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1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的pmVSD患者604例.所有患者术后1周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3~7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胸片.结果 604例患者中封堵成功576例,共置入封堵器583枚,放弃封堵28例,手术成功率95.4%.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81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56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4例.3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11例,9例在3周内恢复,2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术前有一过性cAVB,另1例为同时封堵房间隔缺损并室间隔缺损的患者.术后即刻,69例(12.0%)有微量-少量残余分流,术后7 d,31例分流完全消失,仍有38例(6.6%)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5例,2例由术前的微量加重到术后少量反流,3例由少量加重到中量;术后出现三尖瓣微-少量反流32例,中量反流3例.5例机械性溶血,其中1例持续5 d无好转,经导管取出封堵器,其余4例均在术后3~14 d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加压包扎后消失.封堵器脱落1例,经导管取出,并成功行封堵治疗.封堵器移位1例,在原位置入另一封堵器.结论 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初步疗效。方法:8例患者经胸超声(TTE)证实为VSD,并在透视和TTE下置入封堵器,术后即刻、24h,经胸超声,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选用2~14mm封堵器,成功封堵VSD孔,术中、术后未发现任何并发症,术后即刻、24h无残余分流和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其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器械的不同分为偏心型封堵器组(偏心组)和对称型封堵器组(对称组),对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1年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有509例PMVSD患者入选,其中偏心组266例,对称组243例。两组基线资料中除室间隔缺损(VSD)与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偏心组小于对称组外(3.5±0.7mm比5.2±1.2mm,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5%和96.7%(P=0.98),术后即刻VSD完全闭合率对称组明显高于偏心组(96.7%比86.8%,P=0.001),但术后24h及1、3、6、12个月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完全闭合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偏心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称组接近(3.8%比1.6%,P=0.060),但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别(56.8%比42.8%,P〈0.001),其中主要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组高于对称组(22.6%比13.6%,P〈0.001),而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一结论偏心型封堵器和对称型封堵器短、中期疔效相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轻微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封堵器高于对称封堵器,  相似文献   

4.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缺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和临床策略.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51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年龄2~ 36岁.封堵前常规行左心室造影,并测量左室面破口直径为4 ~ 14 mm,平均为(8.7±4.5)mm;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最大破口直径4 ~12 mm平均为(6.8±3.5) 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置入不同类型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于术后1、6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4种类型,其中51例多破口的菜花型和囊袋型VSD患者中,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其中3例48小时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由封堵前的(13.4±4.3) mmHg下降为封堵后的(8.6±3.3)mmHg,下降明显(t=5.34,P<0.001).左室舒张末经(LVEDD)由封堵前的(48.1±5.3)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7±5.3)mm,下降明显(t=3.85,P <0.05).结论 经导管采用国产VSD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及膜部瘤组织牢固程度判断封堵部位及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超声和左心室造影检查为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者共计132例,其中男59例,女73例;年龄18.2±10.6(2~49)岁;缺损口左室面直径13.8±4.5(10~24)mm。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分为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ECG变化。结果小腰大边封堵器组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2.8±10.9(2~32)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16mm;对称封堵器组74例,其中男36例,女38例,年龄15.4±10.8(2~49)岁,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6~24mm。小腰大边封堵器组和对称封堵器组术后3~6个月残余分流的发生率(3.4%比4.1%),新出现的三尖瓣反流(5.2%比5.4%)、主动脉瓣反流(3.4%比6.8%)和右室流出道狭窄(3.4%比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ECG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器和对称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巨大囊袋形室间隔缺损效果满意,但需要注意两种封堵器选择的不同适应证,以保证最好的封堵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20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位置、直径、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MVSD,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病人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显示即刻完全堵闭。术后出现溶血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分别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19例完全闭合,仅1例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对我科6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进行了同期治疗。并进行术中,术后第1、3、6个月及每年随访,包括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发症的情况(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形态、对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结果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8%。因术后脑出血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半年后因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转外科手术1例,6例改用Amplatzer偏心伞进行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其余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各种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成为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同时应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来院就诊时22岁。自诉在出生后100 d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外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为行经导管介入治疗,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可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闻及SM5/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为膜周部VSD,三尖瓣隔瓣下型,直径约7.8 mm,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5 c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 cm,  相似文献   

