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对“肾”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肾”是五脏之一,是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相当于现代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和部分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功能,并关系到营养物质代谢。现代医学有关肾脏的一些疾病,自然也属于此范畴。肾与耳的关系,祖国医学早有阐述,《灵枢·五色篇》谓:“耳为宗脉之聚”,由于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换之所,十二经上络于耳,当内脏有病时,可在耳壳的相应部位出现反应。又认为肾开窍于耳,耳主听觉,依赖于肾的充养,因此《灵枢,脉度篇》说:  相似文献   

3.
运用耳廓诊断疾病是祖国医学诊断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灵枢》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篇中还指出:“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从而可见触诊耳穴推断子宫肌瘤是有所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类,与祖国医学的“耳疳”相类似。如《医学入门·耳部》说:“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是耳科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现将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141例的疗效观察,整理如下,以供参考。病因与治法耳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之调和,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考《医学入门》:“……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开窍之剂”。结合患者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耳鸣、耳聋主症,笔者认为属于肾经虚热上蒸,湿毒壅结耳窍所致。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经文,治宜扶正祛邪为法。  相似文献   

5.
耳廓望诊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耳廓望诊的渊源和生理学基础耳廓的构造主要是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被皮下组织和皮肤.皮下组织很薄,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祖国医学历来认为耳廓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各部及五脏六腑都有紧密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概括地说明了耳和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关系.因此,整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变化有时可在耳廓的望诊上有所反映.诚如《灵枢·师传》篇说:"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观察  相似文献   

6.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7.
耳为肾之外窍,为足少阴肾经所主。《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脑为髓海,肾主骨髓,肾精虚,则脑力弱而失聪。另外,肝火上升,也能引起耳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究其原因,耳鸣耳聋多与肝、肾有关,特别与肾的关系最大。可归纳为虚实二类。1辨证1.1耳鸣:自我感觉如闻蝉音潮声,或细或暴,过劳或愤怒时,鸣声更甚。此症状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兼头晕目眩、心悸、腰疼、舌淡红、脉细;实者,兼头痛面赤,易怒心烦少寐,舌红或苔薄黄,脉弦。1.2耳聋:多由耳鸣而来,不闻外声,…  相似文献   

8.
《内经》对五脏与五官的关系,有肝“在窍为目”、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肺“在窍为鼻”、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以候五藏”(《灵枢·五阅五使》)  相似文献   

9.
耳穴临床应用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包含了人体从头到脚几百个穴位的反应点 ,目前 ,耳穴治疗以其简便经济、行之有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耳与脏腑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 ,如《证治准绳》曰 :“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 ,必形色见于外”。“肾为耳窍之主 ,心为耳窍之容”。《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其云 :“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由此可见耳与内脏息息相关 ,而五脏六腑又各自对应一条经脉 ,那么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是必然。《灵枢·经脉》篇具体记载了耳部经脉分布的…  相似文献   

10.
窍,即孔窍。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咽喉皆位于头面部而为清空之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耳司听觉,鼻司嗅觉,咽乃水谷之通道,喉为呼吸之门户,故耳、鼻、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均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健  相似文献   

11.
肾开窍于耳是中医肾的主要功能之一。早在内经时代即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肾主耳”。《灵枢·脉度篇》云 :“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司听觉从属于肾。肾气足则听觉聪敏 ,肾气衰则耳鸣耳聋。临床上发现肾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及链霉素中毒性耳聋用补肾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1.2〕。中医肾与耳联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又是通过何方式达到此种联系的 ?为了把中医学这一经典理论提高到科学化水平 ,为了解内耳功能的调节机制和某些感音性耳聋的发病机理与防治提供新认识 ,下面拟从中医肾与耳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13.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4.
耳、目、鼻、口、舌谓之五官,亦称七窍,与五脏相通。《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由于五官的视,听、嗅、味为五脏精气所养,五脏精气充足,则五官清爽灵敏。因为五脏的血气通过经脉上注于头面,濡养官窍,使之神气充盈,功能协调,运用自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口而为味。”因此,五脏有病,其病征可现于五官,所以《灵  相似文献   

15.
“心开窍于耳”一语,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后世医家将其改为“心开窍于舌”而“肾开窍于耳”.如果细读《内经》,不但没有“肾开窍于耳”的句子,而且更没有“心开窍于舌”的提法.但是,在诸多中医书中,都明确提出“心开窍于舌”.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上述提法,稍持异议,冒昧提出,以求指正.(一)从文字学上考证,“心开窍于舌”是于理不通的.“窍”字在《说文》中载:“窍者,穴也,空也”.《礼记·礼运》中说:”地秉窍于山川”.《孔疏》云:“谓地秉持于阴气,为空于山川,以出纳其气”.《周礼·天官》载:“两之以九窍之变”.《郑注》云:“阳窍七,阴窍二”.《庄子·应帝王》载:“人皆有七窍”.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窍是指空和穴.而“空” 字《正  相似文献   

16.
耳通过对耳部的保健按摩染防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人体一切精华,耳是“肾的外表”,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肾开窍于耳”,耳廓组织的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的征象。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上曾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经脉循行线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如《灵枢·经脉》篇六:“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人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  相似文献   

17.
肾开窍于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肾开窍于耳,”这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如《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但一般认为这里讲的肾,不仅仅指解剖学上所讲的肾,故以为肾与耳只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存在这种密切关系。但笔者认为:即使从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去看,也存在这种密切联系。下面试就此观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19.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是历代针灸医家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 ,也是目前关乎针灸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要 ,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 :“粗守型 ,上守神。”这些都说明在施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医者思想集中 ,专心致志 ,对取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守神 ,《素问·针解》篇说 :“必正其神 ,欲瞻其目 ,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云 :“目者 ,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 ,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