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以及突出的诊断价值,可以较好地显示韧带全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所有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随访期间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0.4±4.5)分提高至术后(83.5±7.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对43例踝关节分别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扫描,分析各个韧带在各平面上的表现。结果胫腓远端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在横断面上显示最佳,内侧三角韧带,距腓后韧带在冠状面显示良好,而跟腓韧带则需要特殊的扫描层面。结果提示,磁共振能较好地显示踝关节韧带,各韧带均有各自最佳的扫描平面。  相似文献   

6.
对43例踝关节分别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扫描,分析各个韧带在各平面上的表现。结果 胫腓远端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在横断面上显示最佳,内侧三角韧带,距腓后韧带在冠状面显示良好,而跟腓韧带则需要特殊的扫描层面。结果提示,磁共振能较好地显示踝关节韧带。各韧带均有各自最佳的扫描平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RI对自感无症状的外踝不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核磁共振仪扫描评估11例无症状但有踝关节损伤史的患者的14侧踝关节。成像平面包括轴向PD和T2加权序列、冠状快速自旋回波脂肪饱序列、矢状T1加权序列和矢状面STIR序列。2位肌肉骨骼领域的放射学专家审阅所有图像,对于异常显现达成一致的认识。结果 14侧踝关节中7例(50%)呈现距腓前韧带异常,8例踝关节(占57%)呈现跟腓韧带异常,2例踝关节(占14%)呈现距腓后韧带的异常。除此之外,9例踝关节(占64%)发现有腓骨肌腱的病理表现。结论在外踝不稳患者中,MRI可以显示外侧韧带结构以及腓骨肌腱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可以无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侧副韧带的超声解剖特点以及超声检查方法。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探测7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韧带,包括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胫距后、距腓后韧带的超声图像、厚度及宽度。结果踝关节各侧副韧带厚度男女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超声检查能够较好地显示各部分侧副韧带。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够作为诊断踝关节各侧副韧带损伤的首选,是一种无创、价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程度(3D核磁共振表现)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测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有踝关节韧带损伤病史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选患者测定X线踝关节应力位上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是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在MRI上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与X线应力位测量数值(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整的腓距前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3.97±1.76)°,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3.86±1.18) mm;完整的腓跟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5.64±2.13)°,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4.37±1.54) mm。随着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增加,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外侧韧带(腓距前韧带与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下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之间呈正相关 (r=0.748,P<0.001;r=0.425;P=0.002;r=0.487;P<0.001;r=0.402,P=0.004)。结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和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特别是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扭伤常见 ,诊治不难。但单纯距腓前韧带断裂 ,因症状轻 ,阳性体征少 ,临床易漏诊漏治 ,常给病人造成较重的后遗症。我院 1997- 2 0 0 2年收治距腓前韧带断裂 7例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7例均为男性 ,年龄 18— 2 5岁 ,平均 2 1岁 ,右踝 3例 ,左踝4例 ,均有踝关节内翻位扭伤病史。外伤后 1— 3天就诊 5例 ,主诉外踝胀痛 ,检查外踝前部肿胀 ,压痛 ,踝关节伸屈活动正常 ,内翻内旋活动轻度受限。踝关节正侧位、内外翻应力位X拍片均为正常 ,矢状应力位距骨滑车向前移位 4—5mm。诊断急性距腓前韧带断裂。 2例踝关节扭伤…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实用医技杂志》2014,(11):1162-1164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三维脂肪抑制T2加权快速回波(3D FSE CUBE)序列与常规检查技术2D FSE序列对健康受试者踝关节韧带解剖细节显示的价值。方法选取36名健康受试者踝关节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使用GE HDXT 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高分辨率膝关节专用线圈。本研究所使用的MRI序列为二维脂肪抑制T2加权(2D-FSE-T2WI)和3D FSE CUBE。扫描范围包括踝关节的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分别计算上述2个序列对于踝关节联合韧带、外侧副韧带、三角韧带的显示率。从而评价上述2个序列对于踝关节韧带的显示能力。结果 3D FSE CUBE序列对于踝关节韧带的显示优于常规2D序列,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FSE CUBE序列对于踝关节各韧带的显示能力要明显高于普通FSE序列。结论 3D FSE CUBE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序列,可以进行不同的加权图像扫描,对于踝关节韧带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清晰,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徐聪慧  钟林泽  鲁旭  任杨  陈利  孙家瑜   《四川医学》2022,43(7):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质子密度成像不同翻转角步进最佳对比应用完善取样序列(3D PD-SPACE)在显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我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3例45踝,所有患者均行常规3个二维质子密度加权压脂成像序列(PD-PDWI)及三维质子密度加权压脂成像序列(3D PD-SPACE)进行检查。采用4分法评价2个序列显示距腓前韧带(ATFL)、距腓后韧带(PTFL)、跟腓韧带(CFL)。结合薄层原始图像和多平面重组(MPR),来分析这3根韧带的MRI显示。结果 3D PD-SPACE序列显示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的评分均优于2D-PDWI序列(P<0.05)。结论 3D PD-SPACE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MPR能够准确显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解剖结构及具体损伤情况,在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与受伤机理踝关节周围有三组韧带:①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②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又称距腓横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最薄弱的韧带。