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及SAA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0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正常对照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AA,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血浆SAA、hsCRP水平冠心病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升高(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与hsCR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结论 SAA、hsCRP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志物,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EMP(CD31+/CD42b-)水平,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定baPWV,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748.4±102.1个/微升比847.4±86.4个/微升,P<0.01);冠心病组患者baPWV较对照组增快(1 931.1±328.3 cm/s比1 532.1±147.3 cm/s,P<0.01)。血浆EMP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r=0.42,P<0.01)。以baPWV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EMP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EMP水平升高,baPWV加快且与EMP水平呈正相关,血浆EMP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这种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9月-2007年12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NCHD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hs-CRP.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与SAP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作为稳定型冠心病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非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和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各100例,检测3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和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脏射血功能,使用冠脉造影术判断冠脉狭窄程度。结果 3组冠脉狭窄程度、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语言分析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关联。结论 髓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稳定型冠心病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ACS患者晨起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和SAP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不同上述指标也有所不同,急性闭塞组(AMI组)高于UAP组的三支病变组(均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均P<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增高(P<0.05).ACS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ACS组(P<0.05,P<0.01),且血小板活化程度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ACS患者CD62P、GPⅡb/Ⅲa、FiB-C及hs-CRP的浓度明显升高,且与冠心病类型和冠脉病变程度以及血糖水平有关系.高血糖状态可以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炎症反应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水平,探讨CD31bright/AnnexinV+内皮微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非冠心病患者2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结果 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显著增加(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之间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独立正相关(r=0.2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数量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增多,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损伤严重.CD31bright/Annexin V+内皮微粒水平增高可能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比较各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的差异;常规治疗,随访半年,记录心脏事件。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30.26±30.65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00±11.36μg/L)和非冠心病组(14.34±9.25μg/L)(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OR=16.92);血浆髓过氧化物酶高浓度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0例冠心病患者和24例对照男性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以年龄、体质指数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多项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32.9±9.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6±5.1μg/L,P=0.0001)。Logistic回归均显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一个显著性危险因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对照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0),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分为四等分,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每上升一个等分时,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2.5倍;Gensini积分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OR值为1.89。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和D-dimer水平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物,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36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1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48例,后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1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0例。非冠心病组166例。ELISA法测定血浆ET-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结果:冠心病组ET-1、EM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233,P=0.001)。ACS组EMP(547.405)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48.185)及SA组(429.890),亚组分析中UA组EMP(551.660)升高最为显著;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EMP无明显相关;AMI患者EMP与BNP、TnT、TnI间无明显相关;EMP与ACS患者短期预后相关(r=0.280,P<0.01)。结论:血浆EM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五聚体,属急性期蛋白,长期以来被看作急性炎症的一个指标。随着对炎症过程及炎症介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也有重要作用,血管壁损伤伴随对损伤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CRP是反映周身低度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当血管发生病变时,特别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即急性冠脉综合征时,血浆CRP水平明显升高。1CRP与冠心病徐会圃等[2]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且急性冠脉综合症组血浆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相关免疫细胞水平和血浆IL-10、IFN-γ水平,探讨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4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4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Treg细胞及相关免疫细胞水平和血浆IL-10、IFN-γ水平。结果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者比较,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及CD4+CD28-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CD2+8-T细胞、CD5+6NK细胞水平及CD4+/CD8+值降低,血浆IL-10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与血浆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浆IFN-γ水平呈负相关。