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军 《海南医学》2010,21(12):1-3
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分为有创和无创两大类,有创性方法包括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无创性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和心肌声学造影(MCE)、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检查即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等,通过无创性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是心脏影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综合分析评价上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探讨目前冠心病影像学诊断中检查方法的优选问题。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损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仍处于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冠心病并分析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种类繁多且进展迅速。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无创和有创两个方面。无创性诊断方法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核医学、心脏超声等;  相似文献   

3.
现代影像诊断技术包括CT、MRI、DSA、USG和PET等,把影像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肿瘤放射治疗有赖于肿瘤体积(GTV)的定位、三维放疗计划系统(3DTPS)的精确应用以及治疗计划靶体积(FTV)符合临床要求。这些都要求借助于CT、MRI和PET等高新技术手段,使目前放射治疗的临床解剖靶区及生物靶区更趋于接近临床放疗医生的实际要求。以下简介与放射治疗密切相关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济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早期CT影像检查与MRI检查(磁共振),并分析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CT检出患者共42例,检出率为64.62%,MRI检出患者共58例,检出率为89.23%。采用MRI检查诊断脑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CT检查诊断的效果,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CT检查诊断脑梗死的精准率不及MRI检查,但CT检查具有扫描快速、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禁忌证少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依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患者疑似为脑梗死时,应先早期行CT检查,及时对病情进行确诊。在CT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再采用MRI等检查方法联合诊断,以便于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5.
王冬梅  刘艳梅 《中原医刊》2005,32(15):82-82
近年来由于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日益普遍应用与发展,脑腔隙性梗死的诊断日益增多,发病率增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4年9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152例,(都是经CT及MRI影像检查中发现有小于1cm的低密度灶,或单个或单个散在性发生,诊断为脑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方法有US、PTC、CT、MRI及ERCP,其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已有很多文献报道。由于MRI尚未普及、US检查准确率相对较低及PTC、ERCP为有创检查等因素,CT已成为目前基层医院常用影像检查设备。本文收集30例梗阻性黄疸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讨论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125-127
目的探讨CT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0例冠心病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并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及检出时间。结果 CT影像扫描共检测出脑梗病例304例,检出率76.0%,梗死病灶总数603个;MRI共检测出脑梗病例359例,检出率89.8%,检查显示梗死病灶总数750个。MRI检出率高于CT影像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扫描检出时间为(12.2±3.7)min,CT影像扫描检出时间为(8.1±2.4)min,CT影像扫描检出时间明显短于MRI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CT影像检查诊断脑梗死的精准率不及MRI检查,但CT检查具有扫描快速、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禁忌证少等优点,因此仍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冠心病并发脑梗死症状可以采取CT影像检查与MRI检查相互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影像学诊断分为有创与无创性诊断两种,有创性诊断即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血管内超声波法(IVUS),无创性影像学诊断冠心病是心脏影像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介绍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脏CT、磁共振成像以及相应的负荷试验,以探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秦玲  沈小勇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217-217,223
目的:探讨MRI、CT影像对诊断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CT及MRI表现,15例作CT平扫加增强三期扫描,3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并作三期T1WI横断及冠状位扫描。将手术证实的15例病理与CT及MRI诊断对照,进行鉴别诊断。结论:在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影像诊断中,应合理应用CT及MRI的各种扫描技术及其综合诊断并注意与肾上腺瘤,肾错构瘤,腹膜后脂肪瘤等相鉴别。CT及MRI为肾上腺骨髓脂肪瘤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CT、MRI检查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14例。其中超声与CT 6例,超声与MRI 8例。结果 B超及CT显示半圆形密度均等肿块,MRI提示T1加权像中到高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结论 B超检查结合CT、MRI的联合应用能充分显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特征,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隆佰  邹伟明 《广西医学》2003,25(9):1668-167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诊断越来越准确 ,创伤性越来越小。特别是磁共振成像 (MRI)和多排螺旋CT(MS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冠状动脉及其病变的无创或低创显示 ,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崭新的有发展前途的手段。现就主要的几种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研究现状和优缺点综述如下。1 冠状动脉插管造影冠状动脉插管造影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或畸形的金标准 ,它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 ,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危险性 ,检查费用较高 ,所以无法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普查。