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概述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或但满而不痛、嗳气、餐后饱胀尤甚等为主要症状。如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仲景《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或"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等皆指胃脘部而云。再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病痛甚,谓之心痛也,"此指心痛即是胃脘痛。临床多伴有胃脘  相似文献   

2.
马明弦  鱼涛 《陕西中医》2007,28(6):768-768,f000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古代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包括在"心下痛"、"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相似文献   

3.
陆克勤 《河北中医》2001,23(2):118-119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医学正传·胃脘痛》曰 :“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由此可知古代文献所说的心痛 ,系指胃脘痛而言。《内经》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更明确阐述了真心痛与胃脘痛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医学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现将笔者临床 2 0年中治疗胃脘痛 6法介绍如下。1 消食和中法脾胃为仓廪之官 ,因饥饱不定 ,或过食生冷、油腻难化之物 ,致使脾胃受伤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气机不…  相似文献   

4.
胸痹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据现代中医之研究,当属现代医学之心肺病变、胸膈病变等,尤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似.然后世诸多文献,尤唐宋以后.因胸痹有“心痛”、“心胃病”、九种心痛”等称谓,则常与脾胃病胃脘痛混淆.此不敢日沉冤千古.但不辨明个中奥秘实难真正继承发扬中医经验之精华.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复习.探寻幽微于后:1 内经纲目、仲景正名《(?)间·脏器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进一步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契,如以后触及其心.伛楼者肾心痛也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者,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相似文献   

5.
沈建彬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14-914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宜通而不宜滞。若饮食不调 ,暴饮暴食 ,嗜食生冷或辛辣之品损伤脾胃 ,胃气失于和降 ,气机不畅 ,胃痛而作 ,若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阻滞 ,横逆犯胃 ,或思虑过度 ,思则伤脾 ,脾气虚弱 ,脾胃不和 ,气机郁滞 ,胃脘乃痛。《景岳全书》云 :“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 ,寒留则气凝……”胃脘痛主要在于胃气阻滞 ,不通则痛 ,胃以通降为顺 ,以滞塞为逆。现将理气治疗胃脘痛的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1 疏肝理气和胃法用于因精不遂 ,肝郁不达 ,横逆犯胃…  相似文献   

6.
胃为“水谷之海” ,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宜通而不宜滞。若饮食不调 ,暴饮暴食 ,嗜食生冷或辛之品损伤脾胃 ,胃气失于和降 ,气机不畅 ,胃痛而作 ;若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阻滞 ,横逆犯胃 ,或思虑过度 ,思则伤脾 ,脾气虚弱 ,脾胃不和 ,气机郁滞 ,胃脘乃痛。《景岳全书》云 :“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 ,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乎气 ,盖食停则气滞 ,寒留则气凝……”胃脘痛主要在于胃气阻滞 ,不通则痛 ,胃以通降为顺 ,以滞塞为逆。现将理气治疗胃脘痛的具体应用及体会介绍如下。1 疏肝理气和胃法用于因精不遂 ,肝郁不达 ,横…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系指发生在心窝部或两胁部疼痛之证而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顾氏医镜》说:“胃脘痛,俗呼心痛。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  相似文献   

8.
正《内经》最早将胸痛表述为"心痛",至汉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本证为"胸痹"~([1]),方才有了正式的病名。痹者,闭也,主要表现为胸膺部的痞闷疼痛;心痛,是心前区疼痛及胃脘痛的统称,后世医家王肯堂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明确了心痛与胃脘痛的区别。胸痹心痛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疼痛,甚则短气、胸痛彻背、  相似文献   

9.
许纪全 《河北中医》2003,25(10):749-75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一般是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 ,通常也称为“心口痛”。如《医学正传》指出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 ,而不在心。”引起胃脘痛的原因很多 ,临床上归纳起来有外邪犯胃、肝气郁结、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等许多方面。导致胃脘痛的原因虽多 ,但其病机一致 ,均为胃络阻滞 ,不通则痛 ,或胃络不得濡养而发生疼痛。笔者应用已故浙江省名老中医许永茂主任中医师的验方归芍附桂姜术汤治疗脾胃虚寒、实寒所致的胃脘痛 ,特别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的疼痛 ,屡用显效。现介绍如下。1 归芍附桂姜术汤药物组成及…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古亦称“心痛”、“心下痛”等。中医学的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现就笔者20余年来诊治胃脘痛的肤浅体会总结如下,供参考。1 益气升清法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作用。脾以升为健,以运为和;胃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如情志忧郁,劳倦伤脾,脾气不运,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即可发生疼痛。大抵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时痛、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滑、脉细软。方以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物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 (PU) ,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PU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有部分病人治疗失效或停药后复发 ,笔者对PU治疗失效或复发的原因从 7个方面探讨。1 饮食因素常有PU患者因饮食不当致治疗失效或复发。饮食不当 ,损伤脾胃 ,脾不升清 ,胃不降浊 ,湿阻气滞 ,则胃脘疼痛。如《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内伤胃痛之因 ,饮食不节 ,伤其胃口 ,太阴升降之令 ,凝结壅闭 ,则食积之痛作矣。”辛辣油脂厚味 ,易酿湿生热 ,致湿热壅滞 ;若素有脾虚 ,复因生冷饮食 ,易再伤脾阳 ,中阳不振 ,致寒湿内停。湿热或寒湿均能阻滞中焦气机 ,…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古称“心痛”。《丹溪心法》曰:“心痛,即胃脘痛”。《医学心悟》曰:“胃脘痛,治法与心痛相仿”,又曰:“心痛有种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疰。”凡此皆与“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真心痛”相异。胃脘痛成因,每由饥饱劳役,损伤脾胃,或七情不和,气血郁滞所致。临床须详察其病情久暂、禀赋盛衰及不同症候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兹分述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为常见病,在古典医籍中,每泛称之为“心痛”。因胃属中脘,邻近于心,故二证每有互称者。至于“真心痛”,其证较少,相当于今之所谓“心绞痛”。《灵枢·厥病》篇指出:“真心痛,手足  相似文献   

14.
<正> 胃脘痛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和而发病。饥饱失常,餐无定时,过饥胃无以受纳,脾无从运化,过饱则水谷稽留于胃,脾胃运化受阻致胃脘痛;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失常,怒伤肝,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致胃脘痛,对该症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调节与心理治疗亦颇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诊疗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17.
小陷胸汤加昧治疗胃脘痛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内所创立的以治疗“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之痰热痞阻于心下,至心下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之实证胃痛。或因外邪人里化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因恼怒大动肝火而诱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根据“胃以和为贵,以通为用”之法,使用小陷胸汤加味进行治疗各种证型胃痛获得良好的效果。兹就点滴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9.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20.
孙朝宗老师从业 50余年 ,经验丰富。现将笔者侍诊记录病案整理报告如下。调补奇经以疗心痛根据《难经》“阴维为病苦心痛”的提示 ,孙老指出 :阴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交 ,隶属于足少阴肾 ,阴维之脉能引少阴精血上归于心 ,若肾之精血不足 ,阴维之脉不能导引精血上归于心以荣心脏 ,则心中疼痛。又说 :足少阴肾与手少阴心 ,皆为少阴之径 ,介乎太阴、厥阴之间 ,为三阴之枢纽。虽曰少阴以灵气为本 ,实则以神气为用。因而调补阴维与少阴势必成为治疗心痛的又一法门。故拟方灵枢饮以疗心痛。案 1 .王某 ,男性 ,60岁。患者胸痹心痛已 6年 ,断续发作 ,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