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巨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可多发和多囊肿。以单发多见。肿瘤小,临床无症状,不需治疗。肿瘤巨大可压迫周围脏器引起相应症状。因肿瘤巨大,致肝脏张力过高,隐存着肝破裂的危险。我院于1993年~1997年对28例肝巨型血管瘤行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肿海绵状血管瘤的机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2例以B超、CTCT或MRI及血管诮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作超造反性肝动脉插管栓塞。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渍、明胶海绵及弹簧圈。结果 栓塞术后病人癍状改善,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9例缩小50%以上,1例4年后B超检查瘤体消失。结论 经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是一种有效方法,在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基础上,再用弹簧圈栓寨,可  相似文献   

3.
肝海绵状血管瘤136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由池  高志清 《人民军医》1999,42(12):693-694
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有时甚为困难。1988~1998年,本院共收治136例,现就其诊治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58例,女78例;年龄24~72岁,平均47.2岁。均有上腹不适,腹胀,进食后更明显,50%的病例有上腹隐痛或胀痛,11例有较重的持续性腹痛,伴恶心,无呕吐。合并胆系疾病32例(胆囊结石21例,胆囊炎5例,胆囊息肉5例,胆管结石1例),上腹压痛或腹肌紧张,并可扪及可压缩性柔软肿块15例。均行B超检查,行CT检查123例,肝血池扫描89例,肝动脉造影29例,磁共振(MIR)17例,基本达到定性、定…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新技术。2004-03~2009-12,我们使用四川绵阳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8例,男46例,女102例,年龄29~70岁,平均46岁。经皮肝穿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9例12个瘤体,最大瘤体直径7 cm;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56例62个瘤体,最大瘤体直径10 cm,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2例;开腹射频消融治疗83例105个瘤体,最大瘤体直径18 cm,同时行胆囊切除术2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缝扎术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例;共计174个瘤体。1.2手术方法1.2.1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前15 m in,肌注杜冷丁50 mg、异丙嗪25 mg,根据超声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和进针路径,确定体位和皮肤穿刺点并做好标记。消毒皮肤,2%利多卡穿刺点浸润麻醉,切一0.2 cm小口,将电极射频针刺入血管瘤病灶内,旋转射频针尾部,张开7~9枚不等的电极针,使之在瘤体内呈伞状分布,连接并开启射频仪,初始能量为20 w,按每2 m in增加20 w,当组织固化到...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39例共64个瘤体全麻气管插管后,腹腔镜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0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结果:全部病例治疗效果满意,术后无残留病灶,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可行,治疗彻底,是一项微创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元安  张瑞  曾妍  张庆华  王乐 《人民军医》2010,(2):140-140,143
2008年以来,我们采用碘油平阳霉素乳剂(PLE)经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铜针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操作更安全、疗效更可靠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在探头频率为70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留置铜针于瘤体内。结果本组26例,其中2例合并蔓状血管瘤,6例为术后复发者,并均位于大血管周围,经该方法治疗未发现术中术后并发症,其中22例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铜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较既往的铜针治疗方法效果更可靠,操作更安全,对于组织深部及位于大主干血管、神经等重要器官周围的海绵状血管瘤尤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解发现率可达4%-7%。女性多见,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创伤及风险大,随着介入放射学迅速发展,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有效可行方法,尤其是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我院自2003年8月-2005年7月期间对16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肝动脉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无水酒精碘油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 绵状血管瘤无水酒精-碘油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经B超或CT、MRI明确诊断,全组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管,导管选择性进入血瘤供血动脉,然后作无水酒精-碘油栓塞。结果:全组病 人症匀明显缓例经CT或B超检查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治疗。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栓塞治疗安全可靠,创伤小,痛苦小,疗效明显,不失为一种新方法,值得首选。  相似文献   

