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目的: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得以移植于小鼠体内,其理论基础是放射线照射使小鼠骨髓枯竭,龛位腾出,为移植的脐血造血干细胞提供空间,而猪苓多糖是从中药猪苓中提取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也是一种非T细胞促有丝分裂素,对放射线照射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观察猪苓多糖埘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效应.方法: 实验于2004-06/2006-05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BALB/c小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8周龄,体质耸约20g,雌雄各半,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脐血样本由兰泰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猪苓多糖由兰州大学第-医院提供.②实验方法:应用20,17.5,12.5,7.5 mg/L猪苓多糖体外扩增培养脐血造血干细胞,并测定细胞增殖率及CD34 细胞数.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尾静脉、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照射空白组:3.5C,y经60Coγ放射线照射联合尾静脉、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照射药物组:3.5Gy经60Coγ放射线照射联合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庄射猪苓多糖;照射移植组(n=15):3.5Gy经60Coγ放射线照射联合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照射移植药物组:35Gy经60Coγ放射线照射联合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腹腔注射猪苓多糖.③实验评估:观察小鼠生存状况及血常规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水平.结果:57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2.5 mg/L猪苓多糖增殖效率最为显著(P<0.01),流式细胞仪测定显示CD34 细胞数扩增了6.33倍.移植药物组小鼠死亡率最低,死亡高峰集中在照射移植后7~14d左右.②移植药物组小鼠血象恢复正常,并且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实验组(P<0.05).③细胞及体液免疫恢复情况,移植药物组小鼠各项指标水平与正常小鼠无差别(P>0.05),与其他各组小鼠比较,除CD4、CD19水平与照射移植小鼠无差别外均有差别(P<0.05).结论:猪苓多糖对脐血造血干细胞有明显扩增作用,并能促进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免疫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但其诱导的最佳条件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验拟验证白细胞介素6和肝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7-03/09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实验室.①实验材料:足月孕产妇脐血3份,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获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选取培养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4组培养: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组、含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含肝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不加牛长因子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③实验评估:应用显微摄像和四甲基偶氮唑盐观察细胞增殖及生长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清蛋白水平.结果:①从脐血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均可在21~28 d时,形态变为三角形、多角型或类圆形.②诱导后7 d检测到了甲胎蛋白抗体的表达.诱导21,28 d时检测见CK18阳性,诱导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清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诱导组肝系细胞标志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单独细胞因子诱导组(P<0.05).无细胞因子诱导组在以上时间点均未榆测到上述指标.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均能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肝系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两者联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05-11/2006-12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采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鞘内注入的治疗方法,1次/周.治疗4周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中卧位与翻身、坐位、行走与跑跳功能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证明脐血间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要同时保证脐血间质干细胞的扩增能力与分化潜能.其培养和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分析筛选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应用研究所完成.材料:脐血来自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正常足月分娩的胎儿,平均采血量95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购自Sigma公司:分离细胞所用的四联袋为山东威高集团公司产品.方法:取采集6h内的脐血,采用四联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5×109L-1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1]细胞因子实验:单独细胞因子组加入20μg/L B27、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入5μg/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红细胞混入量实验:裂解组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L,裂解后红细胞混入量为(0.44 ±0.13)×108/份:少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0.51±0.21)×108/份,多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65±1.28)×108/份.[3]首次换液时间实验:分别于接种后48h、7d首次换液.[4]诱导分化: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共诱导7d的细胞爬片进行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因素对脐血间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检测诱导分化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7d后,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促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2.880,P<0.05);红细胞裂解液组、多红细胞组贴壁细胞数明显低于少红细胞组(t=7.332~7.550,P<0.05),即混入的红细胞总量不大于108/份对细胞增殖无影响:接种后7d首次换液所获贴壁细胞数明显多于接种后48h首次换液(P<0.05).两种细胞因子共诱导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在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因子、红细胞混入量及首次换液时间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来自其他组织的干细胞能够归巢到肝脏,并可能参与肝组织的再生,这为发展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目的:探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自然贴壁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22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损伤组(n=11)和细胞移植组(n=11)。细胞移植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1,2,3周经尾静脉给予1&#215;10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周后将大鼠处死,收集各组大鼠血液检测肝功能;摘取肝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免疫组化法观察治疗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提示,库普弗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方法利用抗BrdU抗体在治疗组大鼠肝脏观察到BrdU标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马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30)和细胞移植组(n=30);模型组及细胞移植组又分为术后3d组、7d组、14d组、30d组、60d组5个亚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模型组采用两血管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细胞移植组在建立VD大鼠模型后于大鼠右侧海马CA1区移植经纯化、BrdU标记的人脐血MSCs。