10.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结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effective,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pmVSD) with the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 (AGA Medical Corporation, MN) carries a substantial risk of complete heart block, prompting many to abandon this intervention. A newly designed Amplatzer device for pmVSD was modified, in part, to minimize this risk. After rigorous preclinical testing, we report the first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 2 (AGA Medical Corporation) in two patients (a 5‐year old with a 12‐mm pmVSD and a 26‐year‐old male with a 8‐mm defect). Both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 with no adverse events at 7 and 4 week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 Herein, we discu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device, potential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he prior version, and main technical aspect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2.
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价我们研制的一种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膜周部VSD封堵器的结构设计为“工”字形,有对称型及非对称型两种,金属材料选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阻流体选用聚四氟乙烯。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对该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并与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对比,对该装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封堵器检验合格并通过国家安全检测。成功建立VSD模型的22头猪均成功置入封堵器,随诊除1例伤口感染外无并发症发生。进行临床实验的58例膜周部VSD病例全部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成功率、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封堵效果优于Amplatzer封堵器。结论我们研制的封堵器结构设计合理,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膜周部VSD介入治疗装置,达到或优于进口Amplatzer装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Acute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ries a high mortality. Early surgery improves survival but long term outcome depends on residual shunting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Residual shunting is common despite apparently successful closure and may require reoperation. Transcatheter closure is an established method of treating selected congenital defects but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in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is minim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residu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as successfully done using a new device,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in a 50 year old Indian man who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emergency surgical repair for postinfarction acute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The technique is described and its potential as a treatment in 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its possible complications, and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case selection and device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transcatheter closure; Amplazter septal occluder  相似文献   

15.
经胸超声心动图下心导管法修补心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是否可替代食管超声心动图 ( TEE)在经导管修补心房间隔缺损( ASD)术中指导封堵伞的定位。方法 :3 9例适合经导管法修补 ASD的患者入选 ,选用 Amplatzer封堵装置 ,局麻(小儿静脉麻醉 )下 ,在 X线透视和 TTE下进行手术。术后 2 4 h复查 TTE,2 2例术后 3~ 12个月进行了再次随访。结果 :4例未成功包括 2例 ASD实际直径过大 ,1例封堵伞不能到位 ,1例急性心包压塞 ;3 5例封堵成功 ,成功率为 89.7% ;无死亡及栓塞事件发生。3 3例 ( 91.7% )在 TTE指导下完成 ,仅 3例需要 TEE指导 (包括 1例未成功者 )。术后即刻 TTE见 3例存在少许残余分流 ,2 4 h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 2 2例在术后 3~ 12 (平均 5 .5 )个月内复查 TTE,结果示右心房和右心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平均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 3 8.1± 6.0 ) mm Hg,1m m Hg=0 .13 3 k Pa)〕下降至术后的 ( 2 7.3± 4 .0 ) m m Hg,术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 <0 .0 1) ,未见封堵伞移位及新的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房室瓣功能正常。结论 :90 %以上的 ASD病例可在 TTE指导下完成。 ASD缺损边缘残留组织少 ( 5 m m左右 )或组织菲薄及 ASD直径 >3 4 mm者还应采用 TEE指导手术 ,以免封堵伞位置不良 ,造成术后的移位甚至脱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疗效和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2 0 0 3- 0 7~ 2 0 0 4 - 0 4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及肌部VSD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和 2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对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导管封堵条件病人术前常规进行心导管检查 ,测定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在X线透视、食管或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传导时间 (AV间期 )和房室结不应期 ,观察封堵手术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病人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4例患者 (男 8例 ,女 6例 )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12例 ,微量残余分流 2例 ,均在 1d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封堵后即刻AV间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其中 3例术后AV间期 >2 0 0ms,1周后心电图检查 2例PR间期恢复正常。封堵前后房室结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未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无心肌受损表现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和肌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和肌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