10.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1]及介入性插管栓塞术。电视腹腔镜下集束电极射频热凝固治疗肝血管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新技术。我院自2001-03~2002-08共行腹腔镜下集束电极射频热凝固治疗肝血管瘤4例,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 (PLE)与无水乙醇 碘化油乳剂 (ELE)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CHL)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2 1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15例肝动脉注入PLE ,6例肝动脉注入ELE ,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大小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LE与ELE栓塞后肝海绵状血管瘤均有明显缩小 ,临床症状缓解 ,术后 6个月随访观察 ,肿瘤最大直径分别由术前 7.5 7± 3 .91cm、7.5 0± 1.5 9cm缩小为 4.3 3± 0 .80cm、3 .72± 0 .45cm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PLE栓塞术后并发症明显较ELE要轻。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CHL疗效肯定 ,PLE肝动脉栓塞治疗CHL的安全性优于E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7例腹腔镜下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腹腔镜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9例行腹腔镜下肝血管瘤的切除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约100 min,平均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2天均能下地活动,并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1例术后出现右肝管狭窄,术后无胆漏出血,随访远期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疗效确切,治疗病例应严格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3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对36例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治疗,通过对手术前后CT、B超检查的比较及AFP、肝功能、机体免疫力、体重和自觉症状的改变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6例于治疗后7d、10例于治疗后30d经B超及CT检查;7d后80.6%的病人肿瘤体积缩小了30%以上,30d后10例病人肿瘤体积缩小了40%以上,与术前相比瘤体内血供消失。83.4%的病人自觉症状改善,AFP值下降者占77.8%,肝功能酶谱及胆红素均恢复正常,白蛋白平均增加11.0g.L^-1。体重增加5.6kg,T淋巴细胞转化率平均增加21%。IgG平均增加2.0g.L^-1,无手术死亡。结论: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的适应证广、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15.
经皮肝穿刺多弹头射频 (Radiofrequency)治疗肝癌是近年国内外兴起的一项新技术[1] 。我院自 1999- 0 9~ 2 0 0 0 - 0 3引进该技术治疗肝癌 2 6例 ,近期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4例 ,女 2例 ;年龄 36~ 6 9岁 ,平均 5 2岁 ;原发性肝癌 2 5例 ,肝转移癌 1例 ,合并肝硬化 2 2例 ;肝功能Child分级 :A级 2 2例 ,B级 3例 ,C级 1例 ;术前血AFP >40 0 μg·L-1者 15例 ,2 0 0~ 40 0 μg·L-1者 6例 ;肝动脉灌注后 11例。2 治疗方法B超确定肿瘤部位 ,选择穿刺点和进针角度 ,并…  相似文献   

16.
17.
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和介入治疗的争议和探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CHL)的血供和介入治疗。方法 近来有人报道少数门静脉供血的CHL病例通过门静脉插管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并对通常认为的CHL血供完全来自肝动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为求得一科学合理的解释,作者复习了肝脏的血管胚胎发生学和组织学、CHL的病理改变以及相关的文献,并结合2000~2002年曾作过的CHL血液动力学研究结果作进一步探讨。结果 CHL系肝脏血窦于胚胎阶段的发育障碍所致。病理学上,GHL是由多数扩张的异常血窦构成,窦腔大小不一,且与CHL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呈反比例关系)。病理所示的均一细小异常血窦(直径小于50μm)所构成的CHL常显示为高流量。于肝动脉造影或经肝动脉注入对比剂CT增强扫描(CTHA)时,瘤体可快速地被含对比剂的动脉血液充盈,经常呈浓密的显影或增强,同时并可引起异常血窦腔内压增加;当其内压超过与其相连接的门静脉小支内压时,充盈于异常血窦内的含对比剂动脉血液即可逆流入这些门静脉小支,也即肝动脉一门静脉短路(APVS)。上述表现也可见于一些中等流量的CHL,病理证实这些瘤体周边有许多细小的异常血窦。反之,病理所示的大径异常血窦(直径大于500μm)所构成的CHL常显示为低流量。于肝动脉造影或CTHA时,瘤体非常缓慢地被含对比剂的动脉血液充盈,难以显影或增强,同时也导致一低的异常血窦腔内压;当其内压低于与其相连接的门静脉小支内压时,于直接或间接门脉造影[或经脾动脉注入对比剂CT增强扫描(CTAP)]时含对比剂的门静脉血液即能很容易流入异常血窦,并使其显影或增强。结论 CHL实属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所有高流量的CHL和部分中等流量的CHL都确实是肝动脉供血,并主要通过门静脉周围支引流。但是,于少数显著低流量的CHL,门静脉可以成为其主要供血血管,因此常常必须行直接或间接门脉造影(或CTAP)始能明确诊断。由此,对于CHL的经导管栓塞技术,如目的、适应证、入路和所用的硬化剂或栓塞剂等,也应重新审议,以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棉和(或)钢圈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8例,>30%者2例,1例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者消失者11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94%,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肝动脉栓塞对肝海太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肝动脉内注入PLE,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直径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LE栓塞后肿瘤直径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LE肝动脉栓塞治疗CHL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动静脉短路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肝动脉双重栓塞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短路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门静脉短路 ,应用微导管行肝动脉超选择插管 ,局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双重栓塞 ,观察动静脉短路闭塞情况肿瘤染色变化情况、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及随访瘤体缩小程度。结果 :6例肝血管瘤患者行平阳霉素碘化油合用PVA微粒肝动脉超选择双重栓塞后 ,动静脉短路均闭塞 ,肿瘤染色消失 ,术后随访瘤体直径明显缩小 (P <0 .0 5 ) ,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合用PVA微粒肝动脉双重栓塞治疗 ,合并门静脉短路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