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6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69例室间隔缺损(男24例,女45例),其中膜周部(PMVSD)50例、嵴内型(IVSD)9例、干下型(SVSD)8例、肌部2例。PM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IVSD和S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使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3mm~12mm,平均7.67mm±1.59mm。69例中62例封堵成功,其中50例膜周部缺损,47例成功,8例SVSD4例成功,9例IVSD及2例肌部室缺均成功。1例在术中发生封堵器脱落;1例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溶血;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国产封堵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2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患者,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4.25±2.71)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16(4.37±2.84)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8(6.24±2.48)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26例中220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3%。未成功的6例中,4例因多出口囊袋状膜部瘤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1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放弃封堵治疗。206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例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时间10~65(15.2±8.8)min,操作时间35~120(42.5±16.2)m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7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的直径为4~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的距离1~2mm,距肺动脉瓣距离4~6m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6例,中度1例。均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治疗。术中在右前斜45度下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封堵器均成功置入。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示完全封堵6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在3个月后消失。封堵器对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术中及术后未有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1例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88.2%。6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伴轻微主动脉瓣脱垂者,3例超声判断误差。40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随访6个月,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缩小,而右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随访1、3、6、12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mm以内且无主动脉反流的流出道型肌部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20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位置、直径、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MVSD,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病人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显示即刻完全堵闭。术后出现溶血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分别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19例完全闭合,仅1例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器械的不同分为偏心型封堵器组(偏心组)和对称型封堵器组(对称组),对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1年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有509例PMVSD患者入选,其中偏心组266例,对称组243例。两组基线资料中除室间隔缺损(VSD)与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偏心组小于对称组外(3.5±0.7mm比5.2±1.2mm,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5%和96.7%(P=0.98),术后即刻VSD完全闭合率对称组明显高于偏心组(96.7%比86.8%,P=0.001),但术后24h及1、3、6、12个月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完全闭合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偏心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称组接近(3.8%比1.6%,P=0.060),但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别(56.8%比42.8%,P〈0.001),其中主要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组高于对称组(22.6%比13.6%,P〈0.001),而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一结论偏心型封堵器和对称型封堵器短、中期疔效相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轻微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封堵器高于对称封堵器,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目的 应用国产和进口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封堵室缺 ,通过 3~ 6个月的随访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室缺患者 ,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6~ 4 2岁 ,体重 2 6~ 77(45 3±2 1 4 )kg ,身高 1 31~ 1 76m。 2 8例为室间隔膜部缺损 ,其中 14例患者伴有室间隔膜部瘤 ;另 2例为嵴下型室缺。本组最初 3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监测 ,以后 2 7例使用经体表超声心动图 (TTE)监测。封堵器选用国产封堵器 2 5例、Amplatzer 3例。室缺封堵术后 72h进行TTE复查 ,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心电图、TTE、X线 ,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 8例封堵手术成功 ,即刻手术成功率93 3% ,无残余分流 ,对主动脉瓣无影响 ,对房室瓣无影响 ,无血管内溶血。 14例伴有室间隔膜部瘤的患者成功封堵。术后次日有 1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 ,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 2 8例术后 72h复查TTE ,均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瓣、房室瓣均无影响 ,经过 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随访 ,原有临床不适症状缓解 ,未发现有发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 ,TTE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 ,室间隔水平无分流 ,主动脉瓣、房室瓣无影响。结论 室缺边缘距离半月瓣大于 3mm以上、直径 10mm以下、伴或  相似文献   

