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腰椎滑脱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常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腰椎滑脱严重时挤压到对应神经根时常产生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二便异常等症状。我院2007-06—2010-06应用RF脊柱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有神经受压症状Ⅰ、Ⅱ度滑脱患者24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10-2013-05我院神经门诊及住院的33例腰椎滑脱压迫神经患者,29例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患者,疾病诊断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另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腰椎滑脱压迫神经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5.7±3.13)岁;病程2~10 a。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56~74岁,平均(65.1±2.89)岁;病程3~9 a。正常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7~73岁,平均(61.1±2.31)岁;病程2.5~9.5a。3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3.
腰椎滑脱是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的相对位移。腰椎滑脱症是由在遗传性发育不良基础上关节突间部遭受反复的应力造成的。〔1〕 腰椎滑脱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2-3〕,是骨科的常见病,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为了去除产生疼痛的病因、提高植骨融合率,目前临床上提出应用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 °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0月对收治的38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椎体侧方滑脱与腰椎侧凸曲线变化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关于椎体侧方滑脱解剖学变化的详细报道。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凸所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改变。方法: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4~72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检查。通过腰椎冠状面重建CT图像测量椎体侧方滑脱距离,采用Aaro法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椎体旋转角度。结果与结论:椎体侧方滑脱在远端终椎非常多见,滑脱部位上端椎体向主弧曲线的凸面旋转,而下端椎体则向主弧曲线的凹面旋转。Cobb角平均值为25°,椎体侧方滑脱距离及旋转角度平均值分别为6.5 mm、6.7°,椎体侧方滑脱距离(X)与椎体旋转角度(Y)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s=0.63;P < 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腰椎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腰椎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并计算滑脱率,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出血量120 ml,住院时间7.22 d,术后随访10.83个月。手术融合41个椎体节段,范围覆盖L2~S1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增加,SF-36评分减少(P=0.002,0.000,0.000),腰椎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和滑脱率(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80.51±6.02)%,椎体融合率达92.22%且螺钉位置均良好。32例患者中1例术后感染、2例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一例死亡。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轻微、复位效果好、疗效确切,尽管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学习曲线较长、术中X线照射量较大等缺点,但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06-02/2007-10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及后外侧植骨360°融合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48例,其中单节段融合30例,二节段融合10例,三节段融合8例。置入前、置入后3 d及最终随访时常规摄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平片;并分别测量滑移率、滑移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根据下腰痛JOA评分标准计算其恢复率。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恢复率为71.2%,滑移复位率为91%,植骨融合率为100%。X射线平片示滑移椎均全部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等宿主反应,腰椎融合后,腰部伸屈功能部分受限。提示后路椎间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提高滑脱椎体复位及融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有限元的概念及其原理,总结了有限元分析法在腰椎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概述了不同术式、内固定器械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展望了有限元法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在脊柱外科的有限元分析多见于正常的腰椎模型,对术后病理状态的模型未见深入研究。 目的:建立L4/5滑脱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此模型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分布及模型稳定性有无显著性差异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方法:采集1名腰椎滑脱男性的腰椎螺旋CT数据借助mimics 10.01 软件,建立L4/5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baqus6.51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再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在上述模型上分别施加垂直压缩载荷以及前屈、后伸、左屈、右旋等力矩载荷,并测定各种载荷下椎弓根螺钉、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模型的位移,结果在SPSS13.0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模型在各种载荷中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螺钉与钛棒连接处,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旋转时最大,融合器应力集中分布在前段及后断。②对比在5种载荷下两种模型位移后路椎体间融合组均小于后外侧融合(P < 0.05)。实验建立了L4椎体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后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具有临床意义,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棘波分析地形图采用时域分析法,能够波图同屏显示棘波和痫灶。本文针对影像学方法CT/MRI和PET/SPECT及电生理学方法EEG/BEAM在癫痫诊断中的局限性,综述了棘波分析地形图原理及其在癫痫诊断、定位、疗效观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置入物的一类,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随着内固定器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材料构成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和人造橡胶复合物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在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原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诸如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对腰椎后柱结构的影响及其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制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等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临床适应证也有待于长期随访最终确证。  相似文献   

11.
