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巨细胞瘤是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具有较高局部侵袭性和少见的远处转移性,主要好发于长骨的骨端,也会发生于较难治疗的隐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基础是由分泌表达RANKL的梭形基质细胞诱导和促进表达RANK的类破骨前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发挥溶骨作用,从而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作为局部侵袭性肿瘤,局部的控制率成为骨巨细胞瘤治疗最重要的疗效指标,根据肿瘤的部位,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分析了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513例。其中良性骨肿瘤907例,占59.95%;恶性骨肿瘤450例,占29.74%;肿瘤样病变156例,占10.31%。三组病例都好发于11—40岁,男性较女性多见,为2。28:1。好发部位较多见于股骨、胫骨和肱骨,不同病变有不同的好发部位。良性骨肿瘤中以骨软骨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恶性骨肿瘤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其余依次为软骨肉瘤、转移癌、尤文氏瘤、骨髓瘤、骨纤维肉瘤、巨细胞瘤、脊索瘤、皮质旁骨肉瘤、网织细胞肉瘤。骨的肿瘤样病变包括嗜伊红性肉芽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弧立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了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含量和M-CSF、IL-1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因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CSF及IL-1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份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份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与该肿瘤的局部溶骨过程。  相似文献   

4.
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致病理性骨折448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在四川地区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华西医院2003-2009年448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39例,骨的良性肿瘤41例,骨的恶性肿瘤226例,瘤样病变127例.男女之比为1.6:1.骨巨细胞瘤好发部位为膝关节周围,占76.9%.良性骨肿瘤以内生软骨瘤多见,占58.54%.恶性骨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及成骨肉瘤多见,分别占59.73%及21.68%.瘤样病变则以骨囊肿、纤维结构不良多见,分别为60.63%及31.50%.结论 本统计分析结果可为病理性骨折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者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0例骨巨细胞瘤进行14项细胞形态参数测量。结果表明:多核巨细胞数密度、单核间质细胞核的面积、周长、形状因子、狭长因子、细胞数密度等参数,Ⅰ级与Ⅱ级无显著差异;单核间质细胞核的形态可能与复发有关。作者支持废弃Jaffe分级法,取消“良性”巨细胞瘤名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林  董书  文剑明 《癌症》2001,20(5):549-550
已有研究表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UPA受体( UPAR)和 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PAI-I),这三种物质连同胶原酶构成胶原溶解系统,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和骨质吸收的能力。本研究拟定量检测 UPA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所有标本为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孙逸仙纪念医院 1994至 1998年的临床骨科手术标本(术前均未经化疗)。经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参考 Jaffe的分类标准分为 3级,Ⅰ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较少而排列疏松,形状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核多,散布于单核基质细胞之间,数量较多;Ⅱ级:单核基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密,出现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Ⅲ级:单核基质细胞分化不良,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梭形细胞常呈纤维肉瘤样,多核巨细胞体积缩小,核也减少。其中Ⅰ级 2例,Ⅱ级 9例,Ⅲ级 2例,并有 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作对照。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由增殖性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具有局部复发倾向的侵袭性原发良性骨肿瘤.GCT约占原发骨肿瘤的4%~5%,少数患者可发生远处转移,其主要转移部位为肺部,发生率约1%~9%[1-2].Seethalakshmi[2]认为,GCT发生肺转移可能有自限性良性过程的转化及血管转移两种机制,肿瘤组织和肺组织均血运丰富,瘤细胞侵犯间质,破坏血管壁,通过血行转移而至肺组织.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常见原发骨肿瘤,一般根据基质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巨细胞的多少、大小,将肿瘤分为Ⅰ、Ⅱ、Ⅲ级,通常Ⅰ、Ⅱ级为良性,Ⅲ级为恶性。随着病例的增加,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良性的骨巨细胞瘤刮除手术后复发率高,并有一些病例发生远处转移。这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却发生在形态学上完全良性的肿瘤中,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许多人认为 GCT 属半恶性或对这个侵袭性强的肿瘤不再视为良性。本文主要根据我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骨肿瘤与瘤样病变的临床统计资料为研究骨肿瘤发病学、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基础。国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对骨肿瘤及瘤样疡变已有大宗统计资料。为较全面了解我省骨肿瘤的发病情况,将我院1983年10月~1987年11月间住院治疗,经临床,放射线及病理检查确诊的骨肿瘤及瘤样病变24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采用传统的骨肿瘤分类法,骨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将骨巨细胞瘤单列,有关脊索瘤按多数学者主张列为恶性。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2140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在我区的发病情况。方法 统计我院1963~2000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140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原发性良性肿瘤583例(27.24%),骨巨细胞瘤480例(22.43%),原发恶性骨肿瘤590例(27.57%),转移瘤33l例(15.47%),瘤样病变156例(7.29%)。