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梅艳 《中外医疗》2012,31(19):70-70
目的总结妇产科下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妇产科下腹部术后脂肪液化。方法根据患者切口渗透以及愈合的情况把25例患者给予换药、二期缝合以及微波治疗等方式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10-25d之间切口愈合,有3例患者实行了二期缝合治疗,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结论要针对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来制定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的措施,从而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切口的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总结分析16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16例患者全部治愈,4例行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结论: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应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及有效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方法: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3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下腹部横切口手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下腹部横切口手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的243例与缝合皮下脂肪的445例进行比较。结果不缝合皮下脂肪的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率较缝合皮下脂肪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切口裂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妇科下腹部横切口手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的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率低,建议不必常规缝合皮下脂肪。  相似文献   

5.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瑞祥  陈延林 《华夏医学》2008,21(1):108-10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脂肪液化的切口经处理均痊愈。其中切口渗液较少的30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d,平均为12d;切口渗液较多的32例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6~24d,平均为18.6d。结论: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复杂,注意对糖尿病的治疗,及时有效地引流,正确地手术操作,合理地使用电刀,对预防和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新方法.方法: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年龄22-35岁,术前均无明显并发症,手术方式为剖宫产,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对60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随机为两组,分别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和普通外科换药,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均要掌握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结果:采用渗液吸收贴治疗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换药愈合时间短.结论:泡沫敷料使用简单易行,降低由于每次换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可用于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预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方法 对368例上腹部手术患者行皮下、皮肤大间距间断一层缝合,并与279例上腹部手术患者常规缝合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368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9例,占总人数3 3%;对照组279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89例,占总人数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皮下、皮肤大间距间断一层缝合能较有效地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切口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总结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 全部3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妥善的处理,患者均痊愈.结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复杂,肥胖、营养不良、妊娠水肿、贫血、是否使用电刀,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术中缝合技巧,术后切口观察处理等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并早期处理,可以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观察15例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12~25天愈合,平均18.5天,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体型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长短,缝合技巧及术前软组织创伤等成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引流管引流、控制血糖、加强营养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部位脂肪液化的原因。方法:将1146例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液化组(63例)、正常组(1083例),对脂肪液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腹壁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缝合方法、电刀使用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壁脂肪层厚、合并糖尿病、缝合皮下脂肪、使用电刀是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大重视,积极预防脂肪液化。  相似文献   

11.
王志坚  李娟华  何艳红  陈淑滢 《广东医学》2013,34(10):1509-151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妇产科住院的246例具有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输血器管作为引流管,以20 mL塑料注射器持续负压引流。选取同期手术的具有同样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272例为对照组,手术切口常规缝合。观察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中横、纵切口间脂肪液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纵切口的脂肪液化率明显高于横切口(P<0.05);不同高危因素两组间脂肪液化情况比较,在高危因素肥胖、皮下脂肪过厚、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中重度贫血、同时存在两项高危因素以上中,对照组的脂肪液化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在高危因素下腹部手术史和妊娠高血压疾病中,两组脂肪液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对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明显作用。该装置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成本低,易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妇科切口脂肪液化8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5):429-429,432
目的:观察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妇科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88例病例,给予大黄、芒硝外敷切口,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大黄、芒硝外敷对良性肿瘤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效率为100%,恶性肿瘤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效率为88%,总有效率为94%.结论: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肯定,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2005年间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中随机抽取35例作为实验组,同时、同期手术未发生脂肪液化的腹部手术病例中随机抽取3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综合性、易感性诱发因素均可造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中除基础疾病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体型、体质、使用电刀、切口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类型、年龄、性别、有无合并症等危险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重视和加强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和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所在,而加强病房及手术室管理等综合措施可减少或避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有10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均予以庆大霉素或利凡偌(乳酸乳酸依沙Y啶)引流或敷切口换药,TDP照射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23例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9~37 d愈合,平均17.3 d,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体型较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及过度牵拉、术前软组织损伤等可能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橡皮片引流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23例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9~37d愈合,平均17.3d,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体型较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及过度牵拉、术前软组织损伤等可能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橡皮片引流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8.
郭振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89-299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1 月-2011 年6 月65 例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脂肪液化发生原因、治疗经验及预防措施.结果 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为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高频电刀使用及术中操作不当,其中肥胖约占52.3%,较其他原因明显为高.6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1 例细菌感染,平均住院时间(15.5±4.2)d.结论 针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进行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脂肪液化发病率,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6月19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对其诱因、治疗过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及最佳处理方法.结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咳嗽、肥胖、缝合、术后并发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密切相关,对19例患者行营养支持及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采用II期缝合,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医护人员在整个围手术期提起高度重视,避免高危因素的影响,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剖腹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32例脂肪液化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换药处理.结果 A组病人切口手术后7~10 天愈合,B组病人切口手术后10~15 天愈合.无一例行Ⅱ期缝合,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减少腹部手术的切口脂肪液化,能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