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的病例资料,CT检查者14例,MRI检查者9例,总结其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两组,即非实质性脏器组16例,实质性脏器组4例。典型CT、MRI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分隔状薄壁囊性病变,形态各异,爬行或塑型生长,少钙化,但位于肾上腺的淋巴管瘤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CT对于病变的钙化显示优于MRI,而MRI对病变的囊性特征、病变内成分的判断优于CT,并能完整显示囊壁及分隔。结论: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的影像表现有互补,二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腮腺区先天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3例腮腺区先天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CT和MRI资料,包括腮腺区单纯囊肿5例,表皮样囊肿8例、鳃裂囊肿9例、淋巴管瘤3例、淋巴上皮囊肿8例.结果 腮腺区先天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CT及MRI表现为多单发的腮腺内或腮腺旁囊性、界清、形态规则、无血供的肿块,但各自又有不同影像表现,其中单纯囊肿表现为无回声,表皮样囊肿和鳃裂囊肿囊壁可强化,表皮样囊肿一般位置表浅,较鳃裂囊肿小,鳃裂囊肿内可见典型分层征象;淋巴管瘤呈分叶状、可跨叶匍匐生长,边界欠清,CT可呈多房样改变,增强无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回声/密度/信号较前几者高.结论 超声、CT和MRI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密度/信号变化、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综合三种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腮腺区先天性囊性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对比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声象图与MRI影像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17例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和MRI图像特征.结果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超声和MRI特征表现为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内蔓延生长的多房囊性肿块,内见细条状分隔,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境界清,有占位效应.超声诊断15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88%;MRI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高频超声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变大小、形态、延伸范围,多数可做出定位、定性诊断;MRI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毗邻、包绕的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9例,CT平扫+增强7例;MRI扫描8例,其中6例增强;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回顾性分析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9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多房性肿块,囊性为主,病灶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4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MRI显示:液-液平征3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实质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USG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光团,CDFI示点片状红蓝血流信号。结论对颈胸部皮下血管淋巴管瘤,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对于病灶向纵隔内延伸应首选CT或MRI检查,三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特征,提高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特征,并分析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经外科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管瘤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D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淋巴管瘤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1例,结肠系膜2例,大网膜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软组织淋巴管瘤影像学特征以利于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软组织淋巴管瘤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X线检查,其中24例行CT检查(10例增强检查),35例行MRI检查(1例增强检查),2例患者同时行CT及MRI平扫检查.结果 57例病灶X线均见局部软组织肿大.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CT示弥漫性软组织肿胀伴多个点状低密度影;18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囊腔内水样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其中12例颈部病变沿颈部肌间隙生长,5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和1例单房囊性淋巴管瘤显示囊壁,分隔动、静脉期均见轻度强化(多见静脉期强化明显);13例海绵状淋巴管瘤MRI弥漫性软组织肿胀伴其内两端变钝,蚓状、匍匐状低信号,21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中15例为稍长T1长T2信号、1例单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混杂信号.结论 应用X线平片结合MRI联合检查模式为儿童淋巴管瘤最佳诊断方式,此模式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治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直肠间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直肠间质瘤的24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比较CT和MRI两种诊断方式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CT诊断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坏死或囊变、肿瘤边缘不清晰、有向远处脏器转移现象的概率分别为58.33%、37.5%、62.5%、25%,MRI诊断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坏死或囊变、肿瘤边缘不清晰、有向远处脏器转移现象的概率分别为66.67%、54.17%、50%、29.17%;MRI检查的准确度为91.67%较CT 66.67%显著较高(P0.05)。结论 CT与MRI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MRI对病灶成分的检出率及病灶浸润范围的检出率高于CT,CT与MRI检查能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脾脏痛变中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疾病的CT资料,包括脾结核1例,脾囊肿5例,脾转移瘤7例,脾囊性淋巴管瘤1例,脾血管瘤3例,脾梗塞3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极高,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显示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 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陆茵 《包头医学》2014,38(3):139-14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淋巴管瘤高频超声表现特征及误诊分析。方法 :收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瘤病变和16例淋巴管瘤病变,均行超声检查,回顾性的分析其超声特点及其误诊原因分析。结果:18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中17例病理与B超诊断一致,16例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中12例病理与B超诊断一致。