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食管的黏膜下肿块(submucosal tumor,SMT)中,有一部分为来源于食管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eosal resection,EMR)治疗。我院行该项治疗2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女,45岁。两月来中上腹部隐痛,进食稍有梗塞感,食后呃逆。体检无异常。X线钡透检查食管壁略僵直,边缘光整,管壁轻度扩张。贲门轻度狭窄,钡剂通过轻度受阻,上方见一约2cm×2cm局限充盈缺损,边缘不光滑,诊为食管癌。内镜检查见:距门齿45cm处,贲门右侧壁小弯侧管壁有一局部粘膜下隆起肿块,钳取有移动感,约1.5cm×2c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是一种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肿瘤,有学者提出其为癌前病变,并常与其他部位肿瘤同时存在。我院成功地经内镜诊断和治疗食管乳头状瘤患者22例,分析其镜下诊断特点及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分析研究经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常规胃镜、EUS等检查结果.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或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后随访2~36个月,平均14.3个月,以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9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常规胃镜和螺旋CT对食管平滑肌瘤无特异性诊断作用.116例分别接受内镜(111例)或外科手术(5例)摘除治疗,101例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EUS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7%.随访75例未治疗者和116例治疗者,发现前者病灶无明显变化,后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EUS对该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内镜诊治食管乳头状瘤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直径不超过5mm,因其组织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增生成熟的鳞状上皮,故称为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简称食管乳头状瘤。过去一直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比较罕见,近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为探讨其发病情况、内镜下形态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对我院内镜室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3年间经胃镜检出并摘除的120例食管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管平滑肌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既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食管平滑肌瘤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及内镜超声在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s,E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3-07/2008-10经内镜电切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EP患者49例,均行胃镜检查,其中24例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其常规胃镜表现、内镜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的关系.结果:49例行胃镜检查的EP病例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占89.8%),呈羽毛状或乳头状隆起,表面呈絮状或细颗粒状,色灰白,多为单发,大小0.3-0.6 cm;2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EP患者中有17例EUS诊断为食管乳头状瘤(占70.8%),6例EUS诊断为炎性增生或息肉(25%);其典型EUS声像图特征为起源于黏膜层的均匀等回声,边界清晰,向腔内突出.结论:EUS能清晰显示EP起源层次和侵犯深度,可用于判断其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1.
食管平滑肌瘤较少见。我院自1972年2月~1990年10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25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分析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8~56岁;位于上段4例,中段10例,下段11例。本组病史最长10年,最短3天。有吞咽不畅或阻挡感16例,胸骨后不适、胸闷撑胀感2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6岁,因胸骨后不适5d于我院行超声胃镜检查。胃镜下见食管距门齿30cm处-1.2cm×2.0em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亚蒂(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变起源于黏膜层,突向腔内,局部固有肌层结构正常(图2)。  相似文献   

13.
内镜超声检查能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是目前公认的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最佳手段,可以准确地显示出黏膜下病变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起源层次等.我们在行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病变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食管上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位于食管下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而且起源于黏膜肌层的病变直径多较小,而较大的黏膜下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管低回声病灶的内镜下特点及病理表现。方法对超声微探头检查发现的650例食管低回声病灶的部位、距门齿的距离、病变层次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男女分组,观察两性别间的差异。结果食管低回声病灶男性比女性多见,男∶女为1.69∶1,男性以胸中下段多见,而女性以胸中上段为多。病灶主要位于黏膜层399例,肌层235例,女性患者病变在黏膜层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组。137例病灶行内镜下切除,130例为平滑肌肌瘤,其中15例行免疫组化检查,1例明确为间质瘤。结论食管黏膜层的低回声病变,以平滑肌肌瘤常见,间质瘤少见,病灶部位于胸中段最为常见,在病变的位置,起源上男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于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肿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胸外科手术,但是创伤较大。过去也有尝试应用ESD切除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报道,但其操作难度大、风险较大。近几年出现了隧道式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报道,但该方法也存在术中无法找到病灶的问题,甚至可能误伤大血管。我们尝试采用内镜超声辅助下隧道式ESD来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榆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endoscopi cultrasonography,EUS)的使用,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发现率明显提高。对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以往采用外科手术或胸腔镜切除为主,近年随着内镜操作技术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内镜超声在诊治食管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及其邻近的周围结构。近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对EUS在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就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3.0cm,平均(1.25±0.70)cm。切除率96.3%(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118例食管良性肿瘤(EBT)中,息肉36例,血管瘤27例,平滑肌瘤25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2例,囊肿2例,黄色瘤1例,不明肿物15例。作者认为EBT并非罕见,内镜是诊断EBT的主要手段,部份病人尚可通过内镜获得治愈。EBT虽呈良性过程,但极少数可能复发或恶变,因此有必要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