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新爱  周笑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0-163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ET、MC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3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6.38、49.10、34.51、25.77、32.23、34.68,均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t=10.10、13.18、23.85,均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38、6.98,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t=12.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ET及MCP-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疗程(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并作出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无效或恶化2例;对照组为81.82%,无效4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I具有显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26例)、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和20 mg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 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按照ACS治疗方案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周.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高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同时患者血浆MMP-2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治疗ACS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吴璐 《海峡药学》2016,(2):162-163
目的:探讨并对比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确诊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3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各对应组每晚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分别为辛伐他汀组服用辛伐他汀40mg,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瑞舒伐他汀组服用瑞舒伐他汀钙10mg,疗程均要求为14d。通过比较各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脂、血糖、肝功能、血清 C 反应蛋白( CRP)、血清肌酸激酶( CK)等指标,然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结果经过治疗后,各组的 TC、LDL-C、CRP等值及 NIHSS 均比治疗前低,HDL-C 值均比治疗前高P<0.05),3组治疗后的TC、LDL-C、HDL-C、CRP、NIHSS比较(P<0.05)。结论按常规剂量使用3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而且在改善神经功能、降血脂方面,瑞舒伐他汀最佳,阿托伐他汀次之,辛伐他汀再次之。  相似文献   

6.
张士杰 《北方药学》2018,15(4):44-4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IS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及日常生活评分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DL-C、TC、TG水平较对照组低,HDL-C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阿托伐他汀及拜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可改善血脂水平,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田静文  方颖  周爱英 《中国药业》2004,13(12):65-6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初期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探讨ACS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组,25例)、氟伐他汀治疗组(B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C组,2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NO,ET-1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治疗后3 d NO,ET-1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治疗后3 d NO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ET-1水平A,B两组治疗后虽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均可明显升高NO水平,对改善内皮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恩必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恩必普联合阿托伐他汀(联合组)治疗,与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他汀组)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NDS)比较。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显效率(75%)显著高于对照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S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必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显著提高疗效,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脑梗死患者,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脂及hs-CRP水平。结果 (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血脂及血清hs-CRP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脂及血清hs-CRP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能够降低疾病早期炎症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的原则分为3组,一组为A组(阿托伐他汀 10 mg qd,n=20),一组为B组(阿托伐他汀 20 mg qd,n=20),另外一组为C组(阿托伐他汀 40 mg qd, n=20),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有改善(P<0.05),且C组>B组>A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程度与剂量呈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辛军 《海峡药学》2012,24(3):97-9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CRP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结果 两组入院后血清CRP水平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治疗4d起而对照组从治疗7d起血清CRP水平较入院当日下降显著(P<0.05),治疗4、7、10、14d治疗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后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 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高血压患者急性脑出血,能有效降低CRP水平,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予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对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40例 ACI 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和 C 组各80例。A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B 组采用通心络治疗。C 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 H-FABP 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4d,3组 H-FA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 A 组低于 B 组和 C组(P ﹤0.05)。但 B 组和 C 组治疗后14d 血清 H-FAB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 ACI,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 H-FABP 水平,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及短期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两组均给予ACI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 mg t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阿托伐他汀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qd)。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入院第1、14天)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第1、14、90天)。结果:入院第1天及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MIF、IL-6、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入院第1天,两组间患者的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入院第14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第90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mRS评分显著偏低(P<0.05),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I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陈群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40-354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的疗效.方法:135例患者依就诊次序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贝那普利组(贝那普利,10 mg/d)以及联合用药组(每天20 mg阿托伐他汀和10 mg贝那普利).各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治疗12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压、血脂、血肌酐、24h尿蛋白量、尿酸和ALT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能显著下调患者的血压、血脂、血肌酐、24h尿蛋白量和尿酸(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能显著下调患者的血脂、血肌酐、24h尿蛋白量和尿酸(P<0.05),贝那普利组治疗后能显著下调患者的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量和尿酸(P<0.05).治疗后,与阿托伐他汀组或贝那普利组相比较,联合用药组患者的血脂,血肌酐和24h尿蛋白量的降幅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具有满意的疗效,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调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率达70.0%,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43.3%和6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IDL-C(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还明显降低CRP的浓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尽早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及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叶酸、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基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三组脑梗死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均给予叶酸片5mg,日三次口服;甲钴胺注射液500μg,日一次静脉注射.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乐)20mg日一次口服.疗程四周.分别于入院后24h内及治疗四周后晨起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结果:常规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1);阿托伐他汀、叶酸、甲钴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低血同型半胱氨酸,而且与叶酸、甲钴胺有协同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ACS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1次/晚;B组给予氟伐他汀80 mg,1次/晚;C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1次/晚,并加用普罗布考250 mg,2次/d.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清晨空腹取血,测定hs-CRP和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前3组间各项血脂指标及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血脂指标和hs-CRP水平较A组均降低(P<0.05),TC及HDL-C水平较B组均低(P<0.05),而TG及LDL-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C组中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各组hs-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或大剂量氟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ACS患者血脂及hs-CPR水平,尤以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10 mg的降脂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48例予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两月为一疗程.结果:血清总胆固醇降低26.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8%(P均<0.01);甘油三酯降低18.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1.5%(P均<0.05).结论:每天服用10 mg阿托伐他汀调整血脂,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