结论:B超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血流变化,多数能定性诊断,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与淋巴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以及误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与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儿童1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MRI和CT影像学检查图像特征。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9例患儿中有11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大网膜囊,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CT图像显示病灶内壁都很薄且病灶内部形态不规则,囊性薄壁肿块为单房或多房,大的病灶围绕血管、胃壁及肠腔。部分病灶部位之间可见分隔,呈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剂后,囊壁与间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MRI图像显示病灶部位出现较长T1及T2信号。结论 MRI与CT检查能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反应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术前诊断及手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应用于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中,帮助医生诊断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膜瘤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平扫可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及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结论 两种检查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用合适的CT、MRI扫描技术,可清晰准确地显示脑膜瘤的范围、部位、形态及密度、信号特征,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信息和诊断论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MRI对于胰腺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临床确诊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肿瘤CT、MRI的表现进行诊断总结分析.结果 病变分布情况:4例位于胰腺体部,2例位于胰腺头、颈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主要影像特征5例表现CT平扫胰腺低密度囊性病灶,2例变现为实性病灶,MRI检查主要表现胰腺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及混杂异常信号病灶,病灶边界清晰或不清.后经手术、病理证实胰腺淋巴管瘤2例,脂肪瘤3例,畸胎瘤1例,胰腺淋巴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于诊断胰腺少罕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认识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12例患者中,11例进行CT检查,10例进行MRI检查,CT和MRI同时检查9例.结果 2例发生在少见部位,10例CT和MRI影像表现不典型.定位诊断均正确,11例定性诊断错误,1例未作定性诊断.结论 CT与MRI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万霞  毕纯龙  张蔚 《黑龙江医学》2008,32(9):646-648
目的探讨颈部囊性病变的CT与超声特征。方法搜集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病变,均行CT和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和超声特点。结果甲状舌管囊肿28例(45.16%),颈淋巴管瘤21例(33.87%),鳃裂囊肿13例(20.97%)。颈部囊性病变各有其好发部位,且病变CT和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颈中线附近、舌骨上下;淋巴管瘤多见于颈侧部、锁骨上,范围较广;鳃裂囊肿多见于中上侧颈部。甲状舌管囊肿及鳃裂囊肿呈单房性,淋巴管瘤多为多房性。结论CT和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对颈部囊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旨在提高早期胆囊癌的检出率,选择并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36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的超声、CT、MRI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肿块型24例,胆囊壁增厚型5例,腔内结节型7例,36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其中17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胆囊癌早期检出率仅为8.3%(3/36)。结论早期胆囊癌临床往往难以诊断,而主要依靠影像学确诊。超声及MRI对腔内病变显示明显优于CT,而合并周围脏器浸润的显示CT、MRI较清晰,若分辨血管及肿大淋巴结则MRI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MSCT及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累及的间隙、形态、结构、密度/信号及增强等表现。结果病变分别位于颈上、中、下部和颈浅间隙、颈动脉鞘间隙、颈深间隙,其中大部分位于颈中部(共20例)和颈动脉鞘间隙(共21例)。CT及MRI表现为多囊型28例,病变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内有分隔,沿颈部间隙蔓延;其中16例囊壁和分隔较薄,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囊内容物于CT呈水样密度,于MRI呈长TI、长T2信号。单囊型4例,病变较小,为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壁薄,增强壁轻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和信号与多囊病变相似。合并感染4例,其中多囊型3例、单囊型1例,囊壁及分隔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囊内容物密度/信号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囊壁及间隔中度强化。合并出血10例,其中多囊型9例、单囊型1例,CT显示囊内容物密度明显增高,于MRI呈T1及T2混杂信号,可见液液分层。结论 CT及MRI能显示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特征性表现,故对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分析普通×线.CT、MRI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方法 Ⅱ例病例,分别行普通×线、CT、MRI影像检查及诊断.对这些病例进行影像分析,与病理对照.结果 11例X线表现均为囊状膨胀性洛骨性骨破坏;6例MRI出现液一液平面;2例CT病灶内出现骨性分隔;3例CT表现骨皮质中断,骨包壳不完整.结论 普通X线,CT、MRI对骨细胞瘤的诊断各具特征,对这三种检查方法 认识及三种影像表现相互补充,对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提供更具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颅骨穿透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1例颅骨穿透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都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7例患者采取CT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CT和MRI检查,对7例患者采取MRI检查,比较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和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结果:CT和MRI的诊断价值均比较显著。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影像学表现都很典型,CT和MRI都有较高诊断价值,MRI的观察效果好于CT检查,CT较MRI有利于观察骨质改变和钙化,MRI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并对病变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在此病的治疗、诊断中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