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多治疗与心、心包经有关的病证。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锦声主任医师善用该穴治疗急性疼痛,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在该院进修学习期间有幸从师,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大陵治疗急性疼痛的经验总结简述如下,愿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2.
陈鑫  钟兰 《河南中医》2013,33(4):589-590
大陵穴是心包经原穴,为十三鬼穴之“鬼心”,历代医家用此穴治疗神志疾病效果显著.失眠属精神情志疾病,其病位在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大陵穴能治疗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3.
潘建红 《光明中医》2009,24(8):1524-1525
大陵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根据中医理论推理,精神神志疾病病位多在于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原穴大陵,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位.本文重点论述大陵穴及其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陵(Da ling)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原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 取法 伸臂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两筋之间取穴。 刺法 直刺O.3~O.5寸。 主治 大陵穴和内关一样可治疗心、心包和神志病。虽无治疗胸胁胃腹疾患之功,但其清心安神、舒通心络之效,却是内关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5.
围绕《黄帝内经》"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到《难经》"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直至《针灸甲乙经》中明确心经原穴为神门穴的古籍记载,指出心包经原穴大陵穴作为心之原穴源于心包代心受邪理论,心经原穴的演变过程是中医发病理论以及腧穴理论发展的必然。古籍记载大陵与神门均可治疗与心、神志相关的疾病,现代研究说明二者对心功能均有调整作用,同时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亦有一定的影响。心之原穴由大陵穴演变为神门穴不仅丰富了针灸腧穴理论,而且拓宽了中医心与神志病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心包经和胃经不同穴位及相应的非穴对心动过缓模型大鼠的调节作用,研究不同经穴间、经穴与非穴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制作心动过缓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心包经不同经穴(大陵、郄门、曲泽)、胃经不同经穴(解溪、足三里、犊鼻)的效应差异,及与各经穴相应的旁开非穴对心动过缓大鼠心率(HR)、心功能(LVSP、+dp/dtmax、t-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的调节效应的差异。结果电针心包经的大陵、郄门、曲泽均有改善心动过缓大鼠心率与心功能(LVSP、+dp/dtmax、t-dp/dtmax)作用(P〈0.05),提高大鼠心率的效应大小趋势是大陵穴〈郄门穴〈曲泽穴,统计分析表明,曲泽组与郄门组均优于大陵组(P〈0.05);胃经的解溪、足三里、犊鼻中除解溪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未呈现显著提高大鼠心率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P〉0.05);电针心包经经穴与胃经经穴对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穴对心率、心功能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经脉不同经穴、不同经脉的经穴具有效应特异性,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经穴的效应量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提示在以小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电针效应研究中,非经穴选择在经穴附近可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夏晨 《四川中医》2012,(3):9-10
胃病疼痛久延不愈,多见焦虑、抑郁及失眠等,从而加重病情,久治难愈。盛师认为胃病久痛,久病及心。针灸治疗除用和胃、运脾、疏肝等,取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厥阴肝经等经穴外,还应从心论治,配合手少阴心经或手厥阴心包经穴如神门、大陵等,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针刺双侧“大陵”、“内关”、“郄门”穴后,缺血心肌VEGF及VEGFmRNA的表达,探讨针刺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包经穴与心脏相关联系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大陵”组、电针“内关”组、电针“郄门”组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针刺双侧“大陵”、“内关”、“郄门”穴后,缺血心肌VEGF及VEGF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大陵”组和电针“内关”组的VEGF及VEGF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多。电针“郄门”组虽然也有表达但与模型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大陵”,“内关”穴能诱导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细胞VEGF的表达,有助于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合成,促进血管舒张,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说明了针刺对心肌多靶点、多环节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9.
