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心房大小与脑梗塞之关系分析续运勤,王红岩,李强,童晓明,袁有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关系是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对1991年5月~199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50例脑梗塞病人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CDFI)检测左心房大小,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文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2)
小脑梗塞占脑梗塞的2%。Amarenco等辨认出一种小脑边界区梗塞(CBI)的亚型,其最显著的临床特征为长期持续存在的姿势性症状,其原因不明。幕上边界区梗塞通常被认为是低血流量梗塞,而新近被分类出的CBI可以是栓塞性梗塞或与高可凝状态有关。本文通过对大血管动脉硬化及心源性栓塞的系统研究以描述14例CBI时卒中的推断性机制。 本研究包括9男5女,年龄29~84岁,无一例有神经外科手术史、严重头外伤或大脑动脉或动静脉畸形。全部病人行标准血液检查。12例行ECG及24小时连续ECG监测。所有病人行二维经胸心脏回声及经食道心脏回声检查。除一例行二次CT外,其余行MRI。所有病人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图及B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无症状性脑梗塞(SBI)在老年人中时常被发现,包括首次症状性中风病人。关于局部缺血性中风病人的SB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CT特征的资料均是可靠的,但是对于SBI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论。 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临床显示首次缺血性中风病人可识别损害痴呆的发展时,SBI的预见价值。 相似文献
4.
日本冠心病病人与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4,(5)
由于新的诊断措施如CT、MRI的应用,发现一些无脑部疾病表现的老年人存在无症状的颅内形态改变。这些形态改变有许多原因包括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血管扩张、神经胶质增生、小梗塞等。近年来对无症状性脑梗塞(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作了研究,已证明,高血压、年龄、糖尿病是SBI的危险因素。而本项研究是为了评价冠心病与SBI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与主动脉弓及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弓及颅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以进一步认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食道超声(TEE)检查主动脉弓;同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TCD、头部CT检查,部分患者还检查DSA及MR。结果 89例患者中52例(58.4%)发现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AAA)。轻度病理性改变11例(12.4%),中度18例(20.2%),重度23例(25.8%)。45例(50.6%)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AAA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37例,71.2%)明显高于无AAA组的患者(8例,21.6%),OR=3.291,P<0.001。TCD检查异常有54例(60.7%)。在AAA组中TCD的异常率也高于无AAA组(69.2%:48.7%,OR:=1.423,95%CI:O.976-2.076)。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龄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组AAA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AA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中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潜在栓塞源。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颈动脉病变同样具有高度危险的主动脉病变。颈动脉斑块性病变多,严重狭窄的少,可能是构成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特点,而且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并不像以往所示以颅内段为主。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是AAA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以来人们已开始注意到血液中一些物理、化学指标存在24小时周期节律,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相继亦有文献报道。大量临床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发病在昼夜24小时中存在一个高发时间段,并且,这一时间段与血粘度24小时周期中高峰值的同步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87年Kubota首次将两者联系起来,指出血粘度24小时周期节律性变化与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为缺血 相似文献
8.
9.
首发脑卒中病人的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研究了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塞(SI)的发生率、病灶特点、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首发脑卒中病人中,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率为30%。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病灶明显小于症状性脑梗塞(P<0.01),且87%病灶位于皮质下。高血压及ECG示缺血改变是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前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伴SI首发脑卒中病人的近期预后比不伴SI病人差。本文提示无症状性脑梗塞多由高血压所致的小血管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文对28例脑梗塞病人和对照组20例的血小板聚集、粘附和红细胞滤过指数进行了24小时周期变化的观察,并同缺血性中风昼夜发病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组指标表现出以凌晨4时为高峰的昼夜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同步变化和相关性,脑梗塞组发病时间的昼夜分布差异与上述流变学指标的高峰值相吻合,这时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73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其中脑血栓形成30例均经CT证实,部分TIA病人做了CT检查。对部分血流变学指标与脑血流量的关系进行了直线回归分析并加以讨论,发现本组病人血粘度增高,脑血流量降低,认为及时纠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有关在急性期用外科方法再建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至今尚没有完整的研究报道。本文报告了18例缺血性中风病人在急性期做了颅外-内动脉搭桥术,18人中12人为“进展型”,临床上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在6小时以上。其中5人出现急性神经功能障碍后即入院,1人CT为双侧增强的梗塞病变。脑血管造影发现5人为颈段颈内动脉闭塞,其中2例为医源性,2人为颈动脉虹吸部病变,大脑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性脑梗塞与智能障碍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MSE、HDS量表并结合FAQ对46例经CT和MRI证实的ACI者进行智能测定,并与多灶性脑梗塞相比较。结果发现ACI痴呆发生率为19.5%(9/46),与多灶性脑梗塞组无显著差异(P>0.05)。ACI的梗塞部位、数目及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与智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ACI是血管性痴呆中一个易被临床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盛晓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4,(3)
重性抑郁病人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英】/FujikawaT…Stroke-1993,24(11);-1631~1634作者对205例按照DSM-III-R标准诊断的老年前或老年重性抑郁病人进行MRI检查,探寻无症状脑梗塞发生率。研究时病人被分成四组,其...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与梗塞灶大小,部位及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浆ET-1,以探讨ET-1血浆浓度的改变与ACI发病的关系。结果:梗塞组血浆ET-176.7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26Pg/ml(P<0.01)。梗塞灶≤2cm3和>5cm3两组间血浆ET-1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病后一周内不同时间血浆ET-1有显著差异,其中24hET-1水平最高(P<0.01)。因此ET-1增高不仅可使血管收缩,诱发脑卒中发生,还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对脑中风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奚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 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 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酯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胆膜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缺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