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瘤、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有近20%的腰椎不稳症患者非重建治疗效果不理想,需经重建治疗,目的是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给予融合,以提高融合率, 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文章就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范围、特点和椎间融合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桡神经损伤的高频超声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探讨高频超声在桡神经损伤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肱骨骨折后并发桡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测,依据高频超声结果类型,给予其中28例行桡神经松解或桡神经修复手术治疗,8例进行保守治疗。结果按照神经巢状结构,神经瘤及外部组织压迫神经三方面,将神经损伤分为4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3例,Ⅲb型6例,Ⅳ型4例。31例恢复良好,5例未完全恢复者,给予功能重建术,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肱骨骨折后出现桡神经损伤患者,高频超声检测可给予提供神经损伤部位,程度及类型,且能提供损伤神经周边组织情况,且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高,有利于早期做出诊断,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技术在老年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3例患者术后均得到6—12月随访,显效25例;有效18例;本组43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放液试验症状改善患者手术有效率100%,术后患者步态障碍、尿失禁改善明显,智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影像学检查见脑室系统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腰椎穿刺放液试验是筛选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及预测手术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送检的脑脊液标本为血性脑脊液.由于其成因复杂,国内至今少有文献涉及并引起关注,成为临床检验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给临床诊断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或导致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效果。方法自1999-02~2007-01,选择28例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后路AF系统内固定,侧前方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结果所有病人早期均取得满意效果,28例病人经随访1~3年均达到满意和基本满意,无1例不满意。结论后路AF内固定,能使胸腰椎结核的椎体得到早期稳定,能促进椎体间骨性融合,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头颅CT显示为阴性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有助于对动脉瘤诊断。结论腰椎穿刺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胸腰椎前路手术中,植入物塌陷是影响胸腰段骨折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植入物塌陷、钉道松动、植骨不愈合、脊柱后凸畸形的缺陷更加明显。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于2004-01/2008-0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对象:20例中重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6例,女14例;年龄51~82岁,平均69岁。新鲜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3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人工椎体为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人工椎体直径10~35 mm,长度30~ 100 mm,呈圆柱状,中空直径3~12 mm,管壁厚度2.5~6.5 mm,椎体四周为直径2 mm小孔,人工椎体接触面积为78.5~176.7 mm2。固定物为佛山施太保公司的前路钉板系统,系钛合金材料。 方法: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取右侧卧位,根据骨折累及的节段不同而选用不同部位的切口,行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钢板内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植入体松动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高度及脊髓功能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 200~800 mL,手术时间2.0~3.0 h,术后患者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X射线片复查显示相邻椎体三四个月愈合,植入体无明显移位,重建的椎体高度丢失少。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术后3个月Cobb角、伤椎高度及脊髓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术后两次随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可增大植骨融合面积,减少局部压强,防止植入体松动下沉,有效恢复椎体的高度。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骨质疏松;生物材料;人工椎体  相似文献   

19.
背景:灵长类动物无疑是脊柱内置入物研究的最佳模型。然而,伦理和经济上的问题却限制了该类模型的广泛应用。杂种犬腰椎与人类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且来源容易,费用低廉,可以作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有益补充。 目的:测量犬腰椎相关解剖数据,探讨其作为腰椎前路内固定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实验犬9只,分别测量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并行犬用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观察置换后犬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犬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矢径、横径、高度自L1至L7逐渐递增,椎体高度远大于其矢状径。人工椎体置换后所有动物均成活,除1例因手术操作造成术后双下肢不全截瘫外,其余实验犬均在术后12~72 h内逐渐站立活动。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均证实术后实验犬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提示犬椎体模型设计合理、操作容易,费用低廉,可以就融合术后骨组织与内置入物的相容性及钛-骨界面上骨组织长入情况进行观察,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研究腰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实验诊断方法、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与鉴别诊断,寻找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就诊的2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病人脑脊液的病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蛋白质及生化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对神经系统疾病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追踪治疗效果对诊断进行验证。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脑脊液的性状、颜色、生化检验等检测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均会引起脑脊液的改变,只有对病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对症治疗,才能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