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病72h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检查。对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按如下公式计算脑血流的不对称指数(AI):〔(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100。入组患者根据不对称指数分为轻度(AI≤5)、中度(510)组。发病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分析低灌注程度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卒中史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TIA患者,根据低灌注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三组间在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低灌注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上与未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能观察TIA患者脑血流情况,可评估TIA预后。对于低灌注程度严重的患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更大,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CT灌注(64-SCTP)成像对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64-SCTP检查及头颈部64层CT血管造影(64-SCTA)检查,其中,前循环TIA 11例,后循环TIA 9例,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0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CTP有13例CT脑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其中10例前循环TIA患者发现灌注异常区,TTP、rCBF、MTT值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CBV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3例后循环TIA患者发现枕叶有灌注异常;CTA发现10例前循环血管狭窄,6例后循环血管狭窄;结论:脑64-SCTP成像可以用于评价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脑64-SCTP结合头颈部CTA对TIA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单侧或以单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不同发病时期脑梗塞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特点.方法:将51例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Ⅰ、Ⅱ及Ⅲ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显像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结果;将51例患者按有或无侧枝代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和代谢变化与侧枝代偿间的关系.结果:三组中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均减低的患者占78.43%,除此之外,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还可表现为增高、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或无侧枝代偿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χ2=0.744,P=0.388).结论:脑梗塞患者的缺血半暗带以低灌注、低代谢为主要表现,灌注及代谢变化与检查距发病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内代谢的改变.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5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23例卒中患者及45例正常人,同时获取患者临床及神经系统方面的资料.患者均在症状发作后3 d内行1H-MRS扫描.结果 在非梗塞区域TIA患者NAA/Cho在症状半球(1.33±0.38)明显比非症状半球(1.51±0.41,P<0.05)及对照组(1.58±0.17,P<0.001)低,症状半球Lac/NAA(0.78±0.18)明显比对照组(0.00±0.01,P<0.05)高;TIA患者症状半球(P<0.05)与非症状半球(P<0.05)Lac/NAA均明显比卒中患者低;有TIA发作史的TIA患者,症状半球(P<0.05)与非症状半球(P<0.05)NAA/Cho均明显比首发TIA患者低;DWI阳性的TIA患者症状半球(P<0.001)与非症状半球(P<0.001)Lac/NAA均明显比DWI阴性的TIA患者者高.结论 TIA患者的神经症状是短暂的,但是脑内的代谢改变至少持续至症状发作3 d.这些代谢改变并不局限于症状半球及缺血邻近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心肌代谢显像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7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6±8)%]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进行随访,计算室壁瘤部位、非室壁瘤部位以及左心室心肌灌注和代谢积分,以及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MMS≥2.0为心肌存活.室壁瘤部位心肌不存活者中,药物治疗为组1,手术治疗为组2;室壁瘤部位心肌存活者中,药物治疗为组3,手术治疗为组4.心源性死亡和心脏事件为随访终点.以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 组1至组4患者例数分别为14,23,10和23例.随访1~105(72±32)个月,16例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组3的心源性年死亡率为11.6%,高于组4的1.5%(X2=12.87,P<0.0001),也高于组1的4.8%(X2=4.13,P<0.05)和组2的2.2%(χ2=10.46,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室壁瘤部位的MMS[风险比(HR)1.40,95%可信区间(CI)为1.11~1.75,P=0.003]和血运重建术(HR 0.35,95%CI为0.18~0.69,P=0.002)是预测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和99Tcm-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于室壁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及长期预后估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胸腺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胸腺上皮肿瘤(TE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TET患者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结果,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分析及半定量方法[肿瘤/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比值(TLR)]。