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D100大孔树脂、PRP-512A大孔树脂、MCI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方法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波谱学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川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甲氧基-5-羟基苯丙酮(1)、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2)、1-(3,4-二羟基苯基)-1-戊酮(3)、4,7-二羟基-3-丁基苯酞(4)、阿魏酸(5)、臭矢菜素B(6)、(Z)-藁本内酯(7)、洋川芎内酯A(8)、3,4-二甲氧基苯丙酮(9)、4-[(E)-3-乙氧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10)、洋川芎内酯I(11)、洋川芎内酯H(12)、4-羟基-3-丁基苯酞(13)。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川芎饮片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川芎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为进一步研究川芎化学成分在四物汤配伍中的药理作用,我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川芎饮片进行了成分研究,现报道如下。1样品及挥发油的提...  相似文献   

3.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化学成分。方法溶剂提取,色谱分离,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为:芥子酸(sinapic acid,Ⅰ)、β-谷甾醇(β-sistosterol,Ⅱ)、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Ⅲ)、阿魏酸(ferulic acid,Ⅳ)、4-羟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Ⅴ)、孕烯醇酮(pregnenolo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溶剂提取,色谱分离,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川芎干燥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3′,6,8′,3a-二聚藁本内酯(1)、Z,Z-6′,6,7,3′a-二聚藁本内酯(2)、4-羟基-3-丁基-苯酞(3)、洋川芎内酯I(4)、5-羟基-3-亚丁基苯酞(5)、孕(甾)烯醇酮(6)、单棕榈酸甘油酯(7)、川芎三萜(8)、琥珀酸(9)、阿魏酸(10)、咖啡酸(11)。结论:化合物1、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运用圆二色谱(CD)技术确定了化合物1、2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药材GAP基地产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国家中药材GAP基地"川芎GAP都江堰示范基地"种植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42个色谱峰,鉴定了6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36%。总结了川芎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主要存在侧链断裂脱烯/烃和开环脱水再脱羰基两个电子轰击裂解途径。并以此为依据,推测了4,5-二氢-3,1′-二羟基-3-戊基苯酞的结构。结论:"川芎GAP都江堰示范基地"种植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苯酞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4,5-二氢-3,1′-二羟基-3-戊基苯酞为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宏民  鲍峰玉  阎学斌 《中草药》2002,33(6):493-494
目的:寻找马鞭草中药用活性成分,方法:分离鉴定马鞭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结果:从马鞭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3个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熊果酸(I),3α,24-二羟基齐墩果酸(II),7α,22S-二羟基谷甾醇(Ⅲ),结论: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川芎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1),咖啡酸(2),东莨菪素(3),芹菜素(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和葡萄糖(8)。结论:1~8均为从川芎的地上部分首次分到,3~8均为从川芎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8.
瞿麦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汪向海  巢启荣  黄浩  王霆 《中草药》2000,31(4):248-249
从石竹科植物瞿麦Dianthus superbus,L.中分得6种成分,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大黄素甲醚(pjyscion,1)大贡素(emodin,Ⅱ),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Ⅲ)、3-(3',4'-二羟基苯基)丙酸甲酯(Ⅳ)、β-谷甾醇苷(Ⅴ)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emodin-8-O-glucoside,Ⅴ)。其中化合物Ⅲ(200μg/kg)对受孕大鼠具有明显抗早孕作用。  相似文献   

9.
茶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其生  熊文淑 《中草药》1993,24(4):180-182
  相似文献   

10.
川芎酒炙前后整体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红岩 《吉林中医药》2010,30(2):168-169
目的:研究川芎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方法:取川芎生品和酒炙品,分别用甲醇和水提取。将提取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比较川芎生品和酒炙品醇提液和水煎液的色谱图。结果:酒炙品川芎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量的和质的变化。结论:川芎酒炙品药性的显著变化正是其化学成分整体变化所导致.的,有效成分溶出增加,药效增强。  相似文献   

