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病的种类和发病率。方法对我院648例胃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8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36例,占82.7%;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占1.8%;胃溃疡11例,占1.8%;胃息肉69例,占10.6%;胃癌20例,占3.1%;以上病变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45例,占53%。结论纤维内窥胃镜结合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胃病诊断的正确性,对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采用常规化学药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及病理检查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疗效均有显著性。结论: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逆转作用,提示中药有干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桂伶  彭正发 《首都医药》2007,14(18):45-4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脾胃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伴有肠腺化生和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损害或癌前病变,而胃癌在我国居消化道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笔者采用"健脾益气,活血清热"治疗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栾靓 《北方药学》2013,(10):43-4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症状持续,病程长,可以发生胃黏膜肠化及胃黏膜腺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等病范畴。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汉族和藏族不同人群胃粘膜中的表达。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00例,其中藏族和汉族各100例,胃癌手术患者癌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0例,以及18例胃黏膜异型增生(IM)和10个正常胃粘膜组织(NM)中COX-2的表达。结果藏汉族胃癌中COX-2的阳性率均为88.0%,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藏汉族COX-2的表达分别为44.4%和38.9%,胃黏膜异型增生中藏汉族COX-2表达分别为30.0%和20.0%。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COX-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但在藏汉族之间COX-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表达程度与胃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OX-2可作为高原地区胃癌的预警分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组织与血清中MG7和胃蛋白酶(PG)的表达在预测胃癌前病变癌变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38例,浅表性胃炎组52例,胃黏膜糜烂溃疡组55例,萎缩性胃炎组35例,异型增生组32例,胃癌组30例,测定血清及组织中MG7与PG。结果: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到胃癌,病变组织与血清中MG7浓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病变组织内PGC表达不断降低,血清PGC浓度逐渐升高,PGA浓度逐渐下降,PGA/PGC比值在病变组织内PGC表达的下降而下降,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和MG7的表达正相关,和PGC的表达为负相关,可将MG7与PGC视作胃癌前病变随访,作为癌变风险预测和早期癌诊断预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属脾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及胃黏膜病理改变,对68例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服用甲硝唑与叶酸,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4例同时服用加味四君子汤。甲硝唑服用1周,其他服用至第24周。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P〈0.05)和病理改变逆转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08-209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内镜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对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证实有6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0.4%;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5例,经病理诊断后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1例(73.3%);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5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38例(65.5%);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49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46例(93.8%)。内镜下表现出的3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即(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变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2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组织形态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上皮损伤,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组织学改变。结论重度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上皮损伤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组织学基础;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异型性,随着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加重而增高和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对照组患者(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内镜下胃黏膜活检取材,应用常规固定,石蜡切片HE,HP染色镜检,1例加染PAS及AE1/AE3,CK8,KP-1,LCA,SMA免疫标记,结合临床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1例胃腺癌),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后两组均各有4例为活动性胃炎。190例石蜡切片加印片HP染色: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胃炎者(P=0.0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通过特染及酶标确诊胃腺癌合并HP重度感染1例(有便血史2个月患儿)。结论①儿童重、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81)。而且1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儿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与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确有关系,但三者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②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P染色加新鲜胃黏膜印片HP染色将提高HP阳性检出率,本组提高7%;③对有便血患儿应警惕胃癌可能,必要时及早胃镜检查加活检以便及时治疗HP感染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中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将8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病变位置的5块胃黏膜组织,先后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 :61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4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43例,误诊3例,漏诊18例。二者总符合率为70.49%。另外,病理检查中,12例合并肠化生,19例合并非典型增生。分别对不同级别症状患者进行病理细致检查,不同症状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所不同。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不高,要求临床检查中对糜烂和溃疡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活检,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FujinonEG590ZW型胃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70例患者。结果放大内镜加FICE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92.6%和91.7%。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常规石蜡制片,予以HE和Giem染色。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符合率为75%,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只占总比例的25%,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内镜下确诊的148例慢性胃病时的念珠菌感染率,结果感染者33例(22.3%)。以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糜烂性胃炎并球炎及浅表性胃炎并球炎感染率高,分别为33.3%、33.3%、25%、40%及19.2%。念珠菌中以皱折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多见。诊断主要根据胃粘膜活组织作念珠菌培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同顾性分析胃镜检奁活检标本162例,观察胃黏膜的炎症、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变化及HP(HP IgG).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16、p53、K-ras和C-erb B-2基因的表达.结果: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而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依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顺序逐渐增加.HP感染率以胃癌最高,而在胃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检出率较低.结论:胃癌组织中癌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癌变胃病,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对更好的有效的诊治和预防胃黏膜异型增生提供客观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的50例患者进行病理形态学、内镜检测。结果:增生大小在0.5cm以上、形态平坦、弹性差、质地较硬的患者出现的癌变率较高。结论:高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应做胃部分切除或近期胃镜下活检随访,低度异型增生必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温胃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善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胃健脾活血汤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在治疗效果和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善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胃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的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诊到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该病时常反复发作,加之对病情缺乏了解,他们常出现猜疑和心理负担。慢性胃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浅表性胃炎(也就是非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的充血、水肿及糜烂;另一种则是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胃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目前认为,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断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进展,但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已经发生病变的黏膜病变可以逆转,尤其是已经发生肠化或异型增生的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