③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若内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侧方不稳定。若外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各方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周围主要的韧带有内、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 ,起于内踝 ,自下呈扁形附于跗舟状骨、距骨前内侧、下跟舟韧带和跟骨的载距突是一条坚强的韧带 ,不易损伤 ,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 ,止于距骨前外侧的为腓距前韧带 ,止于跟骨外侧的为腓跟韧带 ,止于距骨后外侧的为腓距后韧带 ;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联合韧带 ,为胫骨与腓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 ,是保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行走不平道路 ,上下楼时不慎 ,或骑车跌倒时 ,如踝关节处于跖屈时 ,因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踝关节不稳定 ,可引起损伤。临床上分内翻扭伤和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不同体位下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进行断层解剖学观察 ,为MRI诊断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无明显关节病变的成人尸体足 ,自然松弛位 3 4例 ,足完全跖屈位 3例 ,足完全背屈位 3例 ,共 40例。置 -3 0℃低温冰箱冰冻 1周 ,制成冠状位 10套、矢状位 7套、横断位 10套、斜冠状位 5套、斜矢状位 3套、斜横断位 5套连续断面标本。逐片观察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附着、走行、毗邻关系。结果 :距腓前、后韧带及内侧副韧带在横断切面足呈完全背屈位时显示最佳 ,冠状切面在足的不同体位时 ,内、外侧副韧带除距腓后韧带均能较好显示 ,斜冠状位可显示胫距前韧带及胫舟韧带的全长 ,斜横断切面可显示胫距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全长。结论 :在足的不同体位下 ,选择最佳切面可分别显示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全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T1mapping、T2mapping定量评价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急性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怀疑距腓前韧带急性损伤的病人共87例,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撕裂组。在关节镜检查前对所有病人行MRI定量序列扫描,包括T1mapping和T2mapping,利用工作站软件分别测量距腓前韧带的T1及T2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距腓前韧带内部参数值的差异。绘制各参数ROC曲线并计算诊断损伤及撕裂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正常组、损伤组及撕裂组距腓前韧带的T1值分别为(821.5±155.7)ms、(976.5±186.5)ms、(1 245.6±214.6)ms,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2.6,P<0.001);T2值分别为(44.2±12.2)ms、(56.7±13.5)ms、(79.5±15.5)ms,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3,P<0.001)。T1值诊断距腓前韧带损伤和撕裂的AUC值分别为0.822(95%CI 0.692~0.952...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报道在美国每天有23000个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的外侧稳定性由骨性结构和韧带、肌肉结构共同维持,其中外侧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和距腓后韧带(FTFL)。因解剖结构的特点,外侧韧带最易损伤,其中又以ATFL受损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例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度,插入角度,止点宽度及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标本距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20.08±2.16)mm,腓骨侧止点宽为(8.75±1.8)mm,距骨侧止点宽度为(9.26±1.34)mm;影像学测量距腓前韧带的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与腓骨长轴成角81°±11°,正位与腓骨长轴成角67°±7°。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距腓前韧带在距骨止点与距骨颈上缘的垂直距离为(12.92±0.93)mm,距腓前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11.44±0.61)mm。跟腓韧带平均长度为(32.72±9.17)mm,跟骨侧止点宽为(5.08±0.77)mm,腓骨侧止点宽为(4.76±0.62)mm。影像学的韧带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上与腓骨长轴成角47°±16°。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跟腓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3.74±0.55)mm;跟腓韧带跟骨侧止点与距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12.62±2.08)mm。结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长度及止点处宽度较为恒定,跟腓韧带插入角度变异较大。在进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时,需考虑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下胫腓韧带损伤的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0例成年男尸右足踝标本,于自然松弛位(跖屈20°)经冰冻后制成断层标本,其中,冠状位10例、矢状位10例、横断位10例.观察下胫腓韧带出现的范围、附着及走行.结果:下胫腓前韧带在经前踝冠状面(宽5~8 mm、高18~21 mm)和经距骨顶横断面(长20~22 mm、宽2~3 mm)可清晰显示.下胫腓后韧带在经载距突后缘冠状面(宽8~10 mm、高5~7 mm)和经距骨顶横断面(长18~20 mm、宽1~2mm)可显示.胫腓骨间韧带在经载距突后缘冠状面(上端宽4~6 mm、下端宽1~2 mm、高21~24 mm)可显示.结论:选择合适的方位能清楚地显示下胫腓韧带,为下胫腓韧带损伤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MR横断面T2W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临床疑有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常规扫描图像,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横断面T2W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关节镜下确诊128例完全撕裂,42例部分撕裂,30例正常。横断面T2WI检出151例,误诊3例,漏诊13例,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92.1%、91.7%、92.0%;矢状面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是92.7%、83.3%、91.0%;矢状面 横断面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94.5%、94.4%、94.5%,三组间特异性和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横断位T2WI的特异性比矢状面图像高。结论MR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横断面T2WI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检查序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