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及分型。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其中来源于胃11例,小肠6例,小肠及盲肠、结肠同时受累3例,结肠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部分行强化CT扫描、胃肠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结果 11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原发性9例,继发性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两类:1弥漫性胃壁增厚型7例;2局限性胃腔内肿块型4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共12例,原发性10例,继发性2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3类:1弥漫性肠壁增厚型8例;2肿块型3例;3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1例。结论 CT检查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提供病变部位、范围和类型,有无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信息,并可对病变进行准确分期,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6例小肠Crohn病的X线、CT和MRI表现,其中X线小肠灌肠13例,CT小肠造影15例,MRI检查13例(其中小肠MRI水成像和注气小肠灌肠分别为7例和6例),同时行X线小肠灌肠和CT检查7例,行X线小肠灌肠和MRI检查8例,行CT和MRI检查2例.结果:1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个节段性病变12例(92%),线形溃疡11例(85%),卵石征11例(85%),瘘管形成4例,不对称性病变伴假憩室样改变3例,误诊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3例.15例CT小肠造影表现为肠壁增厚15例(100%),强化增加13例(87%),多节段性病变13例(8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73%),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瘘管形成3例.13例MRI表现为肠壁强化增加13例(100%),肠壁增厚12例(92%),多节段性病变11例(85%),肠管周围蜂窝织炎9例(69%),炎性肿块6例,瘘管2例.CT和MRI均未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结论:X线小肠灌肠易于显示小肠Crohn病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的特征性改变,对小肠Crohn病的初次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明确显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CT和MRI均难以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但可明确显示病变肠壁及其周围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小肠淋巴瘤,8例位于回肠(包括回盲部),2例位于空肠。10例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2例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明显环形增厚,肠管不狭窄且明显扩张;5例呈浸润型,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息肉肿块型2例,肠腔内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致肠腔变窄,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未见坏死。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或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8例,或无明显强化1例,其中2例内部可见血管被肿瘤包绕,1例并发穿孔。结论掌握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间质瘤、小肠癌及小肠Crohn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23例十二指肠、空迥肠和结肠病变的CT表现与钡剂造影检查比较及漏误诊原因。CT的价值在于配合钡剂造影和内窥镜直接显示肠壁和向壁外发展的病变,确定病变性质及病变向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状况。肠道病变的CT基本征象是肿块与肠壁增厚。本文CT确诊有14例,误诊5例,诊断不明4例  相似文献   

5.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8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结果 11例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4例,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在7例,其中1例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4例。CT初诊肿瘤检出9例,定性诊断准确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结果:4例经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其中胃2例、小肠1例和结肠1例;2例胃淋巴瘤胃壁分别呈弥漫性增厚及局限性增厚,1例黏膜累及并伴有溃疡,胃壁均匀轻~中度增强,1例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小肠淋巴瘤呈多节段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壁及肿大淋巴结均匀明显增强,1例回盲部结肠淋巴瘤呈偏侧性肿块伴管腔狭窄,病灶均匀轻~中度增强。结论:CT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X线、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X线、CT资料,其中原发性36例,继发性5例.胃22例,肠道19例.归纳总结其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41例中除5例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后未继续分型,余36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来源33例(91.7%),T细胞来源3例(8.3%).胃淋巴瘤的X线表现及特征有:孤立充盈缺损区内有增粗隆起的胃黏膜,并与正常胃黏膜移行相连;充盈缺损区内有结节状隆起的"鹅卵石征";龛影周围环堤的内外缘光整;胃壁广泛浸润,胃腔不狭窄或狭窄不明显;胃内跳跃病灶,病灶之间是正常胃结构;病变区胃壁柔软或有一定舒缩变化;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明显增厚,厚度1.1~5.8 cm,平均2.5 cm,增厚的内缘呈波浪样或分叶状,外缘清楚,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并发现"肿瘤覆盖黏膜征".肠道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及特征有:肠壁厚度2~6 cm,平均3.4 cm.病灶长度7~10 cm或广泛难以测量.增厚的肠壁内缘高低不平,可有不同程度狭窄,但梗阻不明显,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特征性表现是肠壁呈动脉瘤样扩张.