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脾虚证及基础理论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研究,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研究,惟有中西医结合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才会产生突破性及革命性发展。总结35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明显地可以看出,凡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者,均有创新观念,富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在理论与方法学方面的创新尤显重要。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即根据中医“六腹以通为用”理论,提出了“通里攻下”疗法等,改变了现代医学治疗该类疾病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急腹症的新理论、新观念。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深入研究中医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和特点基础上,总结出“动静结合、盘筋骨并治……”等治疗新观点,改变了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的临床和实验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虚证的临床和实验免疫研究进展沈华关崇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从脾虚入手,进行脾本质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普遍认为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思路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并得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的结论.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相似文献   

4.
中医现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证”的本质难以把握,肺气虚证现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索肺气虚证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近年来肺气虚证的实验研究成果斐然,尤以免疫学、细胞自噬与凋亡和血液流变学等为研究热点,但如何把现代生命医学理论与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起来仍然是研究难点,对肺气虚证小分子水平的标志性研究仍待突破,肺气虚证的临床证候学研究日渐兴起,研究者着眼于寻求更具有客观性、可量化的指标来明确中医证候概念,以期推进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临床观察以中药内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评价为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内外合治肺气虚证的疗效优于单一治疗,而学者大多研究中药内治法,中医外治如艾灸、针刺等方法的疗效和可推广性亟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对中医脏脏(如心、脾、肾)、四诊八纲(如舌、阴阳、虚实、寒热)和治则(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扶正固本)等研究,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和指标,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于阐明中医理论、发展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些新的理论正在形成,使中西医结合从对中医的"论证阶段"进入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前一段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多以解剖学系统和"证"为重点;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分析方法为主。当今,欲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在思路与方法上必须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使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爬坡"阶段,但也将是中西医结合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夕。  相似文献   

6.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首家公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机梅——福州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于1988年10月在福州成立。该研究所的前身是福州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从80年代初以来,他们不断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规律,提出了"扶正培本"治疗癌症的理论;成为中医治癌大法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研究中医免疫的重要课题。该所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十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能不能结合"、"中西医如何结合"等许多问题还存在歧义,影响中西医结合事业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笔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以上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愿与同行互相探讨。1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这是涉及许多相关问题的前提。笔者认为要搞清楚"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申维玺 《中医杂志》2001,42(5):307-309
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是什么?中医的证与西医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中西医结合学术界探讨、争论了几十年,但至今仍未能达到共识。根据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等现代医学理论,深入探讨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定性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正确定位,使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和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学是与中医学、西医学相比肩的一级学科。2008年1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重要批示发表50周年大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代表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作者从中西医结合学的概念和内涵、发展与演变、成绩与问题、层次与途径进行阐述,并强调发展中西医结合学应重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临床治疗大力发展的主体,但其概念及基础理论尚未成熟,基于中医的整体性及系统性,且中西医理论的差异,使得中西医结合虽然成为热点但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难点。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对"非中医"技术进行综述概括,阐明基于"非中医"技术的中西医结合具有较大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对"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思路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并得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有具体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的结论.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的互补.  相似文献   

12.
中药调周法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之一。通过研究中药调周法的理论基础,探讨该法概念的提出、产生及发展的背景,以冀优化该法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对其的运用及发展有所裨益,以便更好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已经从临床研究深入到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水平。辨证的客观化研究就是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所谓辨证客观化研究实际就是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证"的本质呢?因为辨证论治是比较公认的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学的重要精华。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症是不同的概念。中医的"证"是疾病机体整体的、综合性的、动态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西医的症只是疾病机体上出现的某种疾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交流和互补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对于其发展史来说,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从创立时期进入了体系形成时期.回首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医学辩证法讲习会,期间专家联名发起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倡议;1980年卫生部即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对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及《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创立的重要标志;1985年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这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中西医结合"学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后学位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同年海峡两岸首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召开,大力将中西医结合事业推出国门;1994年陈士奎、陈维养主编的《中医药现代研究》首先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等问题;之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出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后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2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 - 2010年)》,及2007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从融合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于1986年5月11~1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的近70名代表,围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瘀血证、肾阳虚、心气虚、脾虚证、阴虚火旺证、急腹症理论研究、卫气营血证治研究、阴阳学说研究,以及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等专题发言,展开了广泛、深入、热烈的讨论。认为研究中医理论,从"证"入手是一条重要途径,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层面阐述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和现实可能性。认为产生不同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划分世界的标准和方式,一个理论体系正式被接受常以建立属于自身的本体论语言体系为标志。采用直观的集合观念对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可能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可能现实地产生属于中西医结合自身的本体论语言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身份问题,取决于采用何种衡量标准。基于相关理论考察,分析影响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层面阐述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和现实可能性。认为产生不同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划分世界的标准和方式,一个理论体系正式被接受常以建立属于自身的本体论语言体系为标志;采用直观的集合观念对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可能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可能现实地产生属于中西医结合自身的本体论语言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身份问题,取决于采用何种衡量标准;基于相关理论考察,分析影响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使命——我看中西医结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所走过的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回顾,认为中西医结合,首先要认真学好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然后可经由中药西药混用、中药西用及按中医辨证、据现代药理选用药物加减这一低层次阶段,再进入到较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乃至于探索理论上的结合。强调中西医结合研究无论对中医还是对西医,无论对临床研究或理论研究,以及对医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从17世纪中叶明代方以智(1611-1671年)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到19世纪洋务派李鸿章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1],再到1956年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至今已经三百多年了,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国家、政府和各种民间机构对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统一且权威的理论体系加以指导,使得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一直模糊不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届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会议定于1988年9月下旬在安徽召开,会议主要交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的新进展、研究思路、途径及方法等内容。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三届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定于1988年10月召开,会议主要内容为交流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