于术后第3、7、14、30、6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存活情况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细胞数。于术后60d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海马及邻近区域,以术后3d组(151.0±7.9)和7d组(95.3±6.4)最多,14d组(51.6±7.2)和30d组(29.4±5.2)则进行性减少,60d组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8.7±3.2)。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各时间点海马区ChAT阳性细胞数均较多(P〈O.05),术后60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恢复(P〈O.05)。结论:海马移植入脐血MSCs可在VD大鼠脑内存活并向邻近区域迁移,能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内外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海马微环境的改善和胆碱能神经元分化及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证实,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年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新生动物模型较少见.治疗所使用的间充质干细胞基本上都来源于骨髓,使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注入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及时效性.设计、时间和地点:完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于2004-10/2005-07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新生7 d龄SD大鼠38只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死亡3只.方法:采集23~35岁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应用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体外标记间充质干细胞.造模成功的3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早期移植组12只造模后第2天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晚期移植组 12只造模后1周进行移植;对照组11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早期移植组和晚期移植组于移植后第2天以及造模后2周分别随机取6只大鼠,对照组于造模后2d,1和2周分别取3,4,4只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和海马回区的缺血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脑组织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阳性细胞.结果:对照组缺血区脑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数减少;早期移植组于移植后病灶侧脑内很少见到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阳性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其脑组织水肿程度及细胞外间隙的改善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也不明显;晚期移植组,造模后1周缺血脑组织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数明显增加,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在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阳性细胞向病灶区及周围迁移和扩散,没有明显的界限.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选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周时进行移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低糖必需培养基(L-DMEM)培养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1—4周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和迁移情况,使用BBB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L-DMEM培养液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细胞移植组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与L-DMEM培养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对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较MSCs移植组显著,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MSCs相比较,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更适合作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包括抗氧化剂法及细胞因子法,如何选择一种既能够如细胞因子般可广泛保护神经,又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诱导剂?通过广泛筛选,观察中药单体黄芩苷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纯化、扩增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及药物:无内外科并发症和传染性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乙肝表面抗原阴性、非高危妊娠、年龄23~35岁的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10份,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孕妇及其家属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黄芩苷,分子量446,纯度 > 95%,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剂科提供.抗氧化添加剂β-巯基乙醇为SABC公司产品.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胎儿脐带血,肝素抗凝,用明胶沉降 密度梯度离心两步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冷冻保存和复苏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以含20%胎牛血清、谷氨酰胺、B27、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L、干细胞因子300 μg/L的DMEM液体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按照抗氧化添加剂的不同分为4组:黄芩苷组加入黄芩苷100 μmol/L;空白对照组不添加抗氧化剂;β-巯基乙醇组添加β-巯基乙醇2 mmol/L;共培养组添加黄芩苷100 μmol/L、β-巯基乙醇2 mmol/L.连续培养4周.③实验评估: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制作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评价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①细胞形态学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第2~3天开始贴壁生长,2周左右达高峰,3周后细胞生长达80%~90%融合,此时脐血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较均一的长梭形.4周后,黄芩苷组原来呈梭形的胞体一部分发生收缩,细胞边缘出现细的突起;一部分胞体逐渐近似圆形、锥形、三角形,伪足有多个细长突起,且发出分支,形成圆锥状终末端.β-巯基乙醇组、共培养组细胞虽然也有上述类似形态学的改变,但少量细胞存在脱落、死亡现象,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②细胞表型检测:扩增培养4周后,空白对照组以CD45阳性细胞为主;其余3组均以CD29和CD83阳性细胞为主,其中共培养组最多,黄芩苷组次之,β-巯基乙醇组最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各组贴壁生长细胞中均未见CD34 阳性细胞.③细胞扩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的预诱导效果:扩增培养4周后与黄芩苷组比较,空白对照组、β-巯基乙醇组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降低(P < 0.01),共培养组无明显差异 (P > 0.05).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均低于1%.结论:100 μmol/L黄芩苷可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且随抗氧化作用时间的延长效果显著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LA不全相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造血重建、免疫重建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缓解的5岁女性患儿行HLA一个位点不合无关男性供体的脐血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BU/CY(BU 16mg·kg~(-1),CY 120mg·kg~(-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CSA 骁悉(MMF)方案:CSA 3mg·kg~(-1)·d~(-1),MMF 250mg·d~(-1)。移植有核细胞数14.6×10~7/kg(受者体重),CD34~ 细胞7.24×10~5/kg(受者体重)。