11.
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旌畅  谢晓芳  熊亮  孙晨  彭成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28-4333
川芎挥发油是由中药川芎经蒸馏或萃取获得的低极性、挥发性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效成分。川芎挥发油主要含有苯酞、烯萜醇与脂肪酸类化合物,不同产地及提取工艺获得的川芎挥发油含量与成分不同,药效也有差异。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具有镇痛镇静、改善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细胞、解热等药理作用,同时川芎挥发油毒性较低,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川芎挥发油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药理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建立权威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活性成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川芎挥发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熊淼  袁灿  彭芳  陶珊  吴宇  施田田  余小芳  张超 《中草药》2020,51(1):169-181
目的基于藁本属Ligusticum叶绿体基因组高频插入缺失区域开发InDel标记,同时结合通用条形码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种质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通过8个DNA通用条形码ycf1、matK、ITS2、rpoC1、rbcL、rpoB、trnK、psbA-trnH序列片段对采集的26个川芎样品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采用了遗传距离统计法、barcoding gap分析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法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利用InDel分子标记,采用构建进化树法对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rbcL片段保守位点最多(97.32%),且GC含量最高(44.9%)。rbcL+rpoB片段具有最小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0.002 5),psbA-trnH片段具有最大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0.429 2)。trnK片段和rbcL+rpoB片段具有最高的种间变异,psbA-trnH片段的"barcodinggap"区重叠度最小。采用的8对DNA通用条形码无法准确地鉴定道地川芎药材与其他混伪品物种。InDel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24对InDel引物中的4对引物组合能准确地鉴定出道地川芎,并将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采集的道地川产川芎药材。结论 InDel标记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的鉴定能力高于通用条形码。对于传统的通用DNA条形码,由于遗传成分差异大,无法区分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新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鉴定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为川芎道地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通过组装川芎根转录组数据获得24 422个unigene,随后对得到的unigene进行了SSR检测,共检测到4 073个SSR位点。对检测到的EST-SSR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占41.0%。SSR所在序列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在Nr中有2 201条序列能够被注释,同时SSR所在序列还被注释到49个GO分类和242个KEGG代谢通路中。利用SSR检测结果进行了EST-SSR标记开发,合成其中235对引物进行验证,74对扩增效果较好。利用74对EST-SSR引物对34个川芎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川芎资源多样性较好,UPGMA聚类显示川芎资源分为两大类,聚类结果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PCo A分析与UPGMA聚类结果类似。该研究首次对川芎进行EST-SSR分析和标记开发,对推动川芎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纯度检测、基因定位和分子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海霞  刘姗姗  胡鹏翼  李菁  钟钰  郑琴  杨明 《中草药》2019,50(22):5492-5498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体内配伍替莫唑胺对C6胶质瘤大鼠抗肿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制备C6胶质瘤大鼠模型,对比替莫唑胺单独给药、川芎挥发油与替莫唑胺配伍给药后大鼠的体质量、生存状态、肿瘤体积的变化及抑瘤率;HPLC法测定替莫唑胺单独给药、川芎挥发油与替莫唑胺配伍给药后,替莫唑胺在胶质瘤U87-MG细胞内、外液中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替莫唑胺单给药、川芎挥发油与替莫唑胺配伍给药后对U87-MG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替莫唑胺单独给药比较,川芎挥发油与替莫唑胺配伍给药后大鼠肿瘤体积显著减小(P0.05),与川芎挥发油用量呈正相关,同时配伍组大鼠体质量上升趋势更快,生存状态较好。川芎挥发油可以促进替莫唑胺进入U87-MG细胞内液中,且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越强。其中6.25×10-3μL/mL川芎挥发油可显著增加替莫唑胺在细胞内液中的蓄积(P0.05)。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与替莫唑胺组比较,替莫唑胺和3.125×10-3、6.250×10-3μL/mL川芎挥发油配伍后,可极显著降低P-gp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川芎挥发油可通过下调P-gp蛋白的表达,促进替莫唑胺进入胶质瘤细胞内,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馨蕊  马川  郭力  刘娟  熊亮  周勤梅 《中草药》2019,50(20):4859-4862
目的研究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川芎内生真菌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芎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IS275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鉴定为(+)-4,11-二羟基-2-十二烯-5-内酯。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芎内真菌中分离得到的新内酯化合物,命名为芎孢内酯A。  相似文献   