按WHO TET病理学分类结果将患者分成3组(高生存率组,包括A、AB、B1型;中生存率组,包括B2、B3型;低生存率组,包括胸腺癌);同时将^18F—FDG显像结果与增强CT影像进行对比,TLR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测Ki67标记指数(细胞增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组间TLR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阳性率91.9%(34/37);(2)3个不同生存率组TL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生存率组TLR依次为:1.42±0.27,2.13±0.74,3.00±1.19,F=9.99,P〈0.05);(3)TLR与Ki67标记指数有明显相关性(r=0.613,P=0.002);(4)^18F-FDG显像发现2例增强CT未发现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前胸壁和右锁骨上淋巴结;(5)共有4例伴发重症肌无力。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有助于WHO TET病理学分类和发现更多的TET侵犯、转移灶;可以用^18F—FDG在TET的浓聚程度反映细胞的增殖活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所示全身骨髓代谢弥漫性增高临床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在该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发现全身骨髓代谢弥漫性增高且已确诊的病例66例,分析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临床病程随访和病理结果分析。选择7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骨髓代谢增高组和对照组的骨髓SUVmax和SUVmean以及纵隔SUVmax和SUVmean,并计算最大值比(SUVmax/纵隔SUVmax)及平均值比(骨髓SUVmean/纵隔SUVmean),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全身骨髓代谢弥漫l生增高原因有:近期升白细胞药物注射史27例,血液病21例,发热18例。(2)将上述3组及对照组SUVmean比(3.076±1.955,3.633±2.405,2.546±0.791,1.026±0.190)进行方差分析,F=34.4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3组骨髓代谢增高组进行多重比较,P均〈0.001,提示对照组与骨髓代谢增高组的SUVmean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SUVmean比将骨髓代谢增高的程度分为2级:轻度(SUVmean比2.0—3.0)和重度(SUVmean大于3.0)。(4)3组骨髓代谢弥漫增高组中部分患者会伴有肝脾肿大及代谢增高,较常见的为血液病和发热。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较敏感和准确地观察全身骨髓代谢的改变情况,良性和恶性病变均可引起骨髓代谢不同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结节病18F-FDG PET显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结节病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特征。方法  2 4例结节病患者 ,其中有临床症状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者 5例 ,无临床症状、结节病抗原 (Kveim)试验阳性者 19例。均有胸部CT检查结果。行1 8F FDGPET显像 ,经计算机重建获得冠状、横断、矢状断面图像 ,采用目视法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形态 ,计算标准摄取值 (SUV)。结果 目视法见 2 4例患者病灶均分布于双侧肺门和纵隔 ,呈结节形串珠状连接 ,其中 1例有症状患者还伴有左侧腋窝1 8F FDG摄取增高灶。 5例有症状患者 ,结节大小为 ( 2 .16± 0 .67)cm ,SUV为 2 .68± 0 .5 8;19例无症状患者 ,结节大小为 ( 1.5 5± 0 .2 1)cm ,SUV为 1.46± 0 .2 4,前者结节大小明显大于后者 (t =3 .5 4,P <0 .0 1) ,SUV明显高于后者 (t =7 3 8,P <0 .0 1)。 2 4例中CT检查仅发现 1例肺门及纵隔病变而提示为结节病。结论 病灶分布于双侧肺门和纵隔 ,呈结节形串珠状连接为结节病1 8F FDGPET显像特征。有临床症状者 ,结节病灶大小大于无临床症状者 ,1 8F FDG摄取亦高于无临床症状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4 6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CT和 (或 )MRI、头皮EEG及18F FDGPET检查。结果  4 6例患者中 86 95 %(40例 )PET显像有异常代谢灶 ,其中低代谢灶 3 1例 ,高代谢灶 9例。而CT和 (或 )MRI仅 5 6 5 2 % (2 6例 )异常 ,EEG 82 60 % (3 8例 )异常。 9例示局限性高代谢区患者 1周后在确认检查前后 12h均未发作的前提下再次行PET检查 ,结果发现其中 7例同一部位出现低代谢区 ,另 2例代谢也有所降低。结论 18F FDGPET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和 (或 )MRI和头皮EEG ,尤其在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各检查 1次 ,或延长发作后检查时间 ,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 2O(笑气)滥用所致脑血流量(CBF)的改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间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24例笑气滥用患者[男9例,女15例,年龄18~32(24.0±8.9)岁]脑血流灌注显像图,计算各脑区(基底节、脑中央区、小脑、扣带回、额叶、内侧颞叶、枕叶、顶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的病变检出率,探讨两种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将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单侧血管病变组和双侧血管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比较78例患者两种显像结果发现,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03%、76.92%(P=0.016),差异有显著性。单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PWI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37%、79.07%(P=0.243),差异无显著性。双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PWI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29%、74.29%(P=0.02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单侧脑血管病变组,脑血流灌注显像与PWI敏感程度相当;而在双侧脑血管病变组,脑血流灌注显像较PWI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SPECT技术探讨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继发性缺血灶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用SPECT显像观察原发灶缺血体积、血肿周围及脑部其他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减低区变化.结果 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原发灶缺血体积明显缩小,前者比后者更明显;原发灶及远隔部位缺血灶局部脑血流增加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灵敏地反映治疗前后局部脑血流变化,可用于药物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潘生丁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 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均进行了静息和潘生丁负荷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间隔时间1周内。