电针心包经经穴及非经穴对家兔缺血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44只麻醉兔上观察了电针"内关"、"中冲-劳宫-大陵"与。心包经上非穴点对缺血心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电针上述心包经穴位与非穴位点均可明显地:(1)促进缺血后心电图ST段及动脉平均压的恢复;(2)抑制MAPA的衰减;(3)加快MAPD5*及MAPD90的恢复过程。表明电针心包经经穴及非经穴点都能维持缺血心肌电活动的相对稳定,改善泵血功能,促进血压的恢复。说明心包经经穴与非经穴均与心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两手拇指外侧肺经线处前后相擦七次(一前一后为一次);右手拇指外侧从左手掌根部(大陵穴)经劳宫穴推向中指端(中冲穴)心包经线七次;右手拇指外侧从左手掌根(神门穴)推至小手指端(少冲穴)心经线七次;用右手拇指外侧、右手中指指端,从左手掌根部的心包经,左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心包经组、肺经组,每组10只。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心包经组取"天泉""曲泽""内关""大陵"穴,肺经组取"天府""尺泽""列缺""太渊"穴,于造模后6、24、48、72h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梗死区NGF和Nogo-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能上调NGF在血清中的含量及脑梗死区的表达(P0.01),心包经组、肺经组较模型组进一步上调(P0.01),心包经组提高NGF在血清的含量、脑梗死区表达的作用优于肺经组(P0.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go-A含量增多(P0.01),心包经组、肺经组少于模型组(P0.01),心包经组降低血清Nogo-A含量作用优于肺经组(P0.01);Nogo-A在脑梗死区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血清、脑组织中NGF的表达,并降低血清Nogo-A的含量,且心包经组作用优于肺经组,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修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安啼穴治疗小儿夜啼症233700安徽省固镇县中医院钮玉忠笔者多年来,采用针刺安啼穴(笔者命名)治疗12例小儿夜啼症,均1次即愈。今特介绍如下。定位:安啼穴处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与内关穴之中点处。针法:先将针具及施治局部采用常规消毒后,用0.5 ̄1寸...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灸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针灸经典,其中对于大陵穴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文章旨在整理并分析《针灸大成》一书中关于大陵穴的记载,并归纳总结其穴名、定位、归经、刺灸方法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大陵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推广大陵穴及其针灸治疗的方法。方法:以《针灸大成》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词为“大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分析《针灸大成》中关于大陵穴的条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_v3.9.1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大陵穴的穴名、定位、治法、配伍规律及适应病症等,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分析大陵穴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陵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可针可灸可推。常规针刺深度为针针三至五分,常规灸量为三壮。大陵穴长于治疗心系病症,对于疼痛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疮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大陵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临床常用穴位且是十三鬼穴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大陵穴时应根据具体病症施治,配合其他穴位的应用,以取得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大陵穴红外辐射特性的变化.方法:对47名正常人和50名冠心病患者左右侧大陵穴在1.5~16μm宽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大陵穴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在10.1μm最强辐射峰及能量最为集中的7~14.7μm光谱范围内,正常人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冠心病患者两侧大陵穴相比在绝大部分波长处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与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时,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在一些特征性波长处显著失衡,大陵穴与心有密切的经穴脏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 郤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仰掌取之,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5寸,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  相似文献   

16.
前臂心经、心包经腧穴与尺神经、正中神经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臂前面分布着心经、心包经的腧穴 ,尺神经、正中神经亦分布于前臂的前面。现针灸学的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谈心经穴下分布着尺神经 ,心包经穴下分布着正中神经。我们经过多次腧穴解剖观察 ,证明这种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现将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1 有关心包经腧穴与正中神经的关系1 .1 《针灸学》[1 ] 中心包经穴的解剖描述 :正中神经、尺神经投影示意图大陵 :浅层有腕掌侧浅静脉网和正中神经掌皮支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腕掌侧动脉网分布。直刺 0 .3~ 0 .5寸。内关 :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主治疾病谱。方法: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华大典·医学分典》及《中华医典》中引用的先秦至清末相关古代医籍为检索范围,对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等五个腧穴的单穴主治病证条文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1 976条,中冲穴主治条文287条,涉及34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劳宫穴主治条文478条,涉及42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病证;大陵穴主治条文365条,涉及46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心血管病证;间使穴主治条文386条,涉及53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曲泽穴主治条文460条,涉及41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病证。结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皆可主治的病证共5种,依次是胸痹、心悸、癫证、狂证和郁证。心血管病证和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是心包经五输穴组穴主治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及同节段的非经非穴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即刻效应,来观察电针心经、心包经穴的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探讨心经、心包经与心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选经取穴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分为3组:心经治疗组15例,心包经治疗组15例,非经非穴对照组15例。心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极泉、少海、灵道、神门;心包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天泉、曲泽、内关、大陵;非经非穴组针刺同节段非经非穴F1,F2,F3,F4。比较3组组内、组间针刺前、针刺结束后即刻及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电图心率、ΣST值及ΣT值和心功能指标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值变化。结果:(1)与针刺前比较,针刺结束后即刻、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的ΣST均无明显改变(P < 0.05),心率均明显减慢(P < 0.05),ΣT值均显著增大(P < 0.05),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均显著降低(P < 0.05)。而非经非穴组各指标前后无明显变化(P > 0.05)。(2)心经组与心包经组比较,两组对心电图和心功能的疗效相当(P > 0.05)。(3)与针刺结束后即刻比较,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减慢心率,增大ΣT值及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明显更优(P < 0.05)。结论:(1)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均能特异性减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恢复T波缺血改变,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说明针刺两经穴均具有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心率,T波及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相当,提示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大小相当。(3)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具有一定的针刺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大陵穴红外辐射光谱病理信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大陵穴红外辐射特性的变化.方法:对47名正常人和50名冠心病患者左右侧大陵穴在1.5~16μm宽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大陵穴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在10.1μm最强辐射峰及能量最为集中的7~14.7μm光谱范围内,正常人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冠心病患者两侧大陵穴相比在绝大部分波长处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与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时,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在一些特征性波长处显著失衡,大陵穴与心有密切的经穴脏腑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正心包经在手臂阴面中间的那一条线上,敲小臂时有酸痛感,敲大臂有电击感。从现代解剖学来说,心包经在人体循行的路线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所以刺激心包经可以治疗沿经皮肤的感觉异常等病症,另外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很好的疗效。本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穴位名如下: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