16.
吴情梅  刘晓芬  连艳  陈玲  黄凤  黄维  蒋桂华 《中草药》2019,50(16):3808-3814
目的优选川芎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简称一体化),为川芎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鲜川芎含水量、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这3个显著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川芎饮片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浸出物、阿魏酸和挥发油)为考察指标,通过综合加权评分法对一体化工艺进行优选研究;按照优选出的最佳工艺加工3批一体化饮片,考察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同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方法加工3批对应传统饮片,比较2种饮片质量;采用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通过记录大鼠甩头次数、挠头次数和测定血清中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4个指标来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饮片治疗大鼠偏头痛的效果。结果最佳一体化工艺为鲜川芎晾晒至含水量为28%,切2 mm厚片,置干燥箱内50℃烘干(约6 h);一体化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2种工艺饮片质量接近;与模型组比较,2种工艺川芎饮片均能显著减少大鼠甩头和挠头次数(P0.01、0.001),降低NOS活性(P0.01),一体化饮片能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P0.01),2种工艺饮片药效学作用相似。结论川芎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性状、有效成分含量以及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良好的相似性,而且一体化工艺从源头规范了川芎饮片生产,在确保饮片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成本,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药饮片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川芎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Ligusticum chuanxiong caffeic acid-3-O-methyltransferase,LCCOMT)的三维模型,并利用定点突变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利用同源建模构建LCCOMT的初始三维模型;对初始三维模型进行动力学优化;将优化后的模型对接咖啡酸,预测LCCOMT的活性位点;对预测的活性位点展开定点突变,检测突变型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 LCCOMT的三维模型能够与咖啡酸成功对接,His268残基可能是LCCOMT的活性位点,推测其能够与咖啡酸3-OH形成氢键。H268N与H268Q2种突变酶分别丧失94.85%和95.28%的催促活性。结论同源建模能够准确预测LCCOMT的三维模型。His268为LCCOMT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其作用可能是作为共轭碱,参与咖啡酸3-OH的去质子化反应。  相似文献   

18.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对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干燥的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川芎的干燥根茎用水提取,依次用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醋酸乙酯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p-menth-1-ene-4,7diol(1),aromadendrane-4α,10β-diol(2),aromadendrane-4α,10α-diol(3),aromadendrane-4β,10β-diol(4),augustic acid(5),川芎三萜(xiongterpene,6),孕(甾)烯醇酮(pregnenolone,7),镰叶芹二醇[3(R),8(S),9(Z)-falcarindiol,8],洋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 F,9),洋川芎内酯I(senkyunolide I,10),4-羟基-3-丁基苯肽(4-hydroxyl-3-butylphthalide,11)。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水煎液冻干物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脂质代谢异常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丹参-川芎干预组。末次给药后采集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进行血浆脂质组学研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处理脂质组学数据,考察丹参-川芎干预前后脂质代谢物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丹参-川芎水煎液冻干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异常脂质代谢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大鼠脑缺血损伤血浆脂质标志物为PS(21:0/0:0)、PG(12:0/17:0)、C16 sphinganine,phytosphingosine、PE [18:1(9Z)/0:0]、PC(16:1/2:0)、PC(0:0/18:0)、PC(16:1/0:0)、PC(16:0/0:0)、PC(18:2/0:0)、PC(18:1/0:0)、PC(18:0/0:0)、PC(20:5/0:0)。结论丹参川芎水煎液冻干物具有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对脂质,尤其是磷脂酰胆碱(PC)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0.
毛常清  沙秀芬  黄静  陶珊  彭芳  李群  张超  袁灿 《中草药》2023,54(3):907-914
目的 利用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基因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析,为川芎全基因组精细测序和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绿豆和陆地棉作为内标植物,用流式细胞术估算川芎基因组大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川芎基因组进行survey分析,测算出川芎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杂合率和GC含量等,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组进行预测、注释和基因家族鉴定。结果 估算出川芎基因组大小约为3058.37Mb,重复序列为79.79%,杂合率约2.16%,GC含量为36.32%,川芎基因组呈现高重复、高杂合、基因组庞大等特征。共预测到34864个基因,有30 737个基因在功能数据库中被注释,有53个基因注释到阿魏酸合成过程中。初步鉴定到2058个特异基因家族,2001个单拷贝基因。结论 初步获得了川芎基因组大小、基因组特征、功能基因及基因家族等信息,为进一步川芎全基因组精细测序提供了参考,为阐明川芎阿魏酸等药效成分生物合成提供了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