结果 移植后 6天~ 8天外周血白细胞(WBC)降至0, 27天WBC为1.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 39天血小板计数(Plt)>20×10~9/L, 53天Plt>50×10~9/L, 60天Plt>100×10~9/L、Hb>100g·L~(-1)。 12天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Y染色体基因阳性; 39天受者外周血VNTR法检测DNA指纹图显示为供者型; 44天受者HLA-DRB1为:0701、0901,为供者白细胞抗原表达; 49天外周血及骨髓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100%嵌合。 26天出现皮疹及肝肿大,诊断为Ⅱ°GVHD,使用甲基强的松龙2mg·kg~(-1)·d~(-1),症状控制。 98天康复出院。结论 开展HLA不全相合无关供体脐血移植在中国是可行的、有效的、较安全的,脐血的免疫学特性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中,BBB评分系统和斜板试验均与脊髓损伤程度高度相关。目的:建立改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观察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功能评价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4/2008-07在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脐血来自健康足月产妇。实验动物为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0)、磷酸盐注射组(n=20)、脐血干细胞移植组(n=20)。方法:分离和体外培养人脐血干细胞。在显微镜下纵行剖开SD大鼠硬脊膜囊后,于硬脊膜内、蛛网膜外将超薄刀片刀尖直抵椎体骨质,将蛛网膜、脊髓、两侧壁和腹侧的硬脊膜作为一个整体完全划断,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仅打开椎板,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于脊髓两断端分别显微注射人脐血干细胞悬液6×109~7×109L-1,磷酸盐注射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2周分别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进行1次后肢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后肢运动功能于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从术后第2周开始,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逐渐恢复部分后肢运动功能,两组的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测结果均表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术后4周开始,BBB评分<13分的磷酸盐注射组和BBB评分≥13分的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斜板试验中差异非常显著(P<0.01)。到术后第12周时,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斜板试验角度和恢复程度分别为34.25°和52.94%、53.85°和83.23%,并且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高于磷酸盐注射组(P<0.01),而同期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对应的BBB评分和恢复程度仅分别为8.15和38.81%、13.90和66.19%,可见两组斜板试验角度恢复程度亦明显高于其自身对应的BBB评分结果。结论:与BBB评分系统相比,斜板试验能更敏感地反映大鼠爪的功能恢复,但不能特异性地反映爪的精细运动。而作为主观评分体系的BBB评分系统,虽然特异性很高,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因此,联合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能更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卢好  林妙娴 《护理学报》2001,8(1):24-26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如何使脐血造血干细胞顺利输注人病人体内是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脐血输注的护理尤为重要。笔阐述9例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脐血输注前输注时的护理,脐血输注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3个部分的护理经验。9例患均成功进行了脐血输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组为联合移植的病例7例,对照组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8例,通过分别观察每名患者的血小板重建时间、白细胞重建时间、住层流病房时间以及移植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感染情况、GVHD发生率以及1年存活率来进行统计分析,判断2组的移植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例血小板重建平均时间分别为8.714、19.500 d,P<0.01;粒系重建平均时间分别为12.143、19.500 d,P<0.05;住层流病房平均时间分别为23.857、36.750 d,P<0.01;感染发生率分别分别为28.57%、62.50%;GVHD发生率为0、37.50%;一年内死亡率分别为0、12.5%。结论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归巢、发育、分化、成熟以及移植后的造血重建都有促进的作用,有助于减少移植后患者的感染率、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一步大跨越。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方面,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见测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多巴胺含量变化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移植后2,4,8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移植后8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 (P < 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 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细胞表面抗原;以此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8天,在第0、7、10、14及18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34+、CDl33+细胞数、集落形成单位数和(G2+M+S)期细胞含量变化.结果 ①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稳定表达CD29、CD105和CD44,但不表达CD34和CD133;②外源性细胞因子及脐血源间充质下细胞均支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扩增,但以细胞因子联合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组效果最好,在第10天上述榆测指标达到峰值,分别为第0天的(6.91±1.91)、(7.75±1.24)、(6.49±1.33)、(15.62±1.29)和(28.26±6.58)倍,且维持造血至少18天.结论 ①从脐血巾能成功分离、培养出间充质下细胞,并完成细胞表型的初步鉴定;②外源性细胞因子联合脐血源间允质干细胞可有效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7.
护理流程管理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流程管理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成立脐血干细胞移植流程管理小组,制订相应的护理流程并组织实施.结果 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对干细胞移植室护理满意度高.结论 护理流程管理保障了脐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杜绝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01/12北京和众华信治疗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均经过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帕金森病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确诊,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8岁,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第1周进行常规检查,30例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多项肿瘤标记物、胸片等均正常.自第2周起患者应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以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缓慢注入地塞米松2 mg,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5 mL(干细胞数500万),在10 min内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30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0.01),患者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将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应用于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神经功能,用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个月时,观察组ASIA评分中运动和轻触觉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开展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