结论胃肠道淋巴瘤有较明显的X线、CT表现及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2例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例肠道MALT淋巴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近几年国内文献报道的肠道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超声声像表现。结果肠道MALT淋巴瘤临床及超声特征为:①年龄在50岁以上,病程长,进展缓慢;②肠壁明显增厚或肠壁肿块样回声,局部回声均匀减低,内部彩色血流异常丰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MALT淋巴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可在该病与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鑫  李月河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90-1492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消化道间质瘤中发生于食管1例,胃15例,小肠3例及结肠2例。X线钡剂造影:6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8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显示为外压性改变。CT检查:腔内外生长之肿块密度均匀者12例,内见液化坏死区6例,肿瘤内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17例肿瘤不均匀强化或外围性强化,3例较均匀强化。结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常见,CT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和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18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12例进行CT扫描检查。1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CT见肠壁增厚12例,肠腔扩张与狭窄8例,其中4例单纯狭窄,溃疡2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3例。消化道造影见肠管扩张与狭窄交替16例,瘘道3例。结论 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恶性淋巴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对于估计病变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方法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3例恶性和7例良性全做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又经CT扫描检查。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13例恶性,7例良性),充盈缺损19例,(13例恶性,6例良性),肠梗阻13例,(10例恶性3例良性),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f22例恶性)。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黏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5例回盲部血吸虫肉芽肿,其中1例癌变。其影像学表现:(1)大小不等,边缘光滑,凸入腔内较深的息肉样充盈缺损.(2)息肉样充盈缺损的颗粒之间被挤压聚集的条索状粘膜纹。(3)回肠末端受累时粘膜粗乱或/和息肉样充盈缺损,无粘膜破坏是与癌肿鉴别的重要征象。充盈缺损周围粘膜增粗在鉴别诊断中也有参考。钡剂灌肠结合CT扫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特征及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表现,并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CT仿真支气管镜(VB)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根据病灶的MS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①管腔内窄基底息肉样结节型;②管腔内广基底结节或肿块型;③单纯沿管壁浸润增厚型;④管腔内外肿块型。29例中,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管腔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轮廓光滑,呈窄基底与管壁相连,局部管壁不增厚。低度恶性肿瘤17例表现为广基底结节或肿块或沿管壁浸润增厚为主。恶性肿瘤5例CT表现为管腔内外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此外2例炎性假瘤和1例气管硬结病患者亦具有良性病变的CT特征。结论:MSCT薄层横轴位及MPR、VR、VB图像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病变的形态特征,定位准确,根据病变不同CT表现亦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影像学信息。MSCT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实用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我院诊治的肠系膜动脉栓塞22例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CT直接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6例,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累及肠系膜动脉开口处2例,肠系膜血管周围渗出5例,节段性肠壁肿胀、增厚,肠腔扩张,肠壁强化明显减弱或延迟强化20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行腹盆部CT平扫,5例在淋巴管造影前做过CT平扫加增强,3例淋巴管造影、CT平扫后进行了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腹膜后、髂部淋巴管走行迂曲,不同程度扩张,结构紊乱,动态观察向肠系膜反流4例,3例可见对比剂直接进入肠腔内。直接淋巴管造影后行CT平扫,21例均可见向对侧腰干反流,9例向肠干反流。15例患者有节段性肠壁增厚,8例增强扫描,显示5例小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2例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1例肠壁未见增厚。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与造影后CT联合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病理资料,其中粘液样表皮癌(MEC)11例,腺样囊性癌(ACC) 10例及类癌7例.24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CT平扫,6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仅行PET/CT扫描.结果:11例MEC,CT表现为宽基底腔内结节9例,腔内外肿块2例.10例ACC呈管壁弥漫管壁增厚5例,腔内结节4例,腔内外肿块1例.7例类癌为腔内外肿块4例,腔内结节3例.MEC与类癌均明显强化.8例ACC,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2例.7例SUV值范围约2.1~8.9.结论:原发性气管主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EC及类癌多为腔内或腔内外结节伴明显强化.ACC多为弥漫管壁浸润型伴轻度强化.SUV值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