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晕部常见的炎性病变,又称管周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其发病率约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属中医学粉刺性乳痈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势缠绵,易形成乳瘘、引起乳发,且有传囊之变,滋水淋漓,久不愈合。  相似文献   

2.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为“粉刺样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常伴乳头凹陷或溢液。西医治疗若采用清创术,则容易复发或创面久不愈合;  相似文献   

3.
孙小慧  刘胜 《中医杂志》2011,52(24):2144-2145
粉刺性乳痈是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溃后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顾伯华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首次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1],,,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本病复发率较高,治疗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4.
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常伴乳头凹陷或溢液.笔者临床多年,运用切开加拖线和垫棉两法相结合治疗粉刺性乳痈3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粉刺性乳痈,西医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或“导管扩张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但以非哺乳期女性为多发,多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病情长短不一,可表现为乳房脓肿(急性者多伴有发热、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溃口,乳晕部肿块,乳晕周围和乳房部萎缩,乳头溢液(粉刺样、果冻样)等,常反复发作。治疗上多主张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7.
丁志明  王军 《天津中医药》2014,31(10):638-640
<正>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以输乳管窦或乳腺导管扩张为基础,导管周围浆细胞浸润为前提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好发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1],临床多表现为乳头凹陷、乳头溢液或溢血、乳晕下或乳晕旁脓肿、局部瘘管形成、乳房非周期性疼痛,因其化脓破溃后脓中常常夹杂着粉渣样物质,故中医学称其为"粉刺样乳痈"。阮华等[2]报道,本病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病变的1.41%~5.36%。但由于本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临  相似文献   

8.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是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用中药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外并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杰 《中医研究》2008,21(7):44-45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相当于中医的粉刺性乳痈。本病常见于35岁左右的妇女,各家报告发病率从1.41%~5.36%不等旧。。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液中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0.
唐汉钧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常伴乳头凹陷或溢液。采用清创手术疗效不佳,容易复发或创面久不愈合,若采用乳腺象限切除或乳房单纯切除,给患者所造成的创伤较大,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我跟随唐老师临床十年,看到唐老师应用中医药内外综合治疗本病百余例,取得复发率低、损伤较轻、乳房变形小的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痛,历代中医文献中尚未查阅到与本病相关的病证记载.西医称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其好发于乳头凹陷、扁平、未哺乳或哺乳时期短的妇女,少数发于乳头正常者.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7~10 d化脓,化脓破溃后,脓中夹有脂质性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该病经久难愈,以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为特点.我院从1999年开始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非哺乳期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乳晕区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样特殊类型乳腺良性疾患,占乳房良l生病变的4%~5%,近年tK2M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基于其病程缠绵性,反复发作性,换药时的剧痛性,在女性群体中,  相似文献   

13.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非哺乳期发生的以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病变。多数患者有先天乳头凹陷,多因乳晕部的肿块就诊,肿块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或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1]。中医学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因其脓液中含有脂质样物质,也称为“粉刺性乳痈”。西医治疗本病的措施可以分为手术疗法和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为主,偶见抗结核治疗的保守疗法。中医药治疗粉刺性乳痈方法多样,且在本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了中医外科的优势,疗效显著,如拖线、挂线、敷贴、药捻、垫棉、箍围、引流、冲洗等,均是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2]。故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关中医外治法文献相关信息的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出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外科特色制剂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浆细胞性乳腺炎 ,中医学称之为“粉刺性乳痈” ,临床以非周期性乳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乳晕部瘘管为特征。本病多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临床疗效好、损伤范围小、痛苦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因本病病因病机复杂 ,疾病发展变化多样 ,但经诸多医家数 10年探索总结 ,使得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方法不断丰富。从单纯内治、外治发展到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 ,未溃偏重内治 ,已溃偏重外治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其基础病变为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主要临床特征为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晕区反复出现肿块及窦道,乳房脓肿,乳头凹陷等。本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现PCM发病呈年轻化,McHoney等[1]报道,本病症状可在婴儿期出现,儿童病例中最常见发病年龄为3岁,且男女比例为  相似文献   

16.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多伴不同程度乳头的内陷,常见白色带臭味的杂质样分泌物、乳头溢液或乳晕部肿块,可发生红肿疼痛,化脓破溃后脓液中夹杂脂质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破溃,与乳管相连,形成瘘管.  相似文献   

17.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多伴不同程度乳头的内陷,常见白色带臭味的杂质样分泌物、乳头溢液或乳晕部肿块,可发生红肿疼痛,化脓破溃后脓液中夹杂脂质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破溃,与乳管相连,形成瘘管.  相似文献   

18.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多伴不同程度乳头的内陷,常见白色带臭味的杂质样分泌物、乳头溢液或乳晕部肿块,可发生红肿疼痛,化脓破溃后脓液中夹杂脂质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破溃,与乳管相连,形成瘘管.  相似文献   

19.
14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及临床病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为特点.20世纪80年代,顾伯华、陆德铭、唐汉钧等归纳总结该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并首次把本病收入在<实用中医外科学>中,这一概念目前已被中医界所公认.现将1993年1月至2004年2月在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所收治的149个住院病例,从发病情况、症状表现、病理情况、病情程度、治疗结果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好发于非哺乳期,临床以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因其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粉渣样物质排出,故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痈”,其发病率约占良性乳腺疾病的1.41%-5.36%。西医对于本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单纯乳房切除的方法,原则是必须完整充分地切除病灶,否则极易复发。这对乳房的外形破坏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