12.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即时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4 8例,与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小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组的室间隔缺损较手术组的小,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左心室入路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满足以下条件: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2mm,缺损直径小于12mm,除外干下型。根据左心室造影结果选择其中13例患者(缺损直径为4~10mm,平均6.4mm)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其余行传统术式封堵。对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R)经股动脉途径进入左心室,跨越缺损送达右心室,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通过输送鞘管把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经左心室造影、主动脉根部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其有效性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左心室入路手术成功率为92.3%,无瓣膜返流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手术时间:传统右侧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5±18min,X线暴露时间27±12min;左心室入路平均手术时间45±12min(P<0.01),X线暴露时间7±5min(P<0.01)。结论在选择好适应证的条件下,经左心室入路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五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随访结果,重点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有445例膜周部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其中男性203例,女性242例,年龄2.5~58(14.2±6.8)岁.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采用的VSD封堵器包括进口偏心伞及国产对称伞.所有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结果 共有417例患者封堵成功,总技术成功率93.7%(417/445),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至2008年2月,平均随访25.6个月(3个月~5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2%(10/445),其中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增大2例、中-大量主动脉瓣反流2例、中量三尖瓣反流2例、中量二尖瓣反流1例、溶血1例.术后5年有7例患者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总完全封堵率为98.3%(410/417).结论 VSD介入治疗总体上安全有效.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严格随访,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价我们研制的一种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膜周部VSD封堵器的结构设计为“工”字形,有对称型及非对称型两种,金属材料选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阻流体选用聚四氟乙烯。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对该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并与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对比,对该装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封堵器检验合格并通过国家安全检测。成功建立VSD模型的22头猪均成功置入封堵器,随诊除1例伤口感染外无并发症发生。进行临床实验的58例膜周部VSD病例全部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成功率、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封堵效果优于Amplatzer封堵器。结论我们研制的封堵器结构设计合理,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膜周部VSD介入治疗装置,达到或优于进口Amplatzer装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确诊为VSD合并ASD。年龄3~21岁,VSD直径4.5~7.6 mm,ASD直径8~21 mm。5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首先封堵VSD,然后封堵ASD。结果 5例患者均单纯经股静脉途径一次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房室间隔复合型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创新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sites at which the myocardium can rupture.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that occurred in a 72-year-old woman ar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s in general: (1) they occur most commonly in elderly women; (2) the most common site is the midportion of an acute, transmural anteroseptal apical infarct; (3) they are also most common during the patient's first heart attack; (4)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is confirmed by both ECG and by serum enzyme levels; (5) the usual time of the rupture is 3–10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infarction (it occurred after 3 days in our patient); (6) a new cardiac murmur usually is heard and the patient frequendy goes into shock; (7) the diagnosis can be confirmed by a step-up in pO2 levels from right atrium to right ventricle; (8) the usual cause is severe ol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with a recent thrombotic occlusion as the final precipitating ev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围术期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VSD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1周内发生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CLBBB、CRBBB)、不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ILBBB、IRBBB)及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各随访1次,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各型心脏传导阻滞的恢复变化情况.结果 共43例发生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术中发生26例(CLBBB 4例、CRBBB 5例、ILBBB 2例、IRBBB 10例、三度AVB 5例),术后发生17例(CLBBB 5例、CRBBB 2例、一度AVB 3例、二度Ⅰ型AVB 1例、二度AVB 6例).随访1.0~5.0(2.6±1.3)年,33例(76.7%)于出院时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6个月时心电图完全正常者分别为86.1%(37/43)和95.4%(41/43).术后2年仍有CLBBB及CRBBB者各1例.所有患者心脏趟声检查均未见心腔异常增大及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 VSD围术期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经积极恰当治疗,95%以上可完全恢复正常,不影响VSD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报告 2 5 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男性 14 4例 ,女性 114例 ,年龄 1~ 14岁。同时对 2 5 8例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 ,儿童的父亲、母亲孕前和孕期多方面因素 ,将引起室间隔缺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家族中有遗传史 ,父母亲饮酒史 ,母孕期有感冒病史 ,母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父母孕期使用黄体酮及母孕期接触X射线 ,有较高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同时对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血型分析 ,表明A型儿童和AB型儿童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频率较高 (分别为 4 2 2 5 %和 11 2 4 % )比值比(OR)分别为 1 6 3和 2 2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即A型 χ2 =7.0 2 ,P <0 0 0 1,AB型 χ2 =5 71,P <0 .0 5 )。A O ,AB O抗原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 ,OR分别为 1 72和 2 6 2 ,χ2 值分别为 6 72和 7 5 1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而O型则相反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机率相对减少。结论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与家族遗传史、血型及父母孕期饮酒、服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