显像剂为^99Tc^m-双半胱乙酯(ECD),仪器为Elscint Apex Sp-6 SPECT仪,潘生丁剂量按体重0.56mg/kg。结果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静息及负荷显像探测脑缺血性病变的灵敏度及不对称指数。结果 潘生丁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缺血性脑血管病判断病变的灵敏度可由静息时的58.3%提高至83.3%。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负荷试验可将静息时的灵敏度从46.7%提高至73.3%,对照组负荷前后不对称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组不对称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患者组负荷后脑血管呈不同的反应类型。结论 潘生丁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脑血管病变的检出,有望用于探测脑血管储备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WD)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特征.方法 对13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WD患者和1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脑18F-脱氧葡萄糖(FDG)PET静态显像,采用视觉分析、半定量分析和统计参数图(SPM)分析方法判断FDG PET显像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W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WD患者FDGPET脑静态显像示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放射性摄取较对照组对称性减低,前者比后者更明显;大脑皮质、丘脑、小脑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对称.WD患者豆状核和尾状核与大脑皮质放射性比值(0.95±0.05和1.02±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26±0.05和1.17±0.05,t=15和8,P均<0.05),WD组豆状核与尾状核的放射性比值(0.93±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0.06,t=9,P<0.05),丘脑和小脑与大脑皮质放射性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D组:0.99±0.06和0.98±0.06,对照组:1.00±0.05和0.99±0.05;t=0.7和0.8,P均>0.05).结论 WD患者FDG PET脑静态显像特征为双侧豆状核和尾状核放射性摄取对称性减低,豆状核放射性摄取减低程度比尾状核更明显,FDG PET脑静态显像对鉴别诊断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的WD患者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病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记忆功能状态,并探讨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评价甲亢患者记忆功能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为甲亢的患者[病例组: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9.27±10.58)岁]、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8名,女20名;平均年龄(35.80±9.41)岁]进行前瞻性研究。病例组分成短病程组(病程≤6个月,n=15)和长病程组(病程〉6个月,n=22)。应用韦氏记忆量表评估记忆力,划消试验评估注意力,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抑郁、焦虑情绪。同日行^99Tc^m-ECDSPECT静息态脑血流灌注显像,组间脑血流灌注比较应用SPM2.0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记忆量表总分(92.27±17.50与101.75±11.70)、记忆商(91.32±17.76与100.29±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和-2.421,均P〈0.05)。长病程患者量表总分、记忆商与对照组(88.77±16.69与101.75±11.70,86.18±16.73与100.29±9.43)比较均减低(t=-3.231和3.770,均P〈0.05);短病程患者量表总分、记忆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和-0.754,均P〉0.05)。长病程患者记忆商较短病程患者明显减低(86.10±17.13与98.87±17.00;t=2.212,P〈0.05)。SPECT显像甲亢患者边缘系统存在较大范围血流灌注减低区,长病程组血流减低范围大于短病程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注意力得分、血清FT4以及左丘脑枕、左外侧膝状体、右杏仁体血流灌注减低是甲亢患者记忆力的影响因素(b=-0.393—0.685,均P〈0.05)。结论病程较长的甲亢患者记忆功能明显受损,脑血流灌注显像能够反映甲亢患者记忆受损相关脑区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后心肌血流、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于发病后 4周行延迟PTCA ,术前 (急性期 )及术后 (慢性期 )分别行2 0 1 Tl、1 2 3I β 甲基碘苯脂十五烷酸 (BMIPP)SPECT显像及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心肌显像。将左心室分成 13个节段 ,采用 4级评分法对2 0 1 Tl、1 2 3I BMIPP显像放射性分布进行视觉评价 ,两者得分差为2 0 1 Tl BMIPP不匹配。在血流减低部位 ,定量测定1 8F FDG摄取。慢性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急性期心肌血流 脂肪酸代谢不匹配的节段 ,1 8F FDG摄取率明显高于匹配节段 [(76 .5± 10 .6 ) %和 (4 5 .8± 8.6 ) % ,P <0 .0 1],慢性期两者无明显差异。冠状动脉非再狭窄患者其慢性期2 0 1 Tl BMIPP不匹配 (0 .2 5± 0 .4 2 )及1 8F FDG摄取率 [(5 2 .1± 8.1) % ]较急性期 [0 .36± 0 .5 1和 (72 .8± 9.8) % ]明显降低 (P均 <0 .0 1) ;冠状动脉再狭窄患者其慢性期与急性期比较 ,2 0 1 Tl BMIPP不匹配及1 8F FDG摄取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PTCA前后心肌血流 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 ,可间接预测PTCA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0T常规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TIA患者分别行常规头MRI(T1WI、T2WI)、DWI、PWI、头颅MRA及颈部MR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发现23例(36.5%)DWI异常,其中17例(27%)T2WI与DWI均显示在同一部位;PWI显示40例(63.5%)异常;PWI异常率明显高于DWI异常(χ2=20.83,P=0);MRA示颈部或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1例(49.2%),中度狭窄25例(39.7%),正常-轻度狭窄7例(11.1%)。症状持续时间≥1h者T2WI、DWI及PWI阳性率高于持续时间<1h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A所示动脉狭窄程度与PWI异常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部分TIA间歇期的脑血流灌注异常,部分TIA已经发生脑梗死。应重视TIA的处理以防止TIA复发及脑缺血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