原发良、恶性肿瘤之比为0.99:1,男女之比为1.53:1,好发年龄为11~30岁,好发部位为股骨(30.18%),其次为胫骨(20.40%),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36.71%)、骨瘤(14.92%)多见。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53.56%),软骨肉瘤89例(15.08%)多见。瘤样病变则以骨囊肿(66.03%)、骨纤维异样增殖症(28.21%)多见。结论 本组结果与国内文献对比有较多相似之处,但良、恶性骨肿瘤之比有较大不同,这可能与广西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及骨巨细胞瘤另分组统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埃兹蛋白(Ezrin)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穿刺活检确诊的60例骨巨细胞瘤设为观察组,同期8例良性病变中的反应性新生骨、12例骨样骨瘤及11例骨母细胞瘤的瘤组织作为对照组,用 Western blotting 及实时 PCR 方法检测 Ezrin 蛋白及基因水平。6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瘤段切除加假体置换术,术前均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观察化疗前后瘤组织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以及 Ezrin 蛋白和基因的变化。结果骨巨细胞瘤中Ezrin 蛋白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中,表达阳性率为76.7%,远高于良性病变中反应性新生骨的19.7%、骨样骨瘤的21.2%以及骨母细胞瘤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 =0.024),良性病变中的反应性新生骨组、骨样骨瘤及骨母细胞瘤之间的 Ezrin 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6.18, P =0.087)。化疗后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线粒体固缩及液态空泡现象较治疗前减少,Ezrin 蛋白表达减少,基因水平降低[(23.99±1.49):(20.11±1.11),t =5.03,P =0.018)]。结论 Ezrin 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较其他良性骨肿瘤高,可能成为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辅助生物学指标;对 Ezrin 的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晓辉 《癌症进展》2005,3(4):316-319,398
骨巨细胞瘤是一高侵袭性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中,骨端发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骨端完全溶骨的膨胀性改变,多不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包块.CT及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X线平片最具诊断意义.圆形及卵圆形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基本组织构成成分.刮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外科手段,但其复发率较高,应加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扩大至边缘或广泛的外科治疗边界.放疗可用于治疗难以手术的病例,但可致肉瘤变.化疗对于骨巨细胞瘤基本无效.骨巨细胞瘤的转移及恶变可能与以往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29例食管癌中的多核巨细胞反应情况,均属中晚期癌。与对照组44例比较,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炎细胞反应、生长方式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差异有显著意义。多核巨细胞呈异物型及郎罕氏型两种形态。主要位于癌细胞周边,呈灶状或聚集成片状,或单个散在于间质内,或形成结核样结节。多核巨细胞胞浆内可见吞噬的瘤细胞及或角化物,提示多核巨细胞可能是对肿瘤及瘤细胞产物(角化物)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学测量、免疫组化CD68和Ki67双重表达以及手术方式(病灶内刮除、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核分裂数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手术方式有关,而与多核巨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单核基质细胞的核周长、核长/短径比值无关。结论:组织学分级对预测肿瘤的预后仍有一定意义,值得保留供临床参考;组织形态学测量将细胞形态指标量化,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对预测本瘤的预后意义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单核基质细胞的异型性和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肿瘤复发有关,同时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细胞成分的学说;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Jaffe分级为Ⅱ或Ⅲ级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测量显示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及核分裂数高的病例、Ki67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多的病例,应更多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49例在我院接受治疗并有病理结果的患者,术前均摄髋关节X线正位片,32例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骨囊肿16例,骨纤维组织增殖症11例,骨巨细胞瘤8例,骨转移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骨样骨瘤、内生软骨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均为伴发.所有病例在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及特性.结论 股骨近端肿瘤样病变较骨肿瘤好发,多种影像学方法的联合使用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式、防止复发及评判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MMPs)成员之一MMP 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 5 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MMP 9抗体染色 ,显示MMP 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表达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MMP 9阳性表达结果与Jaffe分级无关 (P >0 .0 5 ) ,与Enneking分级有一定的关系 ,1级或 2级瘤阳性细胞数均值低于 3级瘤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骨巨细胞瘤复发转移组MMP 9阳性细胞数均值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其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骨巨细胞瘤MMP 9的阳性细胞数均值与其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r =0 .75 )。结论 MMP 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肿瘤的分级、复发和转移有一定关系 ,还与其微血管密度相一致 ,MMP 9可作为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