CD4+CD2+5CD127-Treg细胞、CD4+CD28-T细胞、CD5+6NK细胞水平及血浆IL-10、IFN-γ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CD4+CD2+5CD127-Treg细胞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CXCL16与冠心病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16例、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组5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的血浆CXCL16、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MMP-2、MMP-9及细胞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CXCL-16、MMP-2、MMP-9及NF-κB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CXCH6、MMP-2及MMP-9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XCL16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368,P<0.05),与C反应蛋白(r=0.392,P<0.05)、MMP-2 (r=0.416,P<0.05)、MMP-9 (r=0.343,P<0.05)及NF-κB (r=0.447,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XCH6可能通过NF-κB调节MMPs的水平进而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介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D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细胞表达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99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及行PCI治疗,根据TIMI血流0~Ⅲ级分为A、B、C、D共4个亚组;同期选择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体检者580名为对照组。患者发病后24h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IFN-γ+双阳性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p-PLA2浓度。多元回归法分析TIMI血流与血清Lp-PLA2浓度、CD4+IFN-γ+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的关系。结果 ACS患者起病24h内的血清Lp-PLA2浓度、CD4+IFN-γ+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2±8.2)μg/L vs.(100.6±11.3)μg/L,P0.05;32.6%±5.8%vs.8.8%±3.2%,P0.05]。方差分析显示,A、B、C、D4个亚组PCI治疗后血清Lp-PLA2浓度、CD4+IFN-γ+双阳性细胞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IMI血流与血清Lp-PLA2浓度、CD4+IFN-γ+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r=-0.693,P0.05;r=-0.584,P0.05)。结论检测血清Lp-PLA2浓度、CD4+IFN-γ+细胞比例对斑块的不稳定性评价及预测PCI治疗中的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CD273/PD-L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细胞百分率,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273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以ACS组为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微颗粒CD31~+水平变化与老年人慢性左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老年慢性左心力衰竭患者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组,并纳入同期健康老年人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者和老年慢性左心力衰竭患者CD31~+的表达。结果随着NYHA的升高和LVEF的下降,CD31~+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348±42)个/μl;Ⅰ级组(478±40)个/μl;Ⅱ级组(659±42)个/μl;Ⅲ级组(846±43)个/μl;Ⅳ级组(1596±46)个/μl,均为P<0.01]。结论 CD31~+表达显著上调可能参与了老年人慢性左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测定脑钠肽与CD62P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P-选择素(CD62P)的水平,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入院患者分为冠心病(CHD)组和对照组(C组),CHD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小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小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小组21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抽取静脉血,BNP和CD62P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CHD组的血浆BNP水平(283±42)ng/Lvs(14±4)ng/L,P0.05和CD62P(9.4±3.6)%vs(3.3±1.4)%,P0.05明显增高。(2)CHD不同小组间血浆BNP和CD62P的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1.5、13.6,均P0.01),尤其AMI小组升高明显。(3)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N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r=0.62,P0.01)、CD62P(r=0.23,P0.05)呈正相关,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2,P0.01);CD62P与hs-CRP呈正相关(r=0.33,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3,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hs-CRP、LVEF与BNP呈独立相关(回归系数β分别为0.609和-0.412,均P0.001)。结论 (1)BNP和CD62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CD62P反应了冠状动脉的炎症状态,两者均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对CHD的诊断、治疗和危险分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血浆BNP水平与左室收缩功能及hs-CRP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PCI前后动脉系统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与支架血栓的关系。方法20例行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PCI组,另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者为对照组。测定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外周动脉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ⅡbⅢa(plate-let fibrinogen receptor expression,PAC-1)、P选择素(P-selectin,CD62P)及动脉血浆各时间点内皮素(endothlin,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在PCI组,术后6h与术前比较,PAC-1(2.626%±1.597%比1.388%±0.764%,P=0.001)、CD62P(0.363%±0.204%比0.213%±0.176%,P=0.007)、PAC-1+CD62P(0.261%±0.181%比0.133%±0.121%,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B2在PCI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84±190.43ng/mL比310.37±184.21mg/mL,P=0.021)。ET-1、FIB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存CAG组,上述各指标CAG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无MACE发生。结论对已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患者,PCI术仍可引起全身血小板激活,但对凝血功能及内皮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动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稳定型冠心病(CAD)患者动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43例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稳定型CAD、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22例CAG正常患者动、静脉(冠状动脉窦和贵要静脉)BNP浓度,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各组动、静脉血浆BN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2)ACS组动静脉血浆BNP浓度均显著高于CAG正常组和稳定型CAD组(P〈0.01);(3)稳定型CAD组的动脉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CAG正常组(P〈0.05),但静脉血浆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BNP浓度越高(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能是反映稳定型CA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