随着导管技术提高 ,更安全的造影剂出现 ,影像设备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血管瘤的CT、MRI及DSA影像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诊断特点。方法:经影像诊断及血管造影分析证实的肝血管瘤58例,分析其不同影像表现,找出诊断依据并进行介入治疗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CT及MRI对肝血管瘤确诊率达97.2%,特异性为92%左右。进行介入治疗后病灶缩小者78%,无变化者占22%。结论:采用螺旋CT或MRI及DSA检查在定性方面有较大优势,不同方法之间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脏血管瘤的诊断水平,介入治疗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微创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心病影像学检验技术的优点、局限性。方法分析50例冠心病病例,均有胸片正侧位、B超、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10例,CTA28例,MR122例。结果胸片简单易行,无法定性;UCG、CT、核素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分别显示房室形态或功能;MRI“一站式”扫描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方法。结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影象技术的效/价比,优势互补,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创到有创,有选择性的发挥每种检查技术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效能。方法:选取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单项及联合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44例,均为原发性纵隔肿瘤;恶性肿瘤28例,均为纵隔型肺癌。Kappa检验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30,P=0.000);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92,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3,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于CT、MRI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型肺癌CT检查的影像特征:肿块均发生结节状改变,边缘不规则,多呈毛刺状、分叶状,可...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影像学检查是PTE最主要的确诊手段。其中包括核素扫描、CT、MRI和肺动脉造影。前三者为无创性检查方法。而肺动脉造影为PTE诊断的参比方法和“金标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单独的无创检查是既敏感又特异的。选择最初的检查手段往往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患者自身的特点。应以尽可能少的步骤尽快确诊或除外PTE。联合应用几种辅助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性,然而仍会有病人被误诊。CT及MRI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PTE的首选诊断手段,并且有取代有创性肺动脉造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合分析目前常规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临床价值及限度.方法 搜集完整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AD)病例,均有胸CR正侧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及MRI心脏多技术检查影像结果.结果 胸片检查:简便易行;但无法定性,没有明确临床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凭借其无创、简便、直观、可重复等优点在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冠心病诊断因缺乏直接确凿的征象;只能通过观察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推测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情况;作为冠心病临床筛查的首选.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能直观显像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程度和范围为诊断冠心痛的金标准;但该技术费用昂贵;存在创伤,有一定的危险性.多排螺旋CT(MSCT):为无创,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和行程,可为进一步经导管冠脉造影检查和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在评价伴有严重钙化的冠脉有无狭窄、冠脉支架再狭窄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限度.MRI心脏多技术检查:无创、无电离辐射、图像分辨率高及重复性好,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形态,可对心脏形态,收缩功能及心肌存活性进行评估,目前已成为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但MRI多技术扫描时间较长;需要多次屏气;装有心脏起搏器与心律严重不齐的患者不能完成检查是一缺点.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常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冠心痛中临床价值及限度.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像学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合理应用,由简便到复杂;选择性的发挥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最大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部CT和MRI在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诊断中的合理、联合应用。方法:分析42例临床证实的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CT及MRI在显示一氧化碳中毒对脑损害程度、病变部位、数目、大小、病变出现时间以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方面各有优势,72小时内脑实质病变检出率MRI明显优于CT(P〈0.01),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CT与MRI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影像诊断应注重CT和MRI的互补作用,合理应用CT、MRI检查对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性检查,加上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使该项检查在我国尚难普及。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临床症状、静息和动态心电图、各种运动试验等常规无创性检查。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项目较多,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无创性检查项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特征表现。方法 收集经B超、CT及MRI等影像诊断并接受介入治疗的8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5例为下腔静脉阻塞型,2例为肝静脉阻塞型,1例为混合型。结论 Budd-chlari综合征通过B超、CT及MRI等影像手段联合检查能明确诊断,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旨在介绍众多的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回顾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客观地评价各种影像技术临床应用的目的、优势、存在缺点和发展前景,特别介绍对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影像技术(如CT、MRI、介入等),也肯定了作为影像学基础的X线诊断在影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最新的影像技术,如MRI脑功能成像技